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6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45篇 |
内科学 | 8篇 |
特种医学 | 54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8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9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5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24h回顾性交接班在责任制整体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下24h回顾性交接班的实践,巩固执行了白班责任护士8h在岗包干,晚夜班轮班护士16h全面负责的要求。结果实施后护理人员病情掌握和护理措施实施情况较实施前明显改善;而不良事件的发生(包括患者住院期间意外跌倒、坠床、皮肤压力伤、非计划性拔管,护士给药错误和医嘱处理错误),由实施前的1.40%降为实施后的0.15%。结论通过改进交接班流程、明确交接班重点、细化交接班内容,反复强化护士应关注的焦点问题及关键环节,有利于护士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及动态变化,同时保证了护理措施实施的连续性。24h回顾性交班的运用,培养并提高了专科护士的综合素质,有效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和护理缺陷的发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促进了优质护理服务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42.
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织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在判断梗死面积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组织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变化,探讨其与AMI面积大小的关系及其反映心肌纤维化的临床价值.方法测定AMI患者再通组42例,未通组22例及正常对照组37例血清中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和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含量;采用Michelle等公式计算出梗死面积,并将各组参数间和梗死面积作相关分析.结果AMI患者未通组血清PCⅢ、Ⅳ*C、LN含量较其他两组增高显著,并与梗死面积呈正相关;但其他两组的参数之间及其与梗死面积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PCⅢ、Ⅳ*C、LN均可作为AMI患者心肌组织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并可间接反映梗死面积大小.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回馈教学对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置入患者下肢运动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142例IAB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72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下肢运动指导;观察组70例,采用回馈教学法进行下肢运动指导。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下肢运动依从性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侧下肢循环综合指标(趾端血氧饱和度、足背动脉触诊、足背动脉多普勒超声、小腿周径、温度)较对照组优,观察组患者下肢缺血发生率较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回馈教学有利于提高IABP置管患者下肢运动的依从性,改善下肢循环,预防下肢缺血,是一种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45.
运动训练与心脏内分泌功能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常芸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8,17(1):62
运动训练与心脏内分泌功能国家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61)常芸1628年英国著名生理学家WilliamHarvey创立了血液循环学说,自此,心脏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是一个单纯的“血泵”,完成射血功能。1984年心钠素(Atri... 相似文献
46.
47.
近年来蓬勃开展的血运重建极大地改善了冠心病病人的症状和预后。但是由于大面积心肌梗死,心肌坏死,正常工作细胞的数量减少,心室重构,部分已实施血运重建患者的心功能仍然进行性地减退。最近有学者犤1,2犦发现了骨髓干细胞是具有分化功能的原始细胞,可以进一步分裂、增殖、在一定的微环境中可定向分化为包括心肌细胞在内的各种组织细胞,可能会替代无功能细胞具备某些生理功能。自2004年2月起至今,我院已经给32例心肌梗死后的患者,经冠状动脉内注射种植骨髓干细胞,这些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了不同程度地改善。本文总结了这方面的一些护理体会。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2例确诊为心肌梗死病例,男性28例、女性4例,年龄26~80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3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所有病例均行冠脉造影,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干细胞培养后,冠脉内注射干细胞。术前术后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素存活心肌检测。1.2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行直接PCI术,次日行骨髓穿刺;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先骨髓穿刺,抽取骨髓培养,种植当日再行PCI术。骨髓穿刺选择在髂前或髂后上棘进行多部位穿刺,抽取骨髓20ml,无菌培养后,在试管中特定的培养液培养下定向... 相似文献
48.
常芸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6)
[本刊讯]第4届国际线粒体生理学术研讨会(MiP2005)于2005年9月16~20日在奥地利西部风景如画的边陲小镇Schr cken举行,会议云集了世界各地148位线粒体研究专家和学者,如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医科大学的E.Gnaiger教授,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体育学院K.Sahlin教授,莫斯科大学V.Skalachev教授,加拿大肯考迪娅大学运动科学系的R.Boushel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MJ.Kushmerick教授,德国海德堡医科大学运动医学诊所的H.Mairb uerl教授,法国巴黎大学M.Vendelin教授,丹麦大学运动科学研究所的M.Mogensen教授等等。我国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常芸研… 相似文献
49.
我国耐力运动员线粒体DNA高变区Ⅰ序列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13,他引:8
为了探讨人类运动能力相关的基因标记与分子机制,对mtDNA高变区I作了序列多态性分析.研究选取汉族耐力运动员95人,相应汉人对照92人,对其mtDNA高变区I特异性片段进行扩增、测序,分析其序列多态性改变.结果显示:中国汉族耐力运动员的多态位点有83个,其中,碱基替换位点68,缺失位点5个,插入位点10个,位点16228碱基缺失及16113-16114和16335-16336碱基插入为运动员独有;中国汉族运动员mtDNA高变区I同质性多态主要表现为碱基转换、碱基颠换、缺失及插入四种类型,其中,碱基转换发生率最高,碱基颠换发生率次之,碱基缺失及插入频率最低.运动员碱基颠换频率明显高于常人(P<0.05),而碱基缺失及插入频率则显著低于常人(P<0.05).运动员T-C转换频率显著高于常人(P<0.05), 运动员A-G转换频率则显著低于常人(P<0.01).研究结果还提示,mtDNA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分析作为一种简便快捷的mtDNA序列多态性和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方法,为运动能力遗传标记的筛选与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0.
耐力训练后大鼠心肌MLC-2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以大鼠18S-RNA为内参照,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技术对20只经过12周耐力训练的SD大鼠心肌中MLC-2基因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安静对照组相比,耐力训练组大鼠心室中MLC-2基因的表达虽有升高,但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训练组大鼠心房中MLC-2基因的表达较对照组也有非显著性升高(p>0.05)。研究结果提示,耐力训练12周时运动心脏中MLC-2基因尚无显著表达。心室和心房中MLC-2基因的表达与运动心脏发生的时相性是否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