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11篇 |
免费 | 44篇 |
国内免费 | 29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6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41篇 |
口腔科学 | 29篇 |
临床医学 | 135篇 |
内科学 | 152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11篇 |
特种医学 | 4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134篇 |
综合类 | 345篇 |
预防医学 | 101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105篇 |
中国医学 | 121篇 |
肿瘤学 | 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54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36篇 |
2011年 | 38篇 |
2010年 | 35篇 |
2009年 | 39篇 |
2008年 | 47篇 |
2007年 | 45篇 |
2006年 | 44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35篇 |
2003年 | 60篇 |
2002年 | 47篇 |
2001年 | 57篇 |
2000年 | 57篇 |
1999年 | 57篇 |
1998年 | 46篇 |
1997年 | 52篇 |
1996年 | 54篇 |
1995年 | 40篇 |
1994年 | 40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31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7篇 |
1966年 | 3篇 |
1965年 | 5篇 |
1960年 | 5篇 |
1959年 | 5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以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蒂桡骨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骨皮瓣移位术式。方法10侧成人上肢标本经肱动脉灌注乳胶后,对其骨间前动脉背侧支的起始部位、口径、长度及其皮支、骨膜支的分布进行显微解剖观察。临床设计以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蒂的桡骨皮瓣逆行移位,骨皮瓣中桡骨瓣支撑于第一、二掌骨间或修复掌骨缺损,皮瓣修复虎口、手背尺桡侧的皮肤缺损。结果临床应用6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4~12个月,受区移植骨已骨性愈合。结论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蒂的逆行桡骨皮瓣,适用于修复掌部软组织合并掌骨缺损及重度虎口挛缩的病例。 相似文献
82.
83.
84.
目的了解铁路高温作业人员高血压患病情况,为预防高血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江西省内铁路高温作业人员9568人进行问卷调查、血压测量等。结果检出血压异常的高温作业人员高血压患者370例,患病率为3.87%,患病年龄为42.58岁。单纯性高血压患病率为0.89%;患病年龄为39.36岁。室内高温作业与露天高温作业人员高血压患病的平均年龄有统计学意义(U=2.17,P<0.05),露天高温作业人员患高血压的平均年龄比室内高温作业人员早1.45年。结论铁路高温作业人员高血压患病率低于国内同年龄组水平。露天高温作业对铁路高温作业人员的高血压患病年龄有影响。 相似文献
85.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及其应用选择。方法对6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行手术治疗,其中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固定31例,动力髋螺钉(DHS)37例。从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对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动力髋螺钉(DHS)组优良率89.1%,股骨近端解剖钢板组优良率70.9%。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动力髋螺钉(DHS)组2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组7例。结论对于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解剖钢板都是有效的内固定方法;对于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DHS)比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86.
两种耳郭再造术式及其效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比较两种耳郭再造术式与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A组30例皆为先天性小耳畸形,采用Medpor假体为支架,颞浅筋膜瓣包裹,外以皮片移植,手术Ⅰ期完成。B组36例,也为先天性小耳畸形,采用Medpor支架,外以耳后乳突区扩张皮瓣分2期手术再造外耳郭。结果:A组中29例成功,1例假体支架部分外露。两组再造耳郭立体感强,形态逼真。但A组皮肤色泽稍有差异,不如B组的光滑自然。B组皮色良好,皮肤光滑凹凸分明,形态逼真。结论:两组术式的皮肤移植方法不同,但难度无显著差异,临床效果也大致相当,但A组中再造耳皮色稍有不同,且有1例假体外露;B组再造耳皮肤光滑红润自然而肤色相同,外形逼真。 相似文献
87.
