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3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30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46篇
基础医学   25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31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54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180篇
预防医学   43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68篇
  4篇
中国医学   41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21.
目的 探讨宫颈透明细胞癌中高危型HPV感染情况.方法 提取1例37岁宫颈透明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组织蜡块中的DNA,通过巢式PCR方法检测其中HPV感染情况.结果 该患者肿瘤切除组织高危型HPV18型阳性.结论 利用巢式PCR方法分型检测宫颈透明细胞癌中的高危型HPV型别,其准确性及敏感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22.
健康教育与心理社会干预对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调查 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状发生率并探讨健康教育及心理社会干预对抑郁症状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 (SDS)对 10 0例 2型糖尿病患者及 10 0例正常人群进行测评。将抑郁指数≥ 0 5的 5 9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 30例 ,对照组 2 9例。研究组药物治疗的同时合并为期 3个月健康教育加心理社会支持治疗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抑郁自评量表及代谢控制水平评估。结果 :2型糖尿病并抑郁情绪检出率为 5 9% ,显著高于正常组 (P <0 0 1)。经健康教育加心理社会支持治疗 3个月后 ,观察组抑郁指数显著降低 (P <0 0 5 ) ,糖脂代谢显著改善 (P <0 0 5 )。抑郁转归发生率高 ,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忧郁症状 ,健康教育加心理社会支持治疗可改善抑郁症状及糖脂代谢  相似文献   
23.
目的分析复合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的脱钙骨基质(DBM)对T淋巴细胞免疫能力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迁移能力的体外调控作用。方法通过特殊负压灌注装置将纤维蛋白凝胶复合CTLA4溶液灌注到DBM,构建复合CTLA4的DBM,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微观形态。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通过植物血凝素(PHA)激活T淋巴细胞来构建免疫激活微环境。将复合CTLA4的DBM在培养基中孵育5、10、20、30、40 d,ELISA检测CTLA4的浓度,由此计算CTLA4的累积释放率。将PHA预处理的PBMCs与复合CTLA4的DBM进行Transwell共培养,ELISA检测培养基中IL-2和IFN-γ的含量。分离BMMSCs,Transwell共培养法分析复合CTLA4的DBM对BMMSCs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复合CTLA4的DBM结构完整有序,具有良好的三维网络结构。复合材料中CTLA4在5、10、20、30、40 d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11.3%±1.9%)、(27.9%±3.7%)、(48.4%±3.6%)、(62.8%±3.8%)和(83.0%±2.5%)。与单纯的DBM相比,与复合CTLA4的DBM共培养可显著减少培养基中IL-2(P=0.0004)和IFN-γ(P=0.0007)的含量,增强BMMSCs的增殖能力(P=0.0006)和迁移能力(P=0.0004)。结论复合CTLA4的DBM在体外环境下具有抑制T淋巴细胞免疫能力和增强BMMSCs迁移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4.
背景:将转染Xbp-1基因的神经干细胞移植至脑损伤病变部位,不但确保了Xbp-1基因的稳定及持续表达发挥抗凋亡的作用,也可促进移植后神经干细胞的存活与分化能力。 目的:验证Xbp-1基因对移植大鼠脑缺血损伤处神经干细胞的分布、分化、抗凋亡作用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成年SD大鼠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并随机分成4组干预:对照组(不作处理)、PBS移植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Xbp-1-神经干细胞移植组。于干预后7,14,28 d进行NSS评分,并取脑制备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神经干细胞在脑内的存活与分布情况。移植后第28天使用TUNEL染色检测缺血区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Bcl-2表达水平。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7,14,28d Xbp-1-神经干细胞移植组NSS评分显著低于其他3组(P < 0.05);神经干细胞可以成功迁徙到脑缺血区域并成活、分化为成熟神经细胞,Xbp-1基因修饰后的神经干细胞成活、增殖以及分化能力均强于普通神经干细胞(P < 0.05);与其他3组比较,Xbp-1-神经干细胞移植组脑缺血区域神经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减少,Bcl-2水平升高 (P < 0.05)。证实了Xbp-1基因修饰可以增加神经干细胞存活、迁徙能力,并通过抗内质网应激显著降低移植后大鼠缺血模型的NSS评分,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5.
