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诱导下运动想象疗法(MI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运动想象组、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运动想象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IT治疗,联合治疗组在运动想象组基础上增加rTMS诱导(健侧皮质M1区、1 Hz)。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香港版偏瘫上肢功能测试(FTHUE-HK)评估3组患者的上肢功能,记录患者的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的上肢FMA评分、FTHUE-HK评分、CL、CM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上肢FMA、FTHUE-HK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运动想象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CL、CMCT均缩短(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运动想象组和联合治疗组的上述指标均较为优异(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上肢FMA[(43.87±8.04)分]、FTHUE-HK评分[(3.67±1.01)分]、CL[(23.87±2.81)ms]、CMCT[(10.37±1.82)ms]较运动想象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纯MIT治疗和rTMS诱导下的MIT治疗均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其中以rTMS诱导下的MIT治疗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62.
痉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痉挛是牵张反应兴奋性增高引起的肌张力增高。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系统介绍痉挛的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评定及治疗方法 ,为临床医师治疗痉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3.
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运动疗法是根据疾病特点和患功能情况,借助治疗器械和/或治疗的手法操作以及患自身参与,通过主动和/或被动的方式来改善人体局部或整体的功能,提高身体素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一种治疗方法。而其利用脑卒中偏瘫特点,根据神经生理学和发育学原理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康复,一般包括Bobath技术,Rood技术,PNF技术,Brunnstrom技术等,运动疗法是脑卒中偏瘫康复基本手段之一^[1-2]。  相似文献   
64.
目的:评价电针结合经会阴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BTX-A)治疗脊髓神经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脊髓损伤后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35例于术后第1天随机分为BTX-A+电针组(20例)和BTX-A组(15例)。两组均在常规膀胱功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行经会阴尿道外括约肌注射BTX-A 200IU(4mL),BTX-A+电针组辅以电针治疗,穴取中极、关元、肾俞、会阳、八!,每日1次,每次40min,每周治疗6天,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排尿状况,并于治疗前后分别行尿动力学检查,检测尿道压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平均尿失禁次数、平均导尿量及尿失禁量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BTX-A+电针组优于BTX-A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残余尿量、膀胱压力、最大膀胱容积、最大尿道闭合压及最大尿流率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1);BTX-A+电针组对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积、最大尿道闭合压的改善较BTX-A组显著(均P0.05)。结论:电针结合经会阴注射BTX-A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排尿障碍。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肺康复治疗对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稳定期BODE指数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诊断为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65例,随机分为肺康复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干预,肺康复组同时进行12周的肺康复治疗。年龄、病程,BODE各项指标及BODE指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和成人COPD生存质量评分(COPD-QOL量表)等属于计量资料,2组治疗前、治疗12周后上述相关指标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χ2检验比较性别、COPD临床严重程度分级的组间差异。 结果最终有63例患者完成研究。治疗后肺康复组BODE指标中体质量指数(BMI)、改良呼吸困难指数(MMRC分级)、6 min步行距离(6MWD)均较治疗前有改善[(21.5±1.4)kg/m2 vs(18.7±1.2)kg/m2;(1.6±0.3)分 vs (2.1±0.3)分;(270.3±37.8)m vs (158.3±42.4)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125、2.036、5.021,P=0.036、0.046、<0.001)。对照组6MWD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改善[(188.3±40.3)m vs (160.1±39.7)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59,P=0.009)。组间比较,肺康复组治疗后BMI、MMRC和6MWD均优于对照组[(21.5±1.4)kg/m2 vs(18.6±1.3)kg/m2;(1.6±0.3)分 vs (2.1±0.4)分;(270.3±37.8)m vs (188.3±40.3)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124、2.031、4.568,P=0.038、0.016、<0.001);BODE指数比较,肺康复组改善优于对照组[(3.9±0.9)分 vs (4.5±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31,P=0.037)。治疗后肺康复组IL-6、TNF-α较治疗前均降低[(62.1±6.4)pg/ml vs (95.9±5.9)pg/ml;(48.5±7.3)pg/ml vs (73.3±10.1)p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7.872、7.136,P均<0.001);COPD-QOL总分较治疗前提高[(110.5±17.8)分 vs (96.2±20.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521,P<0.001);组间比较,肺康复组治疗后IL-6、TNF-α和COPD-QOL总分优于对照组[(62.1±6.4)pg/ml vs (94.6±6.3)pg/ml;(48.5±7.3)pg/ml vs (71.7±7.5)pg/ml;(110.5±17.8)分 vs (96.3±21.3)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7.981、7.328、7.526,P均<0.001)。 结论肺康复可以明显改善中重度COPD患者稳定期BODE指数和降低血清IL-6、TNF-α炎症因子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6.
