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溃疡性结肠炎是常见的多病因、多病机的慢性肠道疾病,近年来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参苓白术散加减变化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突出。临床研究发现参苓白术散有联合中药、针灸、西药以及不同服用方式等方法。发现在治疗轻度、中度溃疡性结肠炎参苓白术散和西药疗效没有差别,在治疗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参苓白术散联合中药灌肠或者参苓白术散联合西药口服疗效均大于单纯使用参苓白术散或者单纯使用西药并且其不良反应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复发率也大大降低。基础研究发现参苓白术散有干涉炎症因子、基因以及信号通路的作用,这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参苓白术散与痛泻要方对TNBS/乙醇法建立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外周血来源BMSCs的黏附及迁移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TNBS/乙醇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分离纯化模型大鼠外周血来源的BMSCs,制备参苓白术散与痛泻要方含药血清,以大鼠空白组血清、模型组血清、参苓白术散与痛泻要方含药血清分别干预模型大鼠外周血来源的BMSCs,采用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技术(real time cellular analysis, RTCA)检测BMSCs的黏附及迁移能力,RT-PCR、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MSCs VCAM-1的表达,流式细胞技术检测BMSCs VLA-4的表达。结果空白组、模型组及参苓白术散组外周血来源的BMSCs黏附数目未见明显变化(P0.05)。20h后痛泻要方组外周血来源的BMSCs黏附数目逐渐增多(P0.05)。20~48h各组外周血来源的BMSCs迁移明显逐渐增加,模型组BMSCs迁移能力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参苓白术散组与痛泻要方组明显高于模型组,痛泻要方组优于参苓白术散组(P0.05)。模型组BMSCs VCAM-1、VLA-4表达明显增高(P0.05),参苓白术散组、痛泻要方组VCAM-1、VLA-4表达明显增高,痛泻要方组优于参苓白术散组(P0.05)。结论痛泻要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外周血来源BMSCs黏附及迁移特性的干预作用明显优于参苓白术散,"以方测证",TNBS/乙醇诱导建立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倾向于脾虚肝郁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参苓白术散与痛泻要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内源性间充质干细胞(MSCs)动员作用的影响。方法 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参苓白术散组和痛泻要方组,TNBS/乙醇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各给药组给予参苓白术散与痛泻要方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灌胃结束后,提取外周血与骨髓MSCs进行原代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与外周血来源MSCs。结果骨髓来源MSCs: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阳性细胞百分数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痛泻要方组阳性细胞百分数明显升高,参苓白术散组优于痛泻要方组(P0.05)。外周血来源MSCs: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阳性细胞百分数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痛泻要方组阳性细胞百分数明显下降,参苓白术散组优于痛泻要方组(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和痛泻要方均具有促进模型大鼠骨髓来源MSCs增多、外周血来源MSCs减少作用,且参苓白术散优于痛泻要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及不同配伍药组含药血清对胃癌微环境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生长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设BMSCs常规培养为空白组;模型组采用transwell小室将人胃癌BCG-823细胞与大鼠BMSCs非接触共培养建立胃癌微环境;半夏泻心汤及不同配伍含药血清组(全方组、辛开组、苦降组、甘补组)在上室内加入体积浓度为10%的相应配伍药含药血清。倒置显微镜观察BMSCs细胞形态、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BMSCs的增殖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BMSCs的细胞周期,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原癌基因(c-Myc)和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Myc和TERT mRNA的表达。结果:全方组、辛开组、苦降组、甘补组含药血清在4,5,6,7 d对BMSCs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全方组明显优于甘补组(P0.05);第7天的检测结果显示全方组、辛开组、苦降组、甘补组含药血清均可降低c-Myc和TERT表达水平,升高G1期细胞比例,降低S期细胞比例,全方组明显优于甘补组(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及不同配伍药组含药血可抑制胃癌微环境中BMSCs的异常增殖,半夏泻心汤全方为最佳配伍。  相似文献   
15.
当前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在消化性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主要应用于胃炎、消化不良、胃溃疡、反流病、胃癌、Hp感染等方面。了解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动向,有助于从宏观角度把握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半夏泻心汤对胃癌细胞来源外泌体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方法 荧光染料1,1'-双十八烷基-3,3,3',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盐(Dil)标记胃癌细胞来源外泌体,制备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实验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半夏泻心汤低、中、高剂量组及Shh阻断剂组,各组上室加入BM...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是目前研究的难点与重点,由于该病迁延易于反复,西医治疗多采取的是对症治疗。近些年临床研究报道中医治疗此病存在优势,其中参苓白术散是被应用于治疗此病最广的一个方剂。从单纯中医方剂治疗、中医灌肠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方剂联合应用治疗、中医联合其他方法治疗、在本方剂干预作用下的微观环境研究等方面进行总结,发现参苓白术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应用广泛,以各种方式应用于临床。另外,基础研究发现在参苓白术散的干预作用下,其可以调节溃疡性结肠炎机体的炎症因子、基因蛋白的表达,这也许能为揭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摘 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其病情易于反复,迁延难愈。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西医对此病除对症治疗外无其他特效治疗方法。中医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典名方痛泻要方在临床上更被广泛应用于此病的治疗。笔者从其整体功效、拆方配伍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四气五味归经等方面探讨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银屑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其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但具体的发病机制不明。中医治疗银屑病历史悠久,总结近5年文献,依据临床医家对银屑病及病机认识,治疗应按疾病不同时期,采取养血、活血、清热、祛风、除湿、通络、解毒等方法,为银屑病的中医诊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策略。目前中医治疗银屑病方式多样,包括中医方剂、中医联合应用、中西医结合、中医其他疗法等,均取得了很好临床疗效,有报道联合应用疗效优于单纯治疗。基础研究表明该病与肠道菌群,免疫调节密切相关,另外,为进一步继承名老中医治疗银屑病的用药经验,基于数据挖掘治疗银屑病的用药规律研究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胃癌细胞来源外泌体能否靶向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并被摄取及半夏泻心汤的干预效应。方法:分离大鼠BMSCs,倒置显微镜及免疫荧光染色法对其进行鉴定;制备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对BMSCs存活率的影响,筛选最佳实验浓度;提取人胃癌BGC-823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及Western Blot法对其进行鉴定,并用荧光染料Dil标记,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及阳性药组,各组上室均加入BMSCs悬液,下室均加入无外泌体血清的培养基。模型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及阳性药组下室加入胃癌外泌体。模型组及空白组上室加入含10%正常对照血清,中药高、中、低剂量组上室内相应加入含10%中药高、中、低剂量含药血清;阳性药组上室加入含10μmoL/L氯丙嗪的10%正常对照血清。24、48、72 h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BMSCs对胃癌细胞来源外泌体的摄取情况。结果:MTT法筛选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的最佳实验浓度为10%。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共培养24 h内各组未发现BMSCs内红色荧光标记,48 h后发现BMSCs内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