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7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将Arg-Gly-Asp(RGD)肽偶联到壳聚糖(cH)材料表面,并制备成包载质粒DNA的纳米粒子,以未偶连RGD的壳聚糖载质粒DNA作为对照,进行体外内皮细胞转染,观察其是否能提高对内皮细胞的转染效率.方法 以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化二亚胺盐酸盐(EDC)和N-羟基丁二酰亚胺(NHS)为偶联剂,通过酰胺键将RGD肽偶联到壳聚糖表面,对其进行表征,并以未偶连RGD的壳聚糖作为对照,制备载pEGFP-C1质粒DNA纳米粒子,比较2者对Hy926细胞的转染效率.结果 壳聚糖-RGD(CH-RGD)载基因纳米粒子转染Hy926细胞的效率明显高于未偶连RGD的壳聚糖载基因纳米粒子(35.7%vs 14.3%,P<0.001).结论 RGD肽表面修饰壳聚糖载基因纳米粒子可用于体外细胞转染,其对细胞的转染效率明显优于未偶连RGD的壳聚糖.  相似文献   
92.
目的 研制一种新型的还原态牛血清白蛋白(rBSA)芯片,使其适用于Biacore系列仪器并具有与CM5芯片相同的功能。方法 利用二硫键还原剂将天然态牛血清白蛋白(nBSA)的所有巯基还原出来,形成rBSA,然后通过物理吸附将rBSA固定于裸金芯片表面,经交联和羧基化处理后得到rBSA芯片,接着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其表面修饰效果,并与CM5芯片比较在磺胺甲唾唑(SMX)检测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通过AFM扫描,发现rBSA芯片表面基质均一;其检测SMX的抑制标准曲线与CM5芯片相比较,曲线形状十分相似,各抑制浓度的抗体结合信号均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此外,rBSA芯片还具有再生更容易、分析时间更短的优势。结论 rBSA芯片修饰成功,制备的芯片具有优良的性能,能够满足实验的需要。  相似文献   
93.
目的选择合适实验条件将两亲性超枝状大分子聚己内酯/聚缩水甘油醚制备成纳米粒子,以进一步应用于靶向药物传递载体。方法称取聚己内酯/聚缩水甘油醚(通过H^1NMR和GPC定性)30mg,溶于3mL丙酮和2mL乙醇混合溶剂中,在搅拌速度为250r/min的条件下。将上述溶液按250uL·min^-1速度注入30mL的蒸馏水中,搅拌过夜,减压挥发除掉溶剂,冷冻干燥得到纳米粒子。结果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所得纳米粒子为球形,形状均匀,粒径约在50—100nm之间。结论本研究通过实验,首先合成分子量2×10^4U左右的聚己内酯/聚缩水甘油醚聚合物,通过×选择合适的溶剂。得到聚己内酯/聚缩水甘油醚纳米粒子。该方法操作简易,环境友好,易于后处理,所得纳米粒子大小均匀,通过后修饰,这种纳米粒子将有望被应用于体内靶向传递。  相似文献   
94.
血管局部定位基因转染是目前血管再狭窄基因治疗研究的热点,它将特异性基因精确定位转染至局部血管壁,实现外源性基因表达,从而最大限度地在血管局部发挥生物学效应。血管内支架作为一种局部定位并长期保留在体内的外源性植入物,是对血管内再狭窄进行基因治疗的比较理想的运载体系。  相似文献   
95.
目的 制备一种高灵敏、高特异的免疫磁性微球(IMMS),为其在肿瘤早期诊断方面的应用提供借鉴.方法分别采用N-羟基琥珀酰亚胺3-(2-吡啶二硫代基丙酸酯)(SPDP)和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化二亚胺盐酸盐(EDC)作为交联剂,将鼠抗人免疫球蛋白G(IgG)偶联于磁性微球上.采用激光共聚焦检测和125Ⅰ标记抗体考察偶联效果.比较交联剂、磁球微球上功能团、间隔臂、偶联条件及抗体用量等因素对偶联效果的影响.分别对不同浓度人源IgG进行吸附,确定最低检测值.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间隔臂对偶联效果影响不大.两种交联剂均可将抗体联接于磁性微球上,EDC为交联剂,工艺更为简便,室温条件下抗体结合效果优于4℃条件下.本实验所制备的IMMS对人源IgG的最低检测值为50pg/mL.结论 本实验以人源IgG为肿瘤标记模型,成功地制备了一种高灵敏、高特异免疫磁性微球,制备简便,成本低廉,为肿瘤早期诊断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6.