背景:随着胚胎和成体神经干细胞的成功分离、培养、及体外定向诱导分化等技术的成熟,移植神经干细胞用于治疗各种缺血性脑血管病、帕金森病、脊髓损伤、阿尔茨海默病成为可能。但移植后干细胞的存活与缺血缺氧区细胞凋亡密切相关。xbp-1是在内质网应激的未折叠蛋白反应阶段表达的一种重要的效应转录因子,被证实对细胞生存、分化及抗凋亡有重要的作用。 目的:将基因XBP-1通过重组腺病毒转染胚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并观察其是否可以促进干细胞增殖以及在缺氧环境下是否具有抗凋亡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 随机、对照设计,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2008年9月到2009年11月完成。 材料:E16SD孕鼠(孕15天)由吉林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重组腺病毒包装xbp-1基因及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由广州易超医学试剂科技公司代为完成。β-actine、grp78、xbp-1、bcl-2、bax、EDEM抗体购自santa cruz公司,二抗、BSA购自武汉意德公司,DMEM/F12高糖培养基、胎牛血清购自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凯基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购自南京凯基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CoCl2购自sigma公司,lipo2000其他试剂为国产分析纯化。 方法: 取El6 SD大鼠胚鼠的海马组织进行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克隆、nestin免疫荧光检测,以及传代和扩增。将重组腺病毒Ad-XBP1-EGFP质粒转染胚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得到基因修饰后的胚鼠海马神经干细胞,通过细胞计数和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再用CoCl2诱导胚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缺氧模型,收取蛋白,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干细胞凋亡情况。 主要结果检测: MTT技术检测细胞增殖,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质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结果: XBP-1基因修饰后的胚鼠海马神经干细胞与对照组细胞相比,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增加。在缺氧条件下内质网应激标志物如grp78表达增加,xbp-1靶基因EDEM表达水平上升,促凋亡分子bax水平下降,抗凋亡分子bcl-2水平上升。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提示细胞凋亡减轻。 结论: 重组腺病毒可以成功将XBP-1基因导入胚鼠神经干细胞中,转染后的NSCs增殖速度加快。缺血缺氧下,XBP-1基因在NSCs中过表达,可以引起grp78和EDEM表达增加、bax水平下降、bcl-2水平上升,细胞凋亡率下降,抗凋亡作用较为明显,为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损伤提供了实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外阴癌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中采用可吸收线皮内缝合并丝线间断皮外缝合加固、引流管持续负压引流法处理腹股沟切口的愈合效果.方法:对我院2000年至2010年间收治的26例外阴癌患者行手术治疗,均行腹股沟淋巴结切除.分析比较可吸收线皮内缝合并丝线间断皮外缝合加固、引流管持续负压引流法(A组,16例)和丝线间断皮外缝合、引流条引流法(B组,10例)的腹股沟切口愈合情况.结果:A组伤口愈合不良率18.75%,B组伤口愈合不良率为4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术后住院天数15天,B组25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可吸收线皮内缝合并丝线间断皮外缝合加固、引流管持续负压引流有利于提高腹股沟切口愈合率,减少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7.
目的评价脱细胞小肠黏膜下层(SIS)的细胞毒性、亲水性、细胞黏附性等组织工程支架性能,为其作为肌腱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制备猪小肠黏膜下层,并进行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以不同浓度(100%、50%、25%、12.5%、0)的SIS浸提液培养兔肌腱细胞,采用MTT法测定1、3、5、7、9d时肌腱细胞的增殖率以评价SIS的细胞毒性。测定SIS的吸水率以评价其亲水性,并测定SIS与兔肌腱细胞黏附率以评价其细胞黏附性。结果光镜观察显示,SIS结构疏松,无细胞碎屑残留;扫描电镜见两个表面的纤维直径不同。MTT法检测显示,各浓度SIS浸提液的细胞毒性均为0~1级。冻干SIS吸水率在6h达饱和,饱和吸水率498.2%±15.0%;兔肌腱细胞在SIS光面和糙面的黏附率分别为53.49%±5.46%和61.45%±7.8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腱细胞在SIS上生长良好,部分细胞长入SIS内。结论SIS对肌腱细胞无毒性,细胞黏附性良好,适合作为组织工程肌腱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28.
