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68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中医疫病学之研究(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中国是个多疫病的国家,我国劳动人民与疫病进行了顽强的抗争.本文从疫病病名沿革、疫病病因、疫病学派、疫病防治经验等4个方面对中医疫病学进行研究,概述疫病学的发展过程,研究疫病学的学术特点和疫病病因,并通过概括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大疫的治疗特点,领悟古代医家治疫思想和方法对现代防治传染病的启示.  相似文献   
42.
43.
44.
中医药治疗损容性疾病有悠久的历史和精深的内容。春秋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即有治疗疣、瘢等影响皮肤美观疾病的方法。《内经》对于痤、皶等损容性疾病不但有治法,还阐述了病因病机。因此可以说中医药美容最早是和疗疾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医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美容的要求也日益迫切,故又有  相似文献   
45.
46.
47.
古代中国是个多疫病的国家,我国劳动人民与疫病进行了顽强的抗争.本文从疫病病名沿革、疫病病因、疫病学派、疫病防治经验等四个方面对中医疫病学进行研究,概述疫病学的发展过程,研究疫病学的学术特点和疫病病因,并通过概括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瘟疫的治疗特点,领悟古代医家治疫思想和方法,以期对现代防治传染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8.
<正>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见于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做为上焦温病的治疗原则,为临床处方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规范。一、辛透、清凉宜注重“轻”:辛凉透邪是温病治疗的第一要务,其目的在于开泄腠理,祛邪外出。蒲辅周老大夫曾说:“温病最怕表气郁闭,热不得越。”温病初期,见发热无汗或少汗,甚或有明显恶寒者都是表气郁闭之象。叶天士说:“若无汗恶寒,卫偏胜也,辛凉泄卫,透汗为要。”吴鞠通说:“温病亦喜汗  相似文献   
49.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浅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对黄疸的辨治既定脏腑,又辨气血,对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这条条文言简意赅,不仅指出了黄疸病的主要病变脏腑,还指出了湿热痹郁脾胃气机,邪热"瘀"结于血,导致湿热发黄的病机.临床上黄疸病早期多以湿热或寒湿困脾,致中州失运为主要矛盾,故黄疸的病变脏腑与脾胃密切相关.黄疸的重要病机是瘀,治黄要活血,仲景这种瘀血致黄的思想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多条条文中得到体现,其治黄活血的思想在其用药中亦得到充分体现.现代大量的临床研究亦表明黄疸与血瘀有关.  相似文献   
50.
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医学史 上对传染病治疗的详细记载始自东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急性传染病辨证论治的基础,其解表退热、清热保津、急下存阴、活血解毒等法亦为后世治疗传染病所用.金元时期李东垣以甘温为主治疗公元1232年的一场大疫,堪为扶正祛邪的典范.东垣善用活血药,对后世医家组建解毒活血汤、加减解毒活血汤治疫产生了较大影响.清代温病学说奠定了现代中医传染病学的基础,建国初期中医防治急性传染病及近期治疗SARS的成就重树了中医治疗急性传染病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