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6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4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78篇
内科学   61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47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210篇
预防医学   181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68篇
  3篇
中国医学   141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41.
中医针灸已率先走向世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源泉和价值来源,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构建《经络腧穴学》思政德育教育体系,可促进医学生从“内于心”到“外于形”,激发学习兴趣。文章从渗透传统文化,建立中医思维;联系诗歌成语,挖掘医德内涵;字词追本溯源,融入中华文化等方面对如何在《经络腧穴学》课程中将思政融入教学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旨在为针灸学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2.
目的 探讨声音信号强度对豚鼠下丘给声响应神经元间隔探测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细胞记录的方法,刺激信号由100ms和50ms白噪声相加组成,声音强度10~80dB SPL,中间间隔时间为0、1、2、4、8、16、48、96?ms,分别统计阈响应组和阈上10,20,30dB时,给声响应神经元的间隔阈值,并观察间隔阈值与放电率和潜伏期的关系。结果本实验共记录96个神经元,其中,给声响应神经元有35个,在阈响应强度时,给声响应神经元间隔阈值明显增大,四组强度的间隔阈值均值分别为(22.91±4.36)ms,(9.00±2.69)ms,(4.00±0.49)ms和(11.33±3.11)ms(P<0.01),但阈上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间隔时间为48ms时,给声响应神经元间隔后放电恢复率的均值分别为0.44±0.15,0.83±0.12,0.88±0.07和0.61±0.10(P<0.01)。而首次放电潜伏期分别为(12.86±0.72)ms,(11.65±0.64)ms,(11.03±0.65)ms和(10.68±0.55)ms(P>0.05)。 结论 声音信号强度对豚鼠下丘给声响应神经元的间隔探测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43.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在剖宫产术腰麻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无妊娠合并症的足月孕妇150例(ASAI-II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罗哌卡因10 mg组(R1组)、罗哌卡因12 mg组(R2组)、罗哌卡因15 mg组(R3组),每组50例。选L3~4为穿刺点行蛛网膜下腔穿刺0.5%罗哌卡因腰麻。分别观察各组的感觉阻滞平面,是否需要硬外追加局部麻醉药或静脉使用强化药物,以及低血压、恶心、呕吐、术中出现牵拉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3组的麻醉平面,R1组低于R2组及R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2组低于R3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椎管内追加药物,R1组多于R2组及R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2组与R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静脉强化用药,R1组多于R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1组与R2、R2组与R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不良发应,低血压,R3组多于R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1组与R2、R2组与R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呕吐,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5%罗哌卡因12 mg在剖宫产腰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44.
目的 探讨基础生命体征在早期识别危重型手足口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0 年1 月至2014 年8 月358 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2 期重型212 例, 3 期危重型146 例)的临床资料,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峰热、热程以及不同年龄段心率(HR)、呼吸频率(RR)、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对诊断3 期(危重型)手足口病的价值。结果 0 岁~ 组患儿中, 当HR ≥ 148.5 次/min、RR ≥ 36.5 次/min、SBP ≥ 95 mm Hg、DBP ≥ 59 mm Hg, 提示手足口病患儿可能进展到危重型;1 岁~ 组患儿中, 当HR≥ 142.5 次/min、RR ≥ 31.5 次/min、SBP ≥ 103 mm Hg、DBP ≥ 60.5 mm Hg 时, 对诊断危重型手足口病有一定价值;≥ 3 岁组患儿中, 当HR ≥ 139 次/min、RR ≥ 29.5 次/min、SBP ≥ 103 mm Hg, 提示手足口病患儿可能进展到危重型;各指标敏感度均大于0.517, 特异度均高于0.769。手足口病患儿峰热AUC=0.507, 与AUC=0.5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6);当热程≥ 5.5 d 时, 敏感度为0.589、特异度为0.571。结论 HR、RR 和BP 是早期识别危重型手足口病的良好指标, 识别的最佳临界点具有年龄特征, 峰热、热程及年长患儿DBP 对早期识别危重型手足口病的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845.
目的 观察利鲁唑对脂多糖诱导大鼠眼内炎中谷氨酸(glutamate,Glu)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35只,1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2组为眼内炎组,3组为眼内炎利鲁唑干预组。2组、3组通过玻璃体内注射大肠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建立大鼠眼内炎模型,3组腹腔注射利鲁唑进行干预。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玻璃体中Glu含量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synthetase,GS)在视网膜组织的表达变化及分布。结果 LPS诱导眼内炎后玻璃体内Glu浓度均显著增高。造模后6h玻璃体内Glu浓度即较对照组明显增加,1组玻璃体Glu浓度为(15.32±0.11)μmol·L-1,2组为(49.51±4.15)μmol·L-1,3组为(49.81±2.12)μmol·L-1,2组和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者与1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玻璃体内Glu浓度于48h达高峰后逐渐下降。2组在5d时Glu浓度较之前出现小幅回升(297.59±1.03)μmol·L-1,然后逐渐下降。6h后的各时间点,3组玻璃体Glu浓度均明显低于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较1组仍明显增高(均为P<0.05)。GS在2组表达升高,主要表达于内颗粒层、神经节细胞层Müller细胞胞浆中。2组、3组在6h、12h、24h、48h、72h的GS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GS的表达明显低于2组,但仍高于1组。结论 利鲁唑可以降低LPS诱导眼内炎中玻璃体Glu含量,抑制Müller细胞活化,提示其在细菌性眼内炎中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46.
目的探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在门诊药房优化管理中的作用,分析药房管理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合理建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分析。结果HIS在门诊药房管理中成效显著。结论HIS可优化药房管理,促进合理用药,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47.
目的:观察2%复方炉甘石洗剂,肤轻松软膏和红霉素软膏治疗阴茎隐翅虫皮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2%复方炉甘石洗剂涂擦局部3天后,再使用肤轻松软膏和红霉素软膏交替涂擦患处。结果:23例阴茎隐翅虫皮类运用2%复方炉甘石洗剂、肤轻松软膏和红霉素软膏交替涂擦皮损处,皮疹全部消退,未留下色素沉着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48.
人体尤其是医务人员因临床工作需要接触放射线是难免的,放射线对人体的影响可分两种,一种是肯定的影响,即不能接触的阂值,即使很微量也有危险,诸如对遗传的影响,诱发癌、白血病等。另一种是可  相似文献   
849.
运用比浊法测定正常人和血栓性疾病患者(包括: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的血小板聚集性。依据多因素分析等统计学原理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对血小板高聚集性测定中的致聚剂浓度、指标、血浆中血小板数量和判别方式进行了选择。结果表明致聚剂的低浓度较高浓度敏感,实验中选出了较优的四项指标、血浆中血小板的合适数量范围和有较高判别能力的多指标判别方式,借以提高比浊法的敏感性,有利于该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850.
<正> 王瑞道(1939~),莱芜市杨庄镇候家洼村人。出身于中医世家,13岁时随父悬壶乡里。1962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后一直从事中医医疗教学工作。现任青岛医学院副教授、中医教研室主任,青岛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中医学会理事。在长期的医疗教学工作中,王老对中医界青黄不接,基层医疗单位中医中药人员严重匱乏的状况,常常坐卧不宁,忧心如焚,并决心发展业余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