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26篇
  免费   1091篇
  国内免费   690篇
耳鼻咽喉   113篇
儿科学   178篇
妇产科学   233篇
基础医学   976篇
口腔科学   269篇
临床医学   2997篇
内科学   1854篇
皮肤病学   267篇
神经病学   612篇
特种医学   70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9篇
外科学   1567篇
综合类   6537篇
预防医学   2407篇
眼科学   200篇
药学   2666篇
  36篇
中国医学   2744篇
肿瘤学   930篇
  2024年   123篇
  2023年   412篇
  2022年   446篇
  2021年   385篇
  2020年   411篇
  2019年   435篇
  2018年   475篇
  2017年   303篇
  2016年   342篇
  2015年   409篇
  2014年   1082篇
  2013年   811篇
  2012年   908篇
  2011年   1078篇
  2010年   1140篇
  2009年   1071篇
  2008年   1029篇
  2007年   1099篇
  2006年   1001篇
  2005年   1119篇
  2004年   1051篇
  2003年   936篇
  2002年   792篇
  2001年   709篇
  2000年   774篇
  1999年   827篇
  1998年   776篇
  1997年   800篇
  1996年   765篇
  1995年   676篇
  1994年   532篇
  1993年   443篇
  1992年   402篇
  1991年   334篇
  1990年   292篇
  1989年   247篇
  1988年   108篇
  1987年   131篇
  1986年   124篇
  1985年   112篇
  1984年   76篇
  1983年   71篇
  1982年   59篇
  1981年   46篇
  1980年   24篇
  1979年   18篇
  1978年   25篇
  1960年   12篇
  1959年   8篇
  1957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6 毫秒
991.
目的:通过分析服用他克莫司(FK506)肝移植患者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探讨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患者住院号筛选我院2010-2012年接受肝移植的患者,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实际住院天数,以及主要诊断及其它诊断、FK506的血药浓度及剂量。分析术后时间、用药剂量、性别、年龄等因素与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关系。结果:术后14天内与14天后的剂量有明显差异,血药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在同一时间内,性别对他克莫司的血药浓度有一定的影响(p<0.05);在术后14天内,A组剂量小于B组和C组(p>0.05),血药浓度C组高于A组和B组(p<0.05);在大于14天,C组剂量大于A组和B组(p<0.05),血药浓度C组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影响因素众多,在使用时应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控制血药浓度在理想范围。有利于提高肝移植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200的表达水平,分析CD200及Treg与IL-6、SAA的相关性,探讨CD200与AS免疫功能的关系以及诊断效能,为辅助AS的诊断、免疫评估提供帮助。方法:从74例AS患者和50例健康志愿者中收集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Treg的百分率及CD200的表达率,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CD200的浓度,上转发光法测定IL-6的浓度,胶乳免疫比浊法测定SAA的浓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S活动组CD4~+T细胞、CD19~+B细胞的百分率均增高(P0.05),CD8~+T细胞、Treg的百分率均减低(P0.05),CD3~+T细胞的百分率无明显差异;稳定组CD4~+T细胞、CD8~+T细胞、CD19~+B细胞、Treg的百分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比较,活动组(CD3~+、CD4~+、CD8~+)T细胞中CD200的表达率和血清中CD200的浓度以及稳定组(CD3~+、CD4~+)T细胞中CD200的表达率和血清中CD200的浓度均减低(P0.05);而稳定组CD8~+T细胞、CD19~+B细胞中CD200的表达率及活动组CD19~+B细胞中CD200的表达率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比较,活动组血清中IL-6、SAA的浓度明显升高(P0.05);而稳定组IL-6的浓度轻度升高(P0.05),SAA的浓度无差异。活动组CD3~+T淋巴细胞中CD200的表达率与Treg呈正相关,与IL-6呈负相关,但与SAA不相关;Treg的百分率与IL-6负相关,与SAA不相关。CD200对AS的诊断优于Treg、SAA,而与IL-6的诊断效能相当。结论:AS活动期患者存在淋巴细胞亚群紊乱,CD200和Treg的表达率降低,两者可能参与了AS的发病,为辅助AS的诊断和免疫功能的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究氯喹对CoCl_2诱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5细胞加入300μmol/L CoCl_2及30μmol/L氯喹处理24 h后,采用qPCR、Western blot、flow cytometry及MTT法分别检测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b、Atg5、Atg7、自噬相关蛋白LC3、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存活率。结果:相比于单纯CoCl_2组,CoCl_2及氯喹处理后的RGC-5细胞中,相关基因Beclin1、LC3b、Atg5、Atg7、自噬相关蛋白LC3B、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均被明显抑制(P0.05),细胞凋亡率显著下降(P0.05),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自噬抑制剂氯喹抑制CoCl_2导致的细胞自噬和凋亡,从而保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的疗效对比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9年6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07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PFNA组和DHS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PFNA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DHS组(P0.05);PFNA组患者术后3月、6月Harris评分上升程度明显优于DHS组(P0.05);PFNA组患者术后3月、6月生活质量评分与同时间段的DH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47%,显著低于DHS组的25.00%(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手术治疗可明显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观察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对脑梗死患者下肢痉挛状态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例伴有下肢痉挛状态的初发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关节松动、牵伸技术、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等。治疗组脑梗死患者患侧胫后肌和小腿三头肌给予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刺激。治疗前、治疗3周后,对患者进行综合痉挛评分(CSS)、积分肌电值(IEMG)、站立行走测试(TUGT)三项评定。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CSS、IEMG、TUGT评分分别为(13.50±1.51)分和(14.00±1.83)分、(246.78±281.23)μV·s和(168.55±194.06)μV·s、(41.29±24.80)和(51.45±17.83)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1.10±1.66)和(14.90±1.20)分、(336.45±299.61)和(269.55±259.21)μV·s、(31.00±17.73)和(44.11±17.69)s,除CSS评分外,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CSS评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IEMG和TUGT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可以降低脑梗死患者下肢痉挛程度,但3周时间并未观测到步行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996.
