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0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7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07篇
内科学   4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5篇
特种医学   112篇
外科学   133篇
综合类   246篇
预防医学   82篇
药学   71篇
  1篇
中国医学   72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1.
概述我国海马中药材的分布及品种,海马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医药应用研究;报道海马资源的人工工厂化健康养殖及其在保健食品、药品研究开发的前景。  相似文献   
92.
晚期肺癌行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双重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对晚期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材料和方法:本文对20例晚期肺癌行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双重插管化疗,对造影资料和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双重介入治疗完全缓解(CR)2例占10%,部分缓解(PR)16例占80%,缩小25%左右(NC)2例占10%。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各种组织细胞类型的晚期肺癌应行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双重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93.
梅县于 2 0 0 3年 10月实施卫生监督体制改革 ,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成为卫生监督机构的日常工作内容之一。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医疗机构行政执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了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 ,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提高综合执法能力 ,现对梅县立案查处的 6 3起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本研究在于认识胆系正常和异常的影像学表现,提高胆系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应用IVC、ERCP、PTC、T管造影以及CT为手段从事本课题的研究,历时20余年,对胆系的影像 解剖,正常值的测量和病理状况的影像表现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 ①胆系造影研究:提高静脉胆系造影的显示率和分析了易引起误诊的原因,促进了该技术在我国的开展和普及。确立了国人胆系正常径线标准。并研究了CT胆造影原理及其影像学表现。②胆系结石影像表现的研究:发现胆结石在静脉胆系造影中的延迟显影、持续显影、铸型充盈缺损和泥砂样结石的堆砌等新的征象。对国人的胆管结石的分型提出了建议,即:肝外型、肝内外型和肝内型,并将肝内外型和肝内型再分为若干亚型。认为CT值<40Hu是诊断胆固醇结石的标准。以概率理论为基础建立起利用计算机判别胆固醇结石和非胆固醇结石的判别函数式,其正确率为92.7%。③肝外胆和的解剖的影像研究:通过对肝外胆管内径的认真研究,确立了国人胆各段的X线测量的正常值标准。还发现肝外胆管内径只是十二指肠连接区的动态解剖。此外,还对异常胰胆管连接、胆囊管的异常连接等进行了描述。④胆囊管疾病影像学研究:提出它是胆胰疾病的一个重要病因学因素,理应属先天异常的范畴。还提出了“胆囊管低位异位汇合综合征”的概念。⑤梗阻性黄疸的影像研究:在肝细胞癌侵犯胆管的研究中发现了两个较为特异性的征象,即:ERCP表现为不扩张的胆总管和癌栓充盈膨大的胆管相连的“网球拍征”;扩张的肝外胆管充以癌栓理,直接法造影表现犹如一管盛满含固态乳酪凝絮张液体,称之为“凝絮征”。建立了肝外胆管梗阻病变的计算机辅助CT诊断系统。用其进行前瞻性分析,正确率良性为81.8%,恶性78.1%。研究了手术损伤胆管狭窄的各种征象,提出了其基本影像特征。⑥我们还对胆系战伤的X线表现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胆系损伤的检查方法和X线表现。  相似文献   
95.
目的:分析六味抗感方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63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给予中医六味抗感方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80.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10,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六味抗感方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治疗的合理用药方案。方法收集本中心共实施的10例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手术病例,其中5例为上腹部肿瘤伴腹腔多发转移病灶患者接受了肝脏、胰腺及上消化道全切除术后行器官簇移植,5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单纯肝切除术后行器官簇移植。10例患者均采用巴利昔单抗+他克莫司+激素+霉酚酸酯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肝脏、胰腺及十二指肠功能恢复良好。5例肿瘤患者最长存活326d,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肿瘤复发。5例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除1例于术后4周死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外,其余4例均存活,最长生存时间已超过21个月。随访期内及至患者死亡,10例患者均未发生排斥反应。结论采用巴利昔单抗+他克莫司+激素+霉酚酸酯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可以有效预防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强化血液灌流(HP)治疗急性百草枯(PQ)中毒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 对1例重度PQ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患者经彻底洗胃、导泻、漂白土吸附毒物、HP、利尿、大量糖皮质激素等急救治疗,住院14 d后痊愈出院,1个月后跟踪复查胸片未见炎症及肺纤维化表现.结论 对急性PQ中毒患者尽早彻底洗胃、导泻、漂白土吸附毒物、HP,加强对重要脏器的保护和做好专科及基础护理,积极防治并发症,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观察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移植治疗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效果和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和总结5例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采用48例次MSC治疗和护理方法,并观察其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 5例患者治疗后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血小板(platelet,PLT)均有明显升高,其中WBC和N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患者骨髓增生活跃;5例均无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MSC治疗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是安全有效的。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格执行保护性隔离和心理护理,做好相关并发症预见性护理措施,对确保MSC移植术有效顺利进行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ERCP在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方面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7年10月采用ERCP治疗39例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25例胆道狭窄患者(吻合口狭窄14例,非吻合口狭窄11例)行括约肌切开、胆管扩张、鼻胆管引流和塑料内支架置放术等治疗;对6例胆漏患者行鼻胆管引流及塑料内支架置放术等治疗;对16例胆道结石和胆泥形成患者(其中合并胆道狭窄8例)行括约肌切开、鼻胆管冲洗引流及取石网篮取石等治疗.结果 ERCP手术成功率为95.9%(94/98),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吻合口狭窄的ERCP治愈率为100%(14/14),非吻合口狭窄的ERCP治愈率为27.3%(3/11),胆漏的ERCP治愈率为83.3%(5/6),结道结石和胆泥形成患者的ERCP治愈率为81.3%(13/16).结论 ERCP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安全性较高、疗效较好、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0.
扫视作为一种快速眼球运动,在许多神经系统疾病中具有特异性表现,并且与异常步态及老年人跌倒具有高度相关性,目前并未受到足够关注。扫视是临床中评价患者功能不可或缺的客观指标之一,是改善步行与平衡的重要康复治疗要素。本文从扫视及扫视与运动相关的神经解剖通路、扫视对步行及平衡影响,以及异常扫视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几个方面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分别进行阐述,强调了扫视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重要价值,以期为临床诊断、功能障碍分析及康复治疗策略制定提供全面深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