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59篇 |
免费 | 52篇 |
国内免费 | 5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儿科学 | 4篇 |
妇产科学 | 6篇 |
基础医学 | 76篇 |
口腔科学 | 14篇 |
临床医学 | 168篇 |
内科学 | 75篇 |
皮肤病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27篇 |
特种医学 | 50篇 |
外科学 | 183篇 |
综合类 | 377篇 |
预防医学 | 135篇 |
药学 | 157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60篇 |
肿瘤学 | 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42篇 |
2021年 | 52篇 |
2020年 | 51篇 |
2019年 | 39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57篇 |
2013年 | 74篇 |
2012年 | 68篇 |
2011年 | 84篇 |
2010年 | 91篇 |
2009年 | 69篇 |
2008年 | 75篇 |
2007年 | 73篇 |
2006年 | 86篇 |
2005年 | 56篇 |
2004年 | 60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6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患者男,54岁.因"右下肢发凉、麻木,活动受限2个月"于2012年2月8日入院.跛行距离约100米.体检:右侧腘窝触及肿物,质韧、光滑,无明显活动性,肿物近心端腘动脉触及搏动,右侧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化验检查:血沉:0 mm/h,C-反应蛋白:<2.97 mg/L.超声提示:右侧腘动脉周围探及囊样暗区包绕.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CTA)示:右侧腘动脉管腔内见局部充盈缺损.术中见:腘动脉血管壁上有一囊样占位性病变,囊壁较薄,囊内为淡黄色、半透明的胶冻样物,病变位于外膜,内壁为血管平滑肌,切开包膜清除囊内容物,切除囊壁,解除腘动脉受压,血流恢复通畅,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正常.病理结果:符合血管外膜囊样变性(图1).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磁共振水成像(Magnetic resistance urography,MRU)在肾移植术后对原自体无功能性肾、输尿管移行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肾移植术后临床诊断为肾盂或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患者进行MRU检查,同时行逆行肾盂输尿管造影;11例行输尿管镜及病理学检查,并行MRU诊断。16例行经尿道输尿管口环形切开、腰部一处切口的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结果:术前21例MRU检查均提示肾盂、输尿管有占位性病变,11例配合输尿管镜得出组织学诊断,术前诊断与手术结果一致。21例中,16例采用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均获得成功。结论:MRU对肾移植术后IVU不显影的原无功能性肾、输尿管移行细胞癌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输尿管口切除、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对移植肾同侧原肾发生肾盂输尿管癌一样有效。 相似文献
73.
74.
目的 通过临床研究和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经缝牵引成骨术治疗唇腭裂患者的生物力学机制,为临床应用该方法纠正面中部发育不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对1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经缝牵引前后头颅三维CT影像进行重建,生成头颅骨骼三维模型影像,然后将其注册进入同一空间坐标体系进行拟合配准,分析并测量骨缝在三维方向上的形态学改变。同时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建立患者颅上颌复合体模型,模拟经缝牵引成骨,获取骨缝应力分布。结果 牵引结束后,患者面部形态获得显著改善,面中部凹陷畸形消失。骨缝在三维方向上不等量移位,在前后向上,翼颌缝有着最大前移量;在垂直向上,鼻旁区的鼻颌缝、额颌缝标志点表现为明显的上移,而靠近上颌骨下方的翼颌缝表现为明显的下移;在左右向上,各骨缝标志点位移较小。在健侧,Von Mises应力最大值出现在颧颌缝,患侧Von Mises应力比健侧Von Mises应力更大,最大值位于蝶颌缝及颧颌缝。结论 经缝牵引成骨术可以实现整个面中部骨骼的生长前移。各缝区生长潜能的不同,造成了面中部骨骼群自上而下的渐进式不等量前移。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食管癌螺旋CT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对50例食管癌患者行多排螺旋CT灌注扫描,分析食管癌CT灌注成像参数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与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50例食管癌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62%(31/50),阴性表达率为38%(19/50),MVD值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F值与MVD呈正相关(P<0.05),BV及PS值与MVD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MTT值与MVD无相关性(P>0.05);PS值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P<0.05),BF、BV及MTT与VEGF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食管癌CT灌注成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活体的肿瘤血管生成状况。 相似文献
76.
跟外侧血管蒂骨膜瓣移植治疗儿童距骨坏死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跟外侧血管蒂骨膜瓣植入治疗儿童距骨坏死5例,结果显示:术后3-4个月X线片距骨密度及形态明显改善,8个月距骨形态恢复正常。并经3-10年的随访,疗效肯定。其中有以下优点;1.清除死骨彻底减压;2重建距骨血液循环系统;3.带血管的骨膜植入可为距骨带入成骨效应成分,加速骨重建。 相似文献
77.
应用跟外侧血管蒂骨膜瓣植入治疗儿童距骨坏死5例,结果显示:术后3~4个月X线片距骨密度及形态明显改善,8个月距骨形态恢复正常。并经3~10年的随访,疗效肯定。其具有以下优点:①清除死骨彻底减压;②重建距骨血液循环系统;③带血管的骨膜植入可为距骨带入成骨效应成分,加速骨重建。 相似文献
78.
79.
脑积水腹腔镜下"套管式"侧脑室-肝膈间隙分流术(附46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套管式”(自行研制的多孔式套管)侧脑室-肝膈间隙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46例脑积水病人在腹腔镜下行“套管式”侧脑室-肝膈间隙分流术。分流管末端的固定方式分别采用腹腔镜缝合打结固定法、腹腔镜钛夹固定法和腹腔镜穿刺皮下固定法。结果统计学分析发现手术前后的颅内压、脑室体部宽度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随访发现1例并发肝膈间隙脓肿,6例分流管脑室端梗阻,2例腹腔端梗阻。结论电视腹腔镜下“套管式”侧脑室-肝膈间隙分流术方法先进,省时、省力,创伤微小,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低,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分流方法。 相似文献
80.
目的对腹腔镜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手术室全期护理干预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间于我院采取腹腔镜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而观察组患者采取手术室全期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术后进食、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及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等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中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使用抗生素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短,且观察组患者家属对于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给予腹腔镜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患者手术室全期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疾病治疗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