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7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纳米粒是近年来载体研究中的热点。理想的纳米粒载体应有特异靶向性、药物释放可控性,无毒性以及可生物降解等。综述了纳米粒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2.
背景:已有研究表明,神经营养因子对中枢和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存活修复有促进作用.然而,神经生长因子是大分子蛋白类物质,生物半衰期很短,很难透过血脑屏障.寻找有效的神经营养因子投递系统至关重要.目的:观察了神经生长因子微球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鼠基底前脑神经生长因子受体阳性神经元的保护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11/2006 07在广州医学院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完成.材料:采用双乳化技术制备神经生长因子缓释微球.2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8只,模型对照组8只,神经生长因子缓释微球植入组12只.方法:模型对照组和神绛生长因子缓释微球植入组左侧穹隆海马伞切断制备阿尔茨海默病模犁,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神经生长因子缓释微球植入组切断后即刻行基底前脑注射神经生长因子缓释微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注射4周后,利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基底前脑神经生长因子受体阳性神经元变化.结果:2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模犁对照组损伤侧的内侧隔核和斜角带核的神经生长因子受体阳性神经元大量减少,分别减少59.7%和54.4%:神经生长因子缓释微球植入组损伤侧的内侧隔核和斜角带核细胞数分别减少17.9%和19.8%,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损伤侧的神经生长因子受体阳性神经元存活数(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缓释微球植入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鼠基底前脑神经生长因子受体阳性神经元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3.
目的研究采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检测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对质粒DNA(pDNA)的保护作用,以防止核酸酶(DNaseⅠ)的降解。方法用具有羧基化葡聚糖表面的CM5芯片固定在Biacore3000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系统中制成壳聚糖芯片,采用SPR检测在核酸酶存在下,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对pDNA的保护作用。结果在人体温度(37℃)下,浓度5U/μ1的DNaseⅠ在lmin内即可降解没有保护的质粒DNA,而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00以上的壳聚糖对质粒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结论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可以作为体外研究金属表面高分子对于质粒DNA保护作用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44.
药物涂层支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人类因心脏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但是术后再狭窄的发病率高达10%-60%,目前大量研究表明,药物涂层支架能显著降低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就药物涂层支架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5.
目的制备DMAB表面修饰紫杉醇纳米微球并研究其在兔颈动脉损伤模型抑制新生内膜增生的效果。方法采用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紫杉醇PLGA纳米微球,用物理吸附法对纳米微球表面进行DMAB修饰。纳米微球的粒径和粒径分布、表面形态和表面电荷分别用激光粒度仪、扫描电镜、Zeta电位仪进行分析。紫杉醇的包封率和体外释放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析。建立兔颈动脉损伤模型,在血管局部灌注不同浓度的修饰纳米粒。28 d后,取出局部给药的颈动脉血管,进行HE染色和弹力纤维染色。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纳米粒子局部腔内灌注在球囊损伤后再狭窄预防中的应用.方法球囊损伤兔髂动脉后在损伤局部单次注射(共3min)纳米粒子、生理盐水或单纯损伤,观察纳米粒子的生物相容性.纳米粒子包被地塞米松在同样动物模型中局部单次给药,在术后3h、3d、7d和14d采用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局部组织和血浆地塞米松浓度.球囊损伤兔髂动脉,分别给予局部纳米粒子(包被地塞米松)、静脉纳米粒子(包被地塞米松)治疗,在术后21d观察损伤血管内膜的增生.结果纳米粒子局部单次注射并未引起过度的内膜增生.局部单次注射纳米粒子,局部组织地塞米松药物浓度在术后3h>5?000ng/mg干重组织;药物在局部组织持续达14d之久;而血浆药物浓度在局部注射3小时后后即不能测定.局部纳米粒子(包被地塞米松)治疗组与静脉给药组与对照组比较能明显减轻内膜增生,且内膜/中膜比减少37.9%.结论纳米粒子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纳米粒子携带地塞米松局部单次给药能够延长局部药物作用时间达14d,并能有效减少新生内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究纳米粒子作为基因载体的可能性。方法采用高速搅拌溶剂挥发法制备载反义MCP-1的纳米粒子,观察其粒径,表面形态,含药量,包埋效率,体外释放,应用于血管再狭窄动物模型的效果。结果载反义MCP-1纳米粒子可有效抑制动物模型血管内膜增生程度。结论 PLGA纳米粒子可作为基因载体。  相似文献   
48.
目的 利用星型多臂端氨基聚乙丙交酯/聚乙二醇[4s-( PLGA-PEG-NH2)]两亲性嵌段共聚物作为载体材料,构建抗肿瘤药物阿霉素纳米胶束载药体系.方法 合成聚合物4s-( PLGA-PEG-NH2),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对其组成、结构及相对分子质量进行表征;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阿霉素(DOX)聚合物纳米胶束,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粒径分析仪及荧光分析法对载药纳米胶束进行表征;对阿霉素载药纳米胶束在HeLa细胞中的摄取及细胞毒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 1H NMR与GPC测定结果表明:合成的共聚物符合设计的4s-( PLGA-PEG-NH2)结构;能成功物理包埋DOX药物分子在水溶液中自组装成核-壳结构的纳米胶束,载药量约为7.5%,包埋率约为75.2%,Zeta电位为-17.6 mV;体外细胞实验显示:载阿霉素星型4臂聚合物纳米胶束[DOX-loaded 4s-(PLGA-PEG-NH2)micelles]比载阿霉素线性聚合物纳米胶束[DOX-loaded linear-( PLGA-PEG-PLGA)micelles]可更有效地被HeLa细胞摄取,并对HeLa细胞的毒性更强.结论 4s-( PLGA-PEG-NH2)阿霉素载药纳米胶束可有效提高HeLa细胞的摄取率以及对HeLa细胞的杀伤率,提示其可作为一类新型的抗肿瘤药物递送载体.  相似文献   
49.
目的 将基因通过化学偶联和特异性免疫结合在双磷酸氨基酯改性的316L不锈钢冠状动脉支架上,评价支架改性和负载质粒DNA的效果.方法 金属支架首先利用双磷酸氨基酯改性引入氨基活性基团,化学偶联抗DNA抗体,然后免疫偶联质粒DNA,得到血管支架上负载抗体和基因的模型.结果 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分析确定了支架表面磷酸氨基的存在,同位素标记验证了改性后支架表面结合的抗体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结合容量.结论 双磷酸氨基改性的血管支架表层富含可反应氨基,可以作为新型反应界面,与生物活性分子进行偶联反应.  相似文献   
50.
目的 将Arg-Gly-Asp(RGD)肽偶联到壳聚糖(cH)材料表面,并制备成包载质粒DNA的纳米粒子,以未偶连RGD的壳聚糖载质粒DNA作为对照,进行体外内皮细胞转染,观察其是否能提高对内皮细胞的转染效率.方法 以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化二亚胺盐酸盐(EDC)和N-羟基丁二酰亚胺(NHS)为偶联剂,通过酰胺键将RGD肽偶联到壳聚糖表面,对其进行表征,并以未偶连RGD的壳聚糖作为对照,制备载pEGFP-C1质粒DNA纳米粒子,比较2者对Hy926细胞的转染效率.结果 壳聚糖-RGD(CH-RGD)载基因纳米粒子转染Hy926细胞的效率明显高于未偶连RGD的壳聚糖载基因纳米粒子(35.7%vs 14.3%,P<0.001).结论 RGD肽表面修饰壳聚糖载基因纳米粒子可用于体外细胞转染,其对细胞的转染效率明显优于未偶连RGD的壳聚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