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58篇
综合类   38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8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1.
对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期的11个品种88个桑叶样品中生物碱类、黄酮类资源性化学成分的积累动态进行分析评价, 以期探讨桑叶的适宜采收期及桑叶的资源化利用途径。采用UPLC-TQ/MS联用技术对桑叶中的生物碱类、黄酮类成分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期桑叶中的生物碱类、黄酮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 随着物候期的顺延, 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呈总体下降趋势, 10月份后大幅下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变化较小, 10月份之后亦呈下降趋势。广东桑中黄酮类成分远高于生物碱类成分, 而鸡桑则相反;华桑和蒙桑中生物碱类成分在7-8月间迅速下降;白桑中的生物碱类、黄酮类成分含量均处于中等水平。综合分析, 药用桑叶的适宜采收期在9月底10月初。研究结果为桑叶的合理采收及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12.
海藻药性与应用特点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查阅《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及《海药本草》等代表性本草中有关海藻的药性记载基础上,对《外科正宗》、《证治准绳》及《医宗金鉴》等典籍中海藻的配伍情况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海藻的用药特点、配伍规律,获得海藻的临床应用规律.结果表明,自1963年版《中国药典》起,将海蒿子和羊栖菜二种同为主流品种收入正品药材.但除海蒿子和羊栖菜外,尚有他种植物,在全国不同地区,作"海藻"药用.其中大部分为马尾藻科马尾藻属植物,性状相似,不易区分.本草对海藻的炮制方法不尽相同,现代炮制多洗净切段生用.历代对海藻药性的记载内容相似,均为苦,咸,寒.功效以化痰软坚,消瘿散结,利水消肿为主.但也存在不同之处,如《药性论》记载海藻"有小毒",后世本草多从无毒之说.海藻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瘿瘤、瘰疬、水肿、脚气和小便不利等.本草记载海藻的应用禁忌提示海藻不宜多服,孕妇忌服,体弱者慎服,脾胃虚寒者慎用.此外,历代医书均记载海藻与甘草相反.对海藻的本草考证研究(包括资源、炮制、临床应用及禁忌),是开展海藻现代化研究的基础,对于现代的药效学、药理学研究以及开展临床试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13.
胃肠道系统功能评价是中药配伍禁忌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围绕胃肠运动、分泌、吸收、屏障功能及微生物菌群调节等方面,探索性构建了适宜于中药配伍禁忌研究特点的胃肠道系统功能评价技术体系;探讨中药反药组合通过促进或抑制胃肠运动与分泌功能,干预药物胃肠吸收过程,影响胃肠屏障功能,调节胃肠道菌群结构与生态诸环节,揭示其产生致毒增毒或减效降效及相互作用机制,以期为阐明中药配伍禁忌的科学内涵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214.
215.
目的建立少腹逐瘀汤拮抗离体子宫收缩的有效部位中有机酸类(香草酸、咖啡酸、阿魏酸)、萜苷类(芍药苷、芍药内酯苷)、黄酮苷类(异鼠李素芸香糖苷、异鼠李素-3-0-新橙皮苷)3种类型7个化合物的含量测定方法,为少腹逐瘀汤及有效部位的复杂效应物质的阐明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Waters SunFire-C18(4.6 mm×250mm,5 μm);流动相乙腈(A)-0.05%磷酸(B)-甲醇(C)梯度洗脱(0 min8875,30 min13825,35 min13825,55 min14815,60 min14815,80 min15805);流速1.0 mL·min-1;测定波长260,230,254,320 nm;柱温30℃.结果3种类型化学成分的7个化合物在分析测定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在97.8%~100.2%之间.结论分析测定了少腹逐瘀汤拮抗离体子宫收缩活性部位中7个化合物的含量,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良好,为方剂中多类型复杂效应物质的分析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16.
目的:评价少腹逐瘀汤对寒凝血瘀SD大鼠模型血液流变性及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冰水浴及注射肾上腺素的方法造成SD大鼠急性血瘀模型,对其血液流变性及卵巢分泌功能进行测定。结果:少腹逐瘀汤能改善寒凝血瘀SD大鼠血液流变性指标;对卵巢功能也显示出一定改善作用。结论:少腹逐瘀汤能改善寒凝血瘀SD大鼠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红细胞压积及调节E2和P的水平。  相似文献   
217.
