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2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张璟  尹战海 《西北医学教育》2010,18(5):1006-1008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生物化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几种形式,以及如何重视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使其逐步形成积极的态度和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相似文献   
22.
韩健  汤永安  尹战海 《中国骨伤》2009,22(4):274-276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个性化治疗的必要性及实用性,分析个性化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50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椎间盘突出物的大小,纤维环是否破裂,椎间盘是否游离、脱垂,是否合并椎管狭窄、腰椎滑脱及是否伴有神经症状等,分别采用个性化的保守治疗、微创治疗、开放性手术治疗。其中393例获得随访,男189例,女204例;年龄23-76岁,平均44.6岁。210例保守治疗,145例微创治疗,38例开放手术治疗。根据Macnab标准对治疗结果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93例患者平均随访16个月(3个月一3年)。根据Macnab标准:显效346例,有效29例,无效18例,显效率88%(346/393),有效率95%(375/393),无严重并发症。保守治疗复发率18.1%(38/210)。微创治疗复发率9.6%(14/145),开放手术复发率5.3%(2/38)。结论:保守治疗应用普遍,对轻症患者疗效可靠;微创治疗应用越来越广,有主流趋势;开放手术治疗适应证要求严格,传统手术方式受到挑战。个性化治疗适应证的选择是提高疗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3.
软骨细胞在松质骨骨基质明胶上生长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软骨细胞在松质骨骨基质明胶(bonematrixgelatin,BMG)上生长分化的状况。方法分离幼兔关节软骨细胞,以松质骨BMG为支架材料体外培养,于不同时间取材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软骨细胞在松质骨BMG表面及内部孔穴能较好分裂增殖,软骨细胞周围基质Safranin-o及胶原染色阳性。培养到24~42d形成直径约4mm的“圆盘状软骨”。结论软骨细胞在松质骨BMG上体外培养,能形成软骨组织。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总结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15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经验,所有患者均经前路行手术治疗,切除病变间隙的椎间盘、增生骨赘及后纵韧带,取自体髂骨或融合器行椎间融合,钛板固定。 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30~90min,出血量10~100ml,术后随访时间9~7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3个月;量化疼痛与麻木程度,术前4~5分,术后迅速下降到0~2分,最终下降到0~1分,疼痛完全缓解,椎间骨性融合。 结论 前路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入路简单、出血少的特点,并且对脊髓与神经根前方的椎间盘和骨赘切除彻底,疗效确切,可避免保守治疗长期反复发作的缺点,比后路手术更安全、更有效。  相似文献   
25.
目的:回顾分析颈椎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本组23例患者,转移性肿瘤18例,原发性肿瘤5例.依据影像学检查颈椎破坏及脊髓受压的特点,采用颈前路、颈后路及颈前后路联合三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切除肿瘤,解除脊髓压迫,重建颈椎稳定性.其中前路手术13例,后路手术8例,前后路联合手术2例.结果: 23例中18例获得随访,随访4个月-4.5年.疼痛缓解率89%,神经功能按JOA评定法分为优、良、差三级,总的优良率46.5%. 最短生存期为5个月,最长生存期4.5年,生存 期超过2年者达21.5%.结论:依据影像学检查颈椎破坏及脊髓受压的特点,按Momita脊柱肿瘤外科分区法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切除肿瘤,解除脊髓压迫,重建颈椎稳定性,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6.
目的 研究正常山羊腰椎间盘软骨终板营养途径.方法 选取健康24月龄山羊8只,每只山羊观察4个腰椎间盘,共32个腰椎间盘.麻醉后,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观察感兴趣区的信号变化特点.分别测量增强前及增强后0 min、5 min、10 min、30 rain、1 h、1.5 h、2 h,2.5 h、3 h、3.5 h感兴趣区信号强度值,分析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及峰值出现时间.结果 椎体磁共振信号强度在0 min时达到高峰后迅速下降;软骨终板区在30 min时缓慢达到第一高峰后轻度下降,于2 h上升达到第二高峰;髓核在5 min内为负值,之后缓慢上升于2 h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结论 正常山羊腰椎椎间盘主要通过软骨终板途径进行营养代谢.  相似文献   
2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骨基质明胶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离并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成软骨分化,与同种异体骨基质明胶(BMG)结合,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方法分离骨髓MSCs,实验组DMEM培养液中加入rhTGF-β1和rhIGF-Ⅰ,对照组未加入诱导因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的增殖和成软骨分化情况。制备同种异体BM G,扫描电镜观察,与细胞结合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1、2、3和5周取材作胶原染色、蛋白聚糖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中M SCs集落形成效率(21/106)明显高于对照组(3/106)(u=3.8783,P<0.01);实验组8例中有7例表达Ⅱ型前胶原m RNA,而对照组仅1例表达(χ2=6.250,P<0.05);实验组细胞培养液中的己糖醛酸逐渐升高,第15d已达到初始浓度的1.38倍,而对照组无明显升高(t=3.933,P<0.01)。制备得到的同种异体BMG为三维立体多孔结构,可塑性好并有适宜的机械强度。胶原、蛋白聚糖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细胞在BM G表面和孔隙内大量增殖,培养后5周在组织工程软骨块的内部即可见软骨陷窝。结论rhTGF-β1和rhIGF-Ⅰ可促进MSCs增殖和成软骨分化,与同种异体BMG结合后可在体外成功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同种异体BM G符合组织工程软骨基质材料的基本要求,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用于关节骨软骨缺损修复的软骨组织工程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28.
肩袖损伤常导致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当损伤的肩袖肌腱尚未出现连续性中断时, 多采用非手术治疗。由于日常生活中肩关节使用频率高, 肩袖肌腱组织血液供应差、自我修复能力较弱, 故肩袖损伤一般表现为逐渐加重, 最终进展为肩袖完全性撕裂。为逆转肩袖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促进受损的肩袖肌腱修复, 临床上对肩袖损伤的非手术治疗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但ESWT促进肩袖修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仍不明确。因此, 笔者就ESWT治疗肩袖损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临床应用现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为今后ESWT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
MRA-MRI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与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椎动脉磁共振造影(MRA)与磁共振成像(MRI)联合应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2009年11月103例CSA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MRA和MRI检测,对CSA进行诊断分型,并依据分型选择手术治疗方式或非手术治疗。根据Nagashima疗效评价标准随访临床疗效及MRA及MRI检查。结果:MRA-MRI可将CSA分为局部狭窄型、迂曲型、全程变细(闭塞)型和正常型。MRA局部狭窄型、迂曲型中MRI显示椎动脉狭窄部位存在外在压迫因素者行钩椎关节切除、横突孔切开,术后疗效优良率达86.7%;MRA-MRI判定颈椎不稳导致CSA者行椎体间融合,术后优良率达84.6%;MRA全程变细(闭塞)型和正常型采取非手术治疗,术后优良率77.0%。结论:MRA-MRI分型对CSA治疗方案选择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MSP58基因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干涉MSP58基因对体外培养的U2OS骨肉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利用Real-time PCR(n=15)和Western blot(n=7)方法分别检测新鲜骨肉瘤及癌旁组织中MSP58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以癌旁组织作为对照。用癌基因MSP58特异的siRNA转染U2OS骨肉瘤细胞,而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MSP58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干涉MSP58基因表达明显抑制U2OS骨肉瘤细胞增殖,同时G1期细胞明显增多,G2/M期和S期细胞明显减少(P<0.05)。结论:MSP58基因在骨肉瘤肿瘤组织中过度表达,下调MSP58表达可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