盆腔出血性疾病卵巢动脉栓塞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评价盆腔出血性疾病经导管栓塞卵巢动脉(OV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2例OVA参与盆腔出血性疾病供血的患者进行选择性OVA栓塞术,在栓塞OVA之前均曾行常规髂内动脉前支-子宫动脉栓塞术。出血的病因包括产后出血6例,盆腔血管畸形2例,子宫肌瘤、子宫颈癌、子宫肌瘤术后、盆腔纤维肉瘤各1例。12例中,7例于第1次介入治疗栓塞两侧髂内动脉-子宫动脉后未能控制出血,第2次造影显示OVA参与出血的供血,5例于栓塞两侧髂内动脉-子宫动脉后发现OVA参与病变供血。栓塞OVA的材料用PVA3例、PVA 明胶海绵颗粒7例、PVA 明胶海绵颗粒 微型钢圈2例。结果选择性OVA造影显示对比剂外溢至宫腔(盆腔)10例、OVA参与病变供血2例,未显示髂内动脉和其他侧支参与供血。选择性栓塞OVA的技术成功率为100%,包括栓塞两侧OVA者4例、单侧者8例,未发生与栓塞术相关的并发症。12例患者经补充栓塞参与出血或病变的OVA后出血立即停止,住院期间未再复发出血。术后随访2周~36个月,3例术后2~3周子宫切除,1例盆腔纤维肉瘤术后接受放射治疗,1例盆腔动静脉畸形出院后仍有间歇少量阴道出血、未特殊处理,2例出现一过性卵巢功能减退症状,分别于术后3、4个月恢复正常月经。其余7例在随访期间未复发出血、月经周期正常。结论OVA可参与盆腔出血性疾病的供血,是导致常规栓塞两侧髂内动脉-子宫动脉不能控制出血的原因之一。如发现OVA参与盆腔出血性病变的供血,补充做OVA栓塞术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9.
目的 研究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治疗早期子宫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经腹腔镜和30例开腹手术治疗的临床Ⅰ~Ⅱ期子宫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及淋巴结切除数目等.结果 两组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为247.13±127.62ml,明显少于同期开腹手术者(904.51±428.37ml,P<0.01).腹腔镜组淋巴结切除数为23.2±5.8个,多于开腹组淋巴结切除数(16.5±3.8,P<0.01).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腹腔镜组为26.4±8.3h,开腹组为54.6±13.5h,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随访11个月两组均未见复发病例.结论 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获得满意的效果,近期疗效肯定,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分析.  相似文献   
30.
真性压力性尿失禁(genuine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简称GSI)是指在腹压增加时,无逼尿肌收缩,腹压传入膀胱使膀胱内压升高大于尿道压,尿道关闭压呈负值时发生的尿失禁.GSI患者年龄多在21~60岁之间[1],多有难产、多次分娩、阴道及盆腔内较大创伤的手术、骨盆骨折等病史,还常见于雌激素缺乏的绝经期妇女.临床上将GSI分为两大类[2].(1) 解剖性尿失禁其特征是膀胱颈移动度增大,主要是盆底肌松弛,膀胱颈及近段尿道下移到腹压区以外,压力作用时,传导至膀胱颈尿道的腹压小于传导至膀胱的腹压,膀胱压大于尿道压,使尿道关闭压呈负值出现尿失禁.(2) 尿道内括约肌机能紊乱性尿失禁主要是尿道周围组织病变和尿道内括约肌功能不足引起近段尿道闭合不良或关闭不全所致,有时与解剖性尿失禁同时存在.由于该病发生是多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术前了解患者具体的解剖学变化,选择相应手术予以纠正可提高治愈率.超声检查因其方便、无创,患者易于接受,在很多国家已成为GSI术前诊断、术中引导、术后评价疗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