植入式十八甲基炔诺孕酮药物缓释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非药理活性的、人体内所含有的小分子物质作为药物控释载体,可避免合成高分子载体可能带来的毒性问题,并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药效可靠的优点.方法:用胆固醇为载体,采用自制药丸成型装置用半熔融共混挤压法制成十八甲基炔诺孕酮的长效理植药丸(直径2.5mm,长4~6mm).在体外研究了该药丸的药物释放行为.结果:用自制药丸成型装置制成的共混药丸大小、重量均匀,重现性好;药丸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十八甲基炔诺孕酮的释放速率恒定,同时使用4个6mm长的药丸平均每天可释放十八甲基炔诺孕酮82±15μg,预计体内植入4个上述药丸即可达到有效避孕剂量.  相似文献   
97.
目的观察紫杉醇亚微球对小鼠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以可生物降解材料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PCL)为原料,采用溶剂替代法制备载紫杉醇亚微球。并对亚微球的粒径、形态、紫杉醇含量、体外释放等进行了测定。将TA2系实验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紫素阳性对照组、紫杉醇亚微球低剂量组、紫杉醇亚微球中剂量组及紫杉醇亚微球高剂量组。实验时分别将生理盐水、紫素、紫杉醇亚微球注射到小鼠乳腺癌部位,通过测量治疗前后肿瘤大小,观察紫杉醇亚微球治疗实验小鼠乳腺癌的效果。结果制备的紫杉醇亚微球的平均粒径约为566nm,包埋率为93.25%,亚微球中紫杉醇含量约19.0536%。可在体外维持恒定释放约4周。药物注射2周观察抑瘤率:紫杉醇亚微球中剂量组为70.21%,紫杉醇亚微球高剂量组为84.16%,与紫素阳性对照组(48.96%)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紫杉醇亚微球低剂量组为45.47%,与紫素阳性对照组相比,两者差异亦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紫杉醇亚微球(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对小鼠乳腺癌的抑瘤率高于紫素。  相似文献   
98.
通过在血管支架上固定化抗体并结合腺病毒载体实现了血管内部定位基因运载。可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形术及放置支架术后再狭窄疾病。  相似文献   
99.
本文报道了用生物降解性材料制成的可吸收性多微孔缓释胶囊,药物用尽后空囊在体内逐渐降解吸收,不需要再动手术取出;胶囊本身具有多微孔结构,增加了药物透过性,只需植入一根与Norplant同样大小的胶囊即可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100.
以可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oly—dl—lactic—cp—glycolic,PLGA)为原料,采用多相乳化技术制备载VEGP纳米粒子。并对纳米粒子的粒径,VEGF含量,体外释放等进行了测定。VEGF纳米粒子和VEGF裸质粒被注射到兔下肢缺血模型的缺血部位,通过RT—PCR,免疫组化和血管造影等技术来验证基因治疗的效果,评价VEGF纳米粒子作为基因载体在动物模型基因治疗中的效率。制备的VEGF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约为300nm,包埋效率在96%以上,纳米粒子中VEGF含量约4%。可在体外维持恒定释放约两周。两周基因注射结果表明VEGF-NP治疗组与裸质粒VEGF治疗组的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VEGF纳米粒子组(81.22per mm^2),对照组(29.54mm^2),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RT—PCR结果显示VEGF纳米粒子组表达(31.79au*mm)明显高于VEGF裸质粒组(9.15au*mm)。在动物模型中VEGF纳米粒子是比裸质粒DNA更好的基因载体系统,结果显示了纳米粒子可望在人类基因治疗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