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1篇 |
内科学 | 6篇 |
综合类 | 15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15篇 |
中国医学 | 6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6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223例小儿抗癫(间)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抗癫药物 (AED)治疗过程中血药浓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HPLC法 ,测定 2 2 3例 6 44人次患儿单一AED治疗时的血药浓度 ,比较血药浓度与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 :40 %以上监测浓度在有效血药浓度(治疗窗 )范围内 ;苯妥英钠 (PHT)血药浓度为 (13 6 8± 6 79)mg·L-1,卡马西平 (CBZ)为 (6 48± 2 6 6 )mg·L-1,苯巴比妥 (PB)为(2 4 0 5± 15 73)mg·L-1,丙戊酸钠 (VPA)为 (6 6 5 6± 2 1 2 0 )mg·L-1。调整剂量后癫发作控制率平均接近 70 % ,以VPA效果最佳 ,CBZ次之。虽然PHT血药浓度在治疗窗内时发作控制率优于治疗窗外 ,但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CBZ及VPA的监测浓度在治疗窗内时的疗效较优于非治疗窗者 (P <0 0 5 )。PB的组内控制率比较与PHT相似。EEG的改善与临床症状不一致 ,好转趋势以VPA最显著 ,其次为PB ,PHT最差。全部药物均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12 5 0 % ) ,且大部分与血药浓度正相关。结论 :治疗小儿癫应监测AED血药浓度 ,尽可能单一药物治疗及剂量个体化投药 相似文献
42.
转染hVEGF165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兔心肌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健康纯种新西兰大白兔48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0~2.5 kg,兔龄4~5 mo,由岭南科研动物中心提供.低糖DMEM(Gibco产品);Percoll分离液(Pharmacia产品);VIII因子多克隆抗体及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盒(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BrdU mAb BrdU检测试剂盒(Roche产品);AdTrackCMV-VEGF165真核表达质粒(由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惠赠);LipofectamineTM 2000 reagent(GIBCOL). 相似文献
43.
医学专业全英教学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教育、卫生事业要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医务人员面临国外同行的竞争与挑战,不仅要为国内患者,还要为国际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这就需要我们的医生具备相当高的素质,医学院校的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形势.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为推动和加强高等教育外语教学,2001年9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各高校要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44.
目的评价近五年某院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以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按照ICD-10分类原则,收集某院2007年-2011年全部死亡病例中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五年某院患者死亡人数为70,649人,其中124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占1.76%,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患者年龄分析显示,有逐年延长的趋势,2007年平均年龄为76.8岁,2011年为78.15岁;90.6%的死亡患者伴有合并症,其中伴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占39.8%,伴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占25.5%。结论某院患者基本来源于北京市西城区,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表明,该地区近五年死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年龄有延长趋势。本项研究推测这一现象可能与环境改善以及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相关。分析结果能为本地区流行学病研究提供有用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45.
目的 观察肺炎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pneumoniae,Kle.p)感染对小鼠中性粒细胞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热灭活的Kle.p感染小鼠肺部建立急性肺炎模型,分离并纯化中性粒细胞(PMN),用RT-PCR、Western blotting、ELISA等方法检测PMN中TNF-α和IL-1β的表达改变。结果 Kle.p感染促进了早期小鼠中性粒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的mRNA表达及分泌,TNF-αmRNA表达在感染6h最高,12h后降低;IL-1β的mRNA表达在感染12h最强;24h后两者表达均减弱,但仍显著强于对照组。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感染6h后TNF-α、IL-1β的蛋白表达量最高,24h后表达明显减少。ELISA结果显示,TNF-α分泌量在感染后6h最高,24h后明显降低,但仍较对照组高;IL-1β分泌量峰值在感染12h后出现。结论 TNF-α可能主要参与小鼠感染热灭活Kle.p早期的PMN免疫防御功能;而IL-1β则主要参与感染中后期的PMN免疫防御功能。 相似文献
46.