消化道异物132例内镜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化道异物常是临床急症。种类繁多、部位各异,多须紧急处理。手段虽然很多,但内镜是最常用的手段,既可诊断,又可治疗。现对我院近15年来因食吞异物来就诊的132例患者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985/1999因食吞异物来我院就诊者共132例,男87例,女45例;年龄1.5~77(平均35.2)岁。130例行内镜检查,其中37例同时接受X线检查;2例行肠镜检查;任何一项发现异物,即确诊为消化道异物。130例内镜检查者,阳性65例(50%),在其阴性者中,另有6例X线检查阳性;肠镜检查2例,均阳性。异物阳性共73例,阳性率55.3%(73/132),其中66例(90.4%)属误服,7例(9.6%)有意吞服(3例罪犯,3例吸毒者,1例自杀者)。 37例同时接受内镜和X线检查者,按任何一阳性即确诊为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经腹腔顺行放置鼻胆管引流联合胆总管一期缝合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3月~2017年3月我科收治的164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82例和对照组82例。两组均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然后行胆总管探查。在观察组,行腹腔顺行放置鼻胆管引流联合胆总管一期缝合,在对照组行放置T管引流,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等相关临床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胆汁漏、肠道出血、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36.1±10.2)mL,与对照组[(32.2±13.2)mL,P>0.05]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为(96.6±21.5) min,与对照组[(91.5±19.1) min,P>0.05]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肠功能恢复时间为(1.4±0.5) d,显著短于对照组[(2.3±0.5)d,P<0.05];引流管放置时间为(5.5±1.6) d,显著短于对照组[(90.8±2.3) d,P<0.05];住院时间为(7.4±1.4) d,显著短于对照组[(9.5±2.4)d,P<0.05],但住院费用为(38822.2±4019.7)元,显著高于对照组[(26744.5±3277.7)元,P<0.05];术后1 d,观察组患者胆汁引流量为(267.3±102.8)mL,与对照组[(266.5±112.6)mL,P>0.05]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 d,胆汁引流量为(221.3±128.2)mL,显著少于对照组[(313.3±117.6)mL,P<0.05];术后3 d,胆汁引流量为(191.9±138.5)mL,显著少于对照组[(270.8±121.8) mL,P<0.05];两组引流失败、胆汁漏、肠道出血和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8.4%对12.2%,P>0.05)。结论 采用腹腔顺行放置鼻胆管引流联合胆总管一期缝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缩短了带管和住院时间,但需掌握好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89.
目的 对云南省洱源县进入传播控制阶段后不同时期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效果进行评估,为进一步开展传染源监测与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洱源县平坝亚型流行区文笔村和高山亚型流行区前甸村作为调查地点,2011年和2018年分别调查2个村传染源种类、血吸虫感染情况和传播能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2011年在前甸村检出人、牛、马、犬、鼠血吸虫感染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19%、0.91%、1.25%、3.13%和0.95%;在文笔村检出人、牛、犬血吸虫感染阳性,阳性率分别为0.76%、1.66%和9.30%。2018年2个村人、牛、马、猪、羊、犬、鼠中均未检出阳性。2011年2个村各种传染源中,均以牛相对传播指数和宿主日排卵总数最高。2011年前甸村和文笔村共捡获野粪731份,其中前甸村捡获的野粪以马、牛、犬粪为主(分别占34.40%、29.80%和20.20%),查到血吸虫感染阳性犬粪及马粪(阳性率分别为11.94%和6.90%);文笔村捡获的野粪以犬、牛、人粪为主(分别占44.59%、39.83%和14.29%),查到阳性犬、人粪及牛粪(阳性率分别为16.95%、9.52%和2.33%)。2018年前甸村和文笔村共捡获野粪204份,其中前甸村捡获的野粪以羊、犬、牛粪为主(分别占36.27%、33.33%和27.45%),文笔村捡获的野粪以犬、牛、人粪为主(分别占72.55%、11.76%和10.78%),未查出血吸虫感染阳性野粪。结论 洱源县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效果显著,人、牛作为血吸虫病主要传染源的地位已得到有效控制;今后应继续强化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加强和重视犬和鼠等保虫宿主防控。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