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69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宋乃光 《北京中医药》2006,25(2):109-111
2 疫病病因 上古时代有专门祈祷、诅咒、驱鬼、逐疫的巫师,那时人们认为传染病的到来是鬼神在操纵.自<内经>始,人们对传染病之病因有了科学的观察和分析.中医学对疫病病因的认识总的来说为以下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82.
宋乃光 《北京中医药》2006,25(3):178-180
4 古代疫病防治举要 古代中国是个大疫不断的国家.自《史记》记载的公元前243年秦始皇嬴政4年"天下疫"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止,共有大疫500余次.中医学在历次抗疫中锻炼了自己,并得到了自身的发展,涌现出无数优秀的医学家,为我国和世界抗疫史写下光辉篇章.中医学治疫的思想和成就,是每一位中医工作者都应当了解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83.
改革温病学教材的尝试──编写“三北”《温病学》协编教材的体会宋乃光(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北京100029)关键词温病学:教材编写:教材改革:学科建设教材是教学的必备工具。自50年代我国第一批中医高等院校成立至今,温病学一直是中医学重要的专业课程,...  相似文献   
84.
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医学史上对传染病治疗的详细记载始自东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急性传染病辨证论治的基础,其解表退热、清热保津、急下存阴、活血解毒等法亦为后世治疗传染病所用。金元时期李东垣以甘温为主治疗公元1232年的一场大疫,堪为扶正祛邪的典范。东垣善用活血药,对后世医家组建解毒活血汤、加减解毒活血汤治疫产生了较大影响。清代温病学说奠定了现代中医传染病学的基础,建国初期中医防治急性传染病及近期治疗SARS的成就重树了中医治疗急性传染病的形象。  相似文献   
85.
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络病学说是探讨络病发生发展规律及辨证治疗的学术理论。近年来,随着对络病理论多层面、多视角的研究不断展开,络病学说的内容不断丰富。本文就络病学说在肝纤维化治疗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6.
<正> 气属阳,阳虚则寒。《素问·刺志论》:“气虚者,寒也”。但到了金元李东垣却提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的气虚发热理论,和《内经》气虚则寒的认识不同,成了中医界长期争论的课题,直到目前尚无统一的看法,为了更好地发掘有关内伤发热的理论,特将个人所得材料分四方面进行综述。一发热机制问题内伤虚损,有阴阳气血的不同。内伤发热,也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气虚发热和血虚发热的区别。对于气虚发热机制的探讨,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从气虚引起的气机升降失  相似文献   
87.
“脾色必黄 瘀热以行”浅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红蓉  宋乃光 《中医药学刊》2004,22(10):1883-1884
张仲景对黄疸的辨治既定脏腑,又辨气血,对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这务条文言简意赅,不仅指出了黄疸病的主要病变脏腑,还指出了湿热痹郁脾胃气机,邪热“瘀”结于血,导致湿热发黄的病机。临床上黄疸病早期多以湿热或寒湿困脾,致中州失运为主要矛盾,故黄疸的病变脏腑与脾胃密切相关。黄疸的重要病机是瘀,治黄要活血,仲景这种瘀血致黄的思想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多条条文中得到体现,其治黄活血的思想在其用药中亦得到充分体现。现代大量的临床研究亦表明黄疸与血瘀有关。  相似文献   
88.
苦辛方药即具有辛开苦降作用的方药,它的使用始于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纯苦寒除外)、黄连汤等方。苦,指苦寒性味的药物,如黄连、黄芩等;辛,指辛温性味的药物,如干姜(或生姜)、  相似文献   
89.
中医疫病学之研究(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乃光 《北京中医》2006,25(1):51-52
古代中国是个多疫病的国家,我国劳动人民与疫病进行了顽强的抗争。本文从疫病病名沿革、疫病病因、疫病学派、疫病防治经验等四个方面对中医疫病学进行研究,概述疫病学的发展过程,研究疫病学的学术特点和疫病病因,并通过概括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瘟疫的治疗特点,领悟古代医家治疫思想和方法,以期对现代防治传染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0.
孔光一教授从事温病学教学和临床工作30余年,于内、儿、妇各科疾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经验,尤擅长热性病的辨证治疗。外感热病中,热毒留滞是导致发热不退、伤阴内传的主要原因。孔老师祛邪首重调畅气机,调气又以宣肺为先。他以自拟的宣肺解毒汤为基础,治疗肺经热盛喘咳,多获邪退热透之效;治疗肺经热毒旁及他经的各种病证,又能使缠绵之疾通过三焦气机之升降而消除。前一类病证,笔者已有专文论述;后一类病证,孔老师又称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