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43篇 |
免费 | 77篇 |
国内免费 | 2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7篇 |
儿科学 | 10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45篇 |
口腔科学 | 7篇 |
临床医学 | 168篇 |
内科学 | 71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44篇 |
特种医学 | 143篇 |
外科学 | 200篇 |
综合类 | 390篇 |
预防医学 | 149篇 |
眼科学 | 4篇 |
药学 | 130篇 |
5篇 | |
中国医学 | 121篇 |
肿瘤学 | 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37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51篇 |
2020年 | 49篇 |
2019年 | 32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54篇 |
2013年 | 69篇 |
2012年 | 69篇 |
2011年 | 82篇 |
2010年 | 57篇 |
2009年 | 67篇 |
2008年 | 75篇 |
2007年 | 62篇 |
2006年 | 73篇 |
2005年 | 60篇 |
2004年 | 66篇 |
2003年 | 72篇 |
2002年 | 61篇 |
2001年 | 67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60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 探讨ERCP在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方面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7年10月采用ERCP治疗39例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25例胆道狭窄患者(吻合口狭窄14例,非吻合口狭窄11例)行括约肌切开、胆管扩张、鼻胆管引流和塑料内支架置放术等治疗;对6例胆漏患者行鼻胆管引流及塑料内支架置放术等治疗;对16例胆道结石和胆泥形成患者(其中合并胆道狭窄8例)行括约肌切开、鼻胆管冲洗引流及取石网篮取石等治疗.结果 ERCP手术成功率为95.9%(94/98),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吻合口狭窄的ERCP治愈率为100%(14/14),非吻合口狭窄的ERCP治愈率为27.3%(3/11),胆漏的ERCP治愈率为83.3%(5/6),结道结石和胆泥形成患者的ERCP治愈率为81.3%(13/16).结论 ERCP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安全性较高、疗效较好、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32.
33.
套管针用于手术病人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套管针在手术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观察503例手术病人使用套管针穿刺成功率、疼痛发生率和液体渗漏等情况。[结果]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78.33%,疼痛发生率62.03%,术中渗漏2.58%。[结论]套管针能为手术病人提供快捷的静森输液通道,但易引起疼痛。 相似文献
34.
背景:目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而CD4+CD25+T调节细胞对机体的免疫反应可能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目的: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CD4+CD25+T调节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的情况。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22例B细胞系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13例T细胞系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和18名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出CD4+CD25+T调节细胞进行培养,同时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的水平。结果与结论:B-ALL患者和T-ALL患者外周血CD4+CD25+T调节细胞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水平,而白细胞介素2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水平(P<0.05);B-ALL和T-ALL患者的CD4+CD25+T调节细胞培养上清中3种因子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CD4+CD25+T调节细胞可能通过增加分泌白细胞介素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减少分泌白细胞介素2等干扰抗肿瘤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35.
36.
胸腔内注入尿激酶联合化疗治疗多房性包裹性恶性胸腔积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腔内注入尿激酶联合化疗治疗多房性包裹性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对46例合并多房性包裹性恶性胸腔积液的晚期癌症患者,先经皮穿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后经导管注入尿激酶(20~30)万U(5000U/kg)融化包裹及分隔纤维组织,使胸水引流顺畅,尽可能放尽胸水后行胸腔内化疗。结果:46例患者胸腔注入尿激酶后均能使胸水通畅,干净,及时胸腔内化疗,继而全身化疗;治疗后CR(完全缓解)31例,PR(部分缓解)10例,NC(无效)5例;胸水控制总有效率89.13%。CR病人住院期控制胸水平均时间为37d;平均完全缓解期为11.7个月。所有患者对尿激酶胸腔注射有良好耐受性。结论:胸腔内注入尿激酶联合化疗治疗多房性包裹性恶性胸腔积液方法简便,较常规胸穿减少了穿刺次数,减少了患者痛苦及治疗经费;此法胸水控制完全缓解率高,控制胸水时间短;与常规胸穿相比患者胸膜肥厚粘连程度轻,肺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7.
成人与儿童关闭房间隔缺损后心室重构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介入封堵房缺后成人与儿童在心室重构与心功能变化方面的差异。方法根据手术年龄将患者分儿童纽(年龄〈20岁)和成人组(年龄≥20岁)两组,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心脏彩超检查,测量左右室腔径以及Tei指数。结果右室/左室腔径比值在关闭房缺初期明显变小,这在儿童患者尤其明显,左室Tei指数在成人与儿童均出现迅速下降,但是右室Tei指数有一介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而右室Tei指数在成人中的上升过程表现更加明显。结论左右室对关闭房缺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适应能力并不一致,成人与儿童关闭房间隔缺损后心室重构过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