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 评估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联合钛棒微创植入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确诊早期ONFH 32例(42髋);国际骨循环研究学会分期:I期8髋,ⅡA期11髋,ⅡB期13髋,ⅡC期10髋;在X线透视定位及关节镜监视下,经皮微创行髓芯减压,植入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钛棒支撑股骨头软骨下骨质.术后6、12、24、36个月时随访,临床评价包括:疼痛评分、Harris评分、X线片病情评价及以全髋关节置换作为失败终点的生存率分析.结果 患者术后疼痛及Harris评分指数各时间段(不含第24个月)之间前后比较及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线分期比较,术后16个月1例ⅡB期进展为ⅡC期,术后24个月2例ⅡC髋病变加重,股骨头塌陷,30个月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总改善率88.1%,与激素应用有关的Ⅱ期病变3年生存率最低;I期病变治疗改善率最佳,ⅡA期、ⅡB期改善率次之,ⅡC期改善率最低,无变化及加重患者均为激素性ONFH病例.结论 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联合钛捧微创植入,除对ONFH ⅡC期激素性病变疗效改善极差应慎重选择外,对Ⅰ-ⅡC期病变可有效防止股骨头塌陷.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带蒂筋膜瓣作为膜材料应用于膜引导性骨再生技术修复骨缺损的过程中血管化进程及成骨效果方法24只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制备双侧尺骨1cm骨缺损模型,自体红骨髓(au-tologous red bone marrow,ARBM)接种于骨诱导活性材料(Osteoinductive absorbing material,OAM)制备组织工程骨。将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复合物植入骨缺损区,右侧单纯可吸收生物膜包裹设为A组,左侧带血运深筋膜瓣包裹设为B组。各组在4、8、12、16周后进行X线检查、光密度比值测量、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交界区血管图像计量分析,将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用以比较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X线片、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观察显示,植入物内部血管的长入、骨小梁及软骨组织形成的数量和速度、成熟骨结构的形成、骨干结构的重塑、骨髓腔的再通、植入物的吸收降解,筋膜瓣组均明显优于生物膜组。光密度比值测量显示,术后8、12、16周两组间比较及同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12、16周,骨修复交界区单位面积内血管再生面积筋膜瓣组明显多于生物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术后12周,筋膜瓣组随着成熟骨结构形成,血管结构减少或消失。结论带血运筋膜瓣具有明显的促组织工程骨血管化作用并通过促血管化而促进成骨并具备膜引导性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技术的骨修复特点,即早期促进外骨痂生长。  相似文献   
33.
背景:国外学者将红骨髓和生成因子复合即时植入用于促进骨折愈合已经获得满意效果。由于不需体外培养过程,只要在抽取红骨髓后与支架生成因子复合并立即植入,被称为“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 目的:课题创新性提出以带蒂筋膜瓣包裹复合自体红骨髓方法构造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并验证其优势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同体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12/2009-02在河北北方学院及附属医院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四五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4只;取自体红骨髓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混合成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 方法:将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造骨缺损模型,左侧为对照组,仅植入骨诱导活性材料复合物, 右侧为带蒂筋膜瓣实验组,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使其包裹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充填骨缺损。 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后4,8,12,16周各取6只兔,进行X射线检查和吸光度比测量、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和交界区血管图像分析。 结果:①X射线检查:16周,对照组骨缺损周边植入物初步形成骨干结构,骨皮质不连续,髓腔不通;实验组正常骨干结构形成,骨髓腔完全再通。②组织学观察:16周,对照组植入物内血管长入较少和发育较成熟的骨小梁,骨髓腔未通;实验组植入物已吸收降解,完全由新骨替代,成熟骨结构形成,骨髓腔再通。③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术后4,8,12,16周实验组的骨小梁的体积明显多于对照组(P < 0.05)。