头孢地嗪对中性粒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头孢地嗪(cefodizime,CDZ)对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感染诱导的小鼠中性粒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与LPS—TLR—NFKB信号传导通路的关系。方法用RT—PCR、ELISA等方法检测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诱导中性粒细胞分泌的TNF—α、IL-1β改变和Toll like receptor 4(TLR4)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I-κB活性,以及CDZ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CDZ促进了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早期小鼠中性粒细胞TNF—α、IL-1β分泌及TLR4的mRNA表达,同时伴有I—κB的降解增强;在感染后期CDZ降低了中性粒细胞TNF—α、IL-1β的分泌,但仍可促进TLR4表达。结论CDZ对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诱导的小鼠中性粒细胞有免疫调节作用,此作用可能与其调节TLR4表达和I-κB活性而影响TNF—α、IL-1β等促炎因子基因转录有关。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究心脑血管病患者CT增强检查中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相关急性不良反应(ICM-AARs)预测模型构建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 023年5月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行CT增强检查的心脑血管病患者2031例,统计ICM注射后1h内AARs的发生情况,从2031例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未发生AARs的患者174例,纳入未发生ICM-AARs组,发生AARs的患者58例纳入ICM-AARs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导致心脑血管病患者CT增强检查中发生AARs的危险因素。应用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Boots trap法验及Calibration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2031例心脑血管病患者进行CT增强检查中发生ICM-AARs 58例,ICM-AARs发生率为2.86%;ICM-AARs组有过敏史、检查前未水化、未外预热、注射速率≥3.5m L/s、静脉注射及使用碘普罗胺的人数占比均高于未发生ICM-AARs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有过敏史、检查前未水化、...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噻托溴铵对COPDⅢ-Ⅳ级患者稳定期肺功能改善的疗效。方法将68例COPD稳定期Ⅲ-Ⅳ级患者分成实验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实验组吸入噻托溴铵粉吸入剂,对照组吸人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人剂,治疗观察时间均为6个月。测定治疗前后肺通气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率(FEV。%)及6min步行距离(6MWD)。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及6MWD均有改善,其中实验组较对照组治疗后改善更加显著;实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噻托溴铵可以明显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的肺功能及6MWD,可作为长期治疗的常规药物。 相似文献
49.
L-精氨酸对糖尿病兔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和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的机制和L 精氨酸对内膜增生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2 8只糖尿病兔和 14只正常兔髂动脉行球囊损伤术后分为对照 (Con)组、糖尿病 (DM)组、L 精氨酸(L arg)组 ( 2 2 5 %L arg溶液饮水 )。术后 4周取髂动脉行图象分析或血管反应性测定 ,同时测定血浆中MDA、SOD和NO含量。结果 :DM组血浆中MDA水平明显低于Con组和L arg组 ,而SOD和NO水平明显降低。DM组内膜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 ( 0 2 5 5± 0 0 2 4vs.0 176± 0 0 2 9mm2 ,P <0 0 1) ,而L arg组内膜面积明显小于DM组 ( 0 15 3± 0 0 16,P <0 0 1)。L arg组髂动脉环对乙酰胆碱的舒张反应明显高于DM组。结论 :L arg能改善糖尿病兔的内皮功能 ,抑制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50.
转染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兔心肌梗死后心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相结合治疗兔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将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建立兔心肌梗死模型,在心肌梗死后2周取107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至梗死区。移植后4周测定心功能,梗死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鉴定及计数,进行Ⅷ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血流动力学比较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各项参数明显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心肌梗死区BrdU阳性细胞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明显多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61.24±8.51个/视野比44.21±7.68个/视野,P<0.01);梗死区血管的数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48.75±7.96个/视野)明显多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33.08±6.12个/视野,P<0.0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29.98±8.04个/视野,P<0.01)和心肌梗死组(18.32±3.88个/视野,P<0.01)。结论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改善兔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可能是通过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及改善梗死区的血供而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