文题释义:骨诱导膜技术:包含体内形成诱导和诱导膜内植骨2个阶段,其中体内形成诱导膜首先行骨缺损部位彻底清创,依据骨折具体状况选取合适固定方式对骨折行稳定固定,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填充骨缺损部位,感染性骨缺损则依据细菌培养药敏结果或经验采用含敏感抗生素骨水泥。该术后6-8周纵行切开诱导膜结构,小心去除骨水泥,采用钻头或骨锉去除两侧骨端和髓腔硬化骨,促进植骨融合,于骨膜内填充自体松质骨,缝合诱导膜,预防移植骨重吸收。 Iliazarov外固定牵张成骨:经过应力牵拉刺激加速骨折断端间充质干/祖细胞分化增殖,加速生成新骨与肢体重建,在修复骨缺损时还可恢复肢体长度完成骨折断端加压愈合。但Iliazarov外固定牵张成骨需要长时间固定,技术操作复杂,治疗周期长,费时费力。 背景:采用膜诱导技术治疗长段骨缺损具有并发症少、治疗效果显著且操作简便等优势,既往研究多采用该技术治疗软组织条件较好的骨缺损患者,对于骨缺损且软组织缺损面积较大或者伴随感染等患者的研究较少。 目的:分析膜诱导技术联合皮瓣移植修复长段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8月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收治的长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15例,平均年龄(47.15±8.16)岁,创面软组织缺损面积5.1 cm×3.4 cm至21.8 cm×9.4 cm,骨缺损长度5.8-19.5 cm,平均(11.4±2.3) cm。对于创面轻度污染者行清创、骨折外固定、骨缺损区域骨水泥填塞,局部带蒂皮瓣或游离皮瓣覆盖皮肤创面;对于创面感染患者,先予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待感染控制后再填充骨水泥及皮瓣手术。一期术后8-12周行二期植骨手术,术后随访12个月。试验获得南华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创面轻度污染的9例患者,清创后固定外固定架、填充骨水泥和皮瓣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均未发生感染;②6例感染患者清创封闭式负压引流一二周完全控制感染后进行填充骨水泥和皮瓣手术,创面愈合;③15例患者在骨缺损二期植骨以后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在8-12个月间,平均(9.18±2.10)个月;④结果表明,膜诱导技术联合皮瓣移植可有效治疗长段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 ORCID: 0000-0002-6182-9993(陈彦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讨Bax与Bcl-2在体外培养的皮层神经元的表达及非选择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G-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的干预作用。 方法 原代培养SD新生大鼠皮层神经元,并采用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免疫荧光方法进行细胞纯度鉴定。神经元随机分为正常组、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组、NG-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L-NAME)组,分别采用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中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的表达,采用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细胞中Bax、Bcl-2 mRNA及蛋白的表达。 结果 NSE免疫荧光大多数细胞为NSE阳性细胞,神经元纯度高达90%;L-NAME组中NOS及Bax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组而低于NMDA组, Bcl-2的表达低于正常组而高于NMDA组。 结论 L-NAME对NMDA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起明显的保护作用,其可能是通过上调Bcl-2的表达、下调Bax的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索职员的自我效能、自我职涯管理对职业延迟满足的影响。方法选取380名唐山市在职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国企、非国企及事业单位的职员职业延迟满足均处于中等水平;②职员的职业延迟满足在户籍所在地、婚姻状况、工作地点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职涯管理各因子(r=0.305~0.554,P0.01)及职业延迟满足总分(r=0.128,P0.05)呈显著正相关;职业探索、继续学习(r=0.205,0.274;P0.01)与职业延迟满足总分呈显著正相关;④自我效能对自我职涯管理的各因子有预测作用;继续学习、注重关系对职业延迟满足有预测作用。结论自我效能通过继续学习、注重关系间接影响职业延迟满足;继续学习直接影响职业延迟满足。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p19在血管瘤发生、发展及退化过程中的表达状况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检测人皮肤血管瘤增生期、退化期及正常皮肤组织中p19的表达水平.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不同时期血管瘤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p19表达的积分光密度和面积.结果:增生期血管瘤内皮细胞p19表达水平低于退化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19的表达水平与血管瘤的发生、发展与消退有关.  相似文献   
1000.
根管治疗是目前治疗牙髓炎和根尖周病的常用方法,但是复杂的变异根管系统常常会影响根管治疗的效果,甚至导致失败。因此,强调根管形态的多样性,熟悉根管的解剖形态,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回顾1984~2013年国内外对下颌前牙的牙根及根管的相关报道研究,就下颌前牙,尤其是下颌尖牙的牙根及根管变异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