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目的:对清代温补大家郑寿全血证诊治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郑氏认为:“失血之人,正气实者少”,“阴邪上逆,十居八九”,绝不可不究出血之因,不辨血证之性,简单泻火凉血。郑氏将血证分为邪阻、阳虚、阴虚3大类,邪阻者以外感症状有无为辨识要点,阴阳虚损者以神色形态之有神无神为辨识要点。郑氏治血之要,在明辨上中下三焦基础上,调理气血阴阳升降,而非简单盲目运用直接止血方药。  相似文献   
12.
急性阑尾炎穿孔形成脓肿,涉及膀胱壁引起膀胱壁脓肿或穿孔成瘘者极为罕见。本文介绍了我科1980年6月至1981年1月收治的2例。例1术前诊断为“膀胱肿瘤”,例2术前诊断为"膀胧直肠凄",经手术探查及病理检查后确诊,治疗效果满意。 (参加1981年全国泌尿外科会议论文)  相似文献   
13.
讨论《伤寒论》广义狭义问题,不能凭空想象,不能随声附和,应以《内经》为认识基础,以《伤寒论》自身内容为依据,从外感病病因、病机、病性入手加以深入分析,才能深刻把握学术本质。《伤寒论》所论伤寒,病因属寒,病性属寒,病机属寒郁表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寒性外感病,属狭义伤寒无疑!但《伤寒论》在讨论这一课题时,自始至终都以整体恒动理念为指导原则,生动展示了法随证变,方随法出,证千变药亦千变的理法方药灵活运用模式,故有关《伤寒论》广义狭义之争,丝毫动摇不了其作为临床医学奠基作品的崇高学术地位,也丝毫降低不了其为后世一切医方鼻祖的巨大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14.
针对老年人病中或病后调理立言,健康老人的养生调理不在其中。决定老年病症痊愈质量的要素,是治疗、调养参半,有的甚至是三分治疗,七分调养。调养原则是重脾胃、重肾命、重阳气;调养要点是畅情志、节嗜欲、调食饮、安睡眠、适动静、慎药饵。一切调养方法的实施运用,又贵在药、食、运动、理疗、气功、精神调养数法并施,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5.
刘渊  宋兴 《四川中医》2010,(3):49-50
本文对清代温补大家郑寿全《医法圆通》"辨温约言"进行了探讨,指出了郑氏在该文中值得商榷的观点:一是混淆了温病与伤寒阳明病;二是误将"元气外越"发热作为温病的病机。严重混淆了伤寒与温病的界线,错乱了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的鉴别诊断标准,对上述问题详加辨析,有助于提高对伤寒与温病,外感与内伤的诊治水平。文章还进一步指出:温病的发生发展确与阳明有着复杂的内在联系,但这丝毫不能动摇温病作为外感热病之一的独立学术体系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清末温补派医家郑寿全所著《医理真传》一书为据,阐述郑寿全的五行观。郑氏论五行,重气而轻质,详分真气与与客气。五行中尤重水、火二行,特以水、火二行为研究核心。他深刻阐述了此二行的生理病理及临床诊疗意义;重点讨论了水火关系失调的病理影响,尤以对阳虚型心肾不交的论述最为精辟深刻,见解独到。  相似文献   
17.
18.
王静  宋兴 《四川中医》2011,(1):42-44
清代著名医家郑寿全被誉为火神派的开山鼻祖,为善用热药之良医。《医法圆通》一书系郑氏数十年临床经验的总结,论及内、妇、儿、外科多种病证。郑氏对阳虚证的辨识,不仅胆识过人,而且有独创造性发挥和发展,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继承发扬。本文通过对《医法圆通》阳虚证临床诊治思想的研究,总结郑氏对阳虚证辨识的重要贡献,为更好的学习继承郑氏学术经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托里透毒法治疗慢性消化性溃疡初探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分析了消化性溃疡目前中西医学的常规疗法及特点,认为西医的治疗仅针对“胃酸”和“幽门螺旋杆菌”之病因,而中医治疗没有抓住本病的病理本质,故疗效不理想。因此提出气虚阳郁是本病发生的内在病理基础,认为本病是一种寒热夹杂,虚实互见的复杂病变。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辨治眩晕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