④交界区血管图像分析:实验组各时间段单位面积内血管再生面积均大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带蒂筋膜瓣包裹复合自体红骨髓构建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具有膜诱导骨再生和血管化双重作用,对修复大段骨缺损是可行的,在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提高成骨的质和量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骶部硬膜外囊肿的临床诊断及误诊原因,以便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本组36例,其中腰骶部钝痛36例(100%)、下肢放射性疼痛和间歇性跛行32例(88.88%)、神经功能损害8例(22.22%)、下腹部(盆腔)无痛渐进性肿块并压迫临近器官2例(5.55%)。38例均行腰骶部及骨盆X线片检查,其中36例行CT扫描、28例行MRI检查、8例行脊髓造影、2例行彩色普勒超声波检查并行钡剂灌肠和排泄性尿路造影。结果本病临床诊断率73.68%,误诊率为22.22%,X线诊断率2.63%,CT诊断率13.88%;MRI检查、脊髓造影诊断率100%。结论骶部硬膜外囊肿临床、MRI检查、脊髓造影具有特征性表现,主要重视患者症状与特征的描述以及影像学表现,误诊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组织工程复合物治疗骨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骨囊肿患者以玻璃酸钠为栽体抽取自体BMSCs加入甲基强的松龙,在X线透视下,将2根骨穿针经皮分别自囊腔项部和底部刺入骨囊肿内,抽去囊液,冲洗囊腔后注入复合物。其中14例注射1次,4例注射2次间隔2.3个月。结果:本组病例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4个月,骨愈合良好,无复发及并发症。根据Neer和Chrlgira的X线评价骨囊肿愈合标准进行评估,本组18例治疗10个月后均达到Ⅳ级,平均治疗2.3个月后大部分病例囊腔出现硬化骨,密度增高。透光区开始模糊;3~4个月后囊腔大部分消失,残留小而模糊囊腔;5~6个月后囊腔进一步缩小,少数囊腔已消失;8~9个月后囊腔骨皮质变厚,骨小梁及部分髓腔开始贯通,绝大多数囊腔基本消失;10个月后骨囊腔完全愈合,治愈率100%。18例骨囊腔愈合时间3~10个月,平均5个月。结论:本方法治疗骨囊肿疗效确切、方法简单、不需手术、创伤最小、痛苦最轻、无并发症、费用较低、患儿及家长易于接受,是目前安全有效、治愈率最高、便于基层医院推广使用的一种最新型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6.
脊髓纵裂是较罕见的先天性畸形,脊髓栓系综合症亦是脊髓较少见的一种发育性疾病,两者同时并存在临床上发病率极低,作者曾收治两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7.
布鲁杆菌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系统性变态反应性传染病,易侵袭骨与关节引起感染性病变。当侵袭脊柱引起椎间盘炎或椎体炎时称为布鲁杆菌病感染性脊柱炎或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简称布鲁杆菌性脊柱炎(brucellosis spondylitis,BS)。1932年Kulowski和Vinke首次描述了该病,此后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随着布鲁杆菌病从一种主要职业相关性疾病变成主要由食物引起的疾病,BS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其发生率国内外报道不一,约为患布鲁杆菌病人数的2%~53%[1~4];复发比较常见,约占6%~10%,而且容易误诊为脊柱结核[1~6]。笔者就BS的诊断与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8.
39.
40.
背景:国外学者将红骨髓和生成因子复合即时植入用于促进骨折愈合已经获得满意效果.由于不需体外培养过程,只要在抽取红骨髓后与支架生成因子复合并立即植入,被称为"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目的:课题创新性提出以带蒂筋膜瓣包裹复合自体红骨髓方法构造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并验证其优势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同体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12/2009-02在河北北方学院及附属医院实验中心完成.材料:四五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4只;取自体红骨髓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混合成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方法:将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造骨缺损模型,左侧为对照组,仅植入骨诱导活性材料复合物,右侧为带蒂筋膜瓣实验组,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使其包裹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充填骨缺损.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后4,8,12,16周各取6只兔,进行X射线检查和吸光度比测量、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和交界区血管图像分析.结果:①X射线检查:16周,对照组骨缺损周边植入物初步形成骨干结构,骨皮质不连续,髓腔不通;实验组正常骨干结构形成,骨髓腔完全再通.②组织学观察:16周,对照组植入物内血管长入较少和发育较成熟的骨小梁,骨髓腔未通;实验组植入物已吸收降解,完全由新骨替代,成熟骨结构形成,骨髓腔再通.③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术后4,8,12,16周实验组的骨小粱的体积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④交界区血管图像分析:实验组各时间段单位面积内血管再生面积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带蒂筋膜瓣包裹复合自体红骨髓构建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具有膜诱导骨再生和血管化双重作用,对修复大段骨缺损是可行的,在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提高成骨的质和量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