药对研究(Ⅰ)——药对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对是中医临床遣药组方常用的配伍形式,是历代医药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组成简单却具备中药配伍的基本特征,经过临床应用并被证明行之有效、有一定理论依据和一定组合法度的2味相对固定药物的配对,通过这样的配伍组合,从而发挥协同增效或配伍减毒等作用。药对是单味中药与若干方剂之间的桥梁,是许多方剂隐含的规律性特征与辨证施治内涵体现。该文分析并总结了药对的基本特征、发展历程与研究意义,以期引领药对配伍理论的现代基础与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218.
目的:探讨四物汤及类方香附四物汤挥发性成分与子宫平滑肌收缩效应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四物汤、香附四物汤及组方中富含挥发性成分药材当归、川芎、香附、木香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鉴定;采用小鼠离体子宫收缩试验对四物汤、香附四物汤及组方药材挥发性成分的生物效应进行评价;选择相对含量高于1%的挥发性成分(53个)与子宫收缩效应的生物信息建立多变量数学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法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四物汤、香附四物汤挥发油的GC-MSTIC化学信号主要来源于当归、川芎药材的贡献;香附四物汤中对应于香附、木香的挥发性成分信号数及相对丰度表现均不及两药材挥发油各自的组成及相对含量;PCA分析结果表明21个化学成分对活性贡献率较大,其中对四物汤挥发油活性贡献率较大的成分主要有:(Z)-ligustilide、cis-ocimene、γ-selinene、Spathulenol、3-butylidene phathalide、(E)-ligustilide等;对香附四物汤挥发油活性贡献率较大的成分主要有:Dehydrocostuslactone、Cyperene、β-caryophyllene、γ-selinene、Curcumene、α-elemene、β-cyperone、α-cyperone、(Z)-ligustilide、Squalene等,分析结果支持了本实验结果。结论:香附四物汤中的挥发油部位具有显著的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效应;香附四物汤挥发油活性优于四物汤及各组方药材挥发油,其中作为行气、止痛、调经常用药材的香附、木香挥发性成分与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密切相关。同时,本文采用的GC—MS和PCA联用方法可以较客观的评价化学成分对活性的贡献率,分析化学成分与生物效应之间的相关性,故该方法可为方剂复杂效应物质的阐明提供思路和方法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19.
目的探讨丹参茎叶提取物及其主要成分对氧化应激和高糖损伤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HUVECs氧化应激与高糖损伤模型,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丹参茎叶醇提物(CJ)、丹参茎叶水提物(SJ)、丹参根醇提物(CG)、丹参根水提物(SG)及迷迭香酸、丹酚酸B、芦丁、异槲皮苷、隐丹参酮等,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细胞黏附因子(I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UVECs经H2O2处理后,GSH-Px、CAT和NO含量降低(P0.01),ET-1含量升高(P0.01);HUVECs经高糖处理后,ICAM-1和TNF-α含量升高(P0.01),NO含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CJ、CG、SJ、SG组GSH-Px、CAT和NO含量升高,ET-1、ICAM-1、TNF-α含量降低(P0.05、0.01)。迷迭香酸、丹酚酸B、芦丁等的高、中剂量组,异槲皮苷、隐丹参酮高剂量组均能显著提高GSH-Px、CAT和NO含量(P0.05、0.01),降低ET-1含量(P0.05、0.01),丹酚酸B、异槲皮苷和芦丁的高剂量组及迷迭香酸的高、中剂量组均可显著降低ICAM-1含量(P0.01),除氨基胍给药组外,其他给药组TNF-α含量相比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0.01)。除氨基胍和异槲皮苷低剂量组,其他给药组NO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0.01)。结论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的丹参茎叶与丹参根醇提物及水提物、迷迭香酸、丹酚酸B、芦丁、异槲皮苷对H2O2和高糖引起的HUVECs细胞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细胞间黏附分子的表达,调节NO和TNF-α生成密切相关。本研究将为丹参药材生产过程产生的非药用部位茎叶的资源价值发现及转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0.
药材产地加工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认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产地加工是药材生产与品质形成的重要环节.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经验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内容丰富、较为系统的中药材产地加工方法和技术体系.经过产地加工,不仅起到去除其非药用部位以净制、终止其生理生活状态以利干燥等目的,同时通过适宜的加工方法,可促使药用部位中药效物质的最大保留、毒性成分的有效降低、化学成分间的相互转化等物理化学变化.因此,基于传统经验形成的药材产地加工方法赋予了中药材性状、规格、品质、药性等诸多内涵,蕴涵着丰富的科学道理.本研究基于药效物质基础的角度探讨药材产地加工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药材加工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