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损伤后心肌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NLIP)对心脏缺血/再灌损伤后心肌凋亡的影响而进一步探讨其对心脏的延迟保护作用。方法通过连续3 d每天1次,3个循环下肢无创性5 min缺血5 min再灌建立NLIP模型。实验分3组:心肌缺血/再灌组(I/R)、心脏缺血预适应组(IP)、NLIP组。再灌末取心肌组织,以四氮唑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IS/AAR×100%);以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并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凋亡基因的表达;分离心肌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以及凋亡基因表达率。结果与I/R组(47.6%±7.5%)比较,IP和NLIP能明显降低梗死面积(24.6%±8.7%和23.1%±7.4%,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在I/R组,细胞凋亡率高(16.21%±2.12%),Bcl-2/Bax比值低(0.66±0.03),IP和NLIP能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5.30%±0.81%,4.82%±1.15%,P<0.01),提高Bcl-2/Bax的比值(1.44±0.08,1.51±0.09,P<0.0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其一致。结论NLIP对心肌缺血/再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对抗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牛磺酸镁配合物(taurine magnesium coordi-nation compound,TMCC)对乌头碱所致大鼠心室细胞心律失常模型的钠电流变化的影响,探讨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酶解法分离大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不同浓度TMCC及胺碘酮对正常细胞及乌头碱所致大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心律失常模型INa变化。结果TMCC对正常细胞INa呈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1μmol.L-1乌头碱使钠电流从(45.56±1.96)pA/pF增加到(59.19±11.49)pA/pF(n=5,P<0.01)。24.24μmol.L-1胺碘酮使电流减小到(34.23±1.33)pA/pF(n=5,P<0.01)。TMCC(100,200,400μmol.L-1)对乌头碱所致的细胞模型INa具有恢复作用,分别恢复为(51.61±5.96)pA/pF,(40.91±6.73)pA/pF,(41.50±5.50)pA/pF。胺碘酮则使之恢复为(40.22±1.47)pA/pF。结论TMCC能恢复乌头碱增大的钠电流,作用与胺碘酮相当,TMCC对钠电流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发挥抗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3.
24.
25.
无创性肢体预适应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大鼠无创性肢体预适应(RIP)后对心肌缺血再灌损伤后心肌形态学、梗死面积和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影响。方法 通过连续3d,每天1次3个循环下肢无创性5min缺血、5min再灌注,建立RIP模型。将大鼠随机分成3组,心肌缺血再灌组(I/R组)、心肌缺血预适应组(CIP组)和RIP组。以HE染色法观察心肌形态学改变;以红四氮唑染色法确定心肌梗死范围;以免疫组化法测定心肌MMP-2、MMP-9和TIMP-1的水平。结果 与I/R组比较,CIP和RIP均能明显改善心肌损害的形态学改变,降低心肌细胞的肿胀、减少间质出血和炎性细胞的浸润;显著降低心肌梗死面积(P〈0.01);降低缺血区心肌MMP-2和MMP-9的水平,增加TIMP-1的水平(P〈0.05)。结论 RIP不仅能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形态学改变、减少心肌梗死面积,而且能降低心肌细胞基质的损伤,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6.
27.
牛磺酸镁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钾离子通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牛磺酸镁(taurine magnesium coordination compound,TMC)对正常豚鼠心室肌细胞钾电流的影响,旨在探讨TMC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酶解法分离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IK、IK1的影响。结果应用200μmol·L-1TMC使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IK在实验电压+70mV时,从给药前(8.67±1.04)pA/pF减少到(6.31±1.16)pA/pF(n=5,P<0.01);TMC对IK1无影响。结论本实验表明TMC具有直接抑制心室肌细胞IK作用,减少IK可能会使动作电位时程(APD)和有效不应期(ERP)延长,这可能是其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