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功能变化与费用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变化的影响及相关费用的分析和评价。方法: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除进行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外,康复组患者在急性期(病后1个月内,病情稳定48h)至病后6个月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和言语治疗等,并对每组患者在入组时、病后3个月和6个月时的功能状况采用改良Barthel和综合功能评定(FCA)进行评测。比较两组在病后3个月和6个月的相关费用,包括直接医疗费用、直接非医疗费用、间接费用等,并进行了成本—效果分析。结果:病后3个月和6个月两组患者的功能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康复组患者功能改善程度较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病后3个月康复组38例的费用总和为$889104.2(23397.5±14176.4),对照组38例的费用总和为$737686.1(19412.8±20897.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病后6个月康复组38例的费用总和为$1087417.5(28616.2±22009.1),对照组为$901915.2(23734.6±22687.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MBI或FCA积分每增加1分在康复组所需的总费用和直接医疗费用相对较低。结论:早期规范的康复治疗可以改善急性脑卒中的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早期连续规范化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变化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01-11-27/2004-09-30在安徽医科大学神经内科连续入院,年龄>60岁的老年脑卒中患者54例为观察对象,将其按脑梗死和脑出血分层后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康复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在急性期(病后21 d内,病情稳定48 h)至病后6个月进行规范连续的康复治疗,分别在神经内科病房、康复科病房和社区或家庭进行,内容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和言语治疗等.所有患者在入组和6个月时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0~45分,0~15分为轻度缺损,31~45分为重度缺损)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共10项,满分100分,<60分为不能自理)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功能综合评定量表(18项,每项评分1~6分,6分为完全独立,1分为完全依赖或无法进行测试,总分108分)评估综合功能,采用WHOQOL-BREF中文版评价生活质量.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54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能综合评定量表得分治疗前康复组和对照组无差异(43.93±14.67,5241±18.92,P>0.05),6个月后康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94.93±10.95,84.41±18.81,t=251,P<0.05).②WHOQOL-BREF中文版评分治疗前康复组和对照组无差异(58.07±12.20,59.30±12.70,P>0.05),6个月后康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79.89±9.37,70.63±10.39,t=3.44,P<0.05).③改良巴氏指数评分治疗前康复组和对照组无差异(18.59±11.96,25.74±14.32,P>0.05),6个月后康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78.85±16.57,68.33±20.89,t=2.27,P<0.05).④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前康复组和对照组无差异(27.30±5.06,24.93±6.63,P>0.05),6个月后康复组显著低于对照组(10.63±6.63,14.70±6.54,t=2.05,P<0.05).⑤未发现不良事件和副反应.结论神经内科、康复科、社区及家庭连续规范化的综合康复模式治疗老年脑卒中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的近期疗效.方法:将34例脑卒中所致的下肢肌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7例.观察组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对照组仅应用运动疗法.两组均给予常规剂量巴氯芬口服.4周后根据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法(M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可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且近期疗效优于单纯的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69.
急性脑卒中三级康复的功能结局和经济学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三级康复方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并进行相关的临床经济学分析。方法将1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以随机方式分为康复组50例,对照组50例。2组均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康复组患者在急性期至6个月末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和言语治疗等(神经内科.康复医学科.社区康复组成的三级医疗方案)。每组人选病例均于人选时及3个月末、6个月末时采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定疗效。比较2组在6个月病程中的相关费用,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用多元回归分析总费用的影响因素。结果病程3个月和6个月时2组患者的功能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其中康复组患者功能改善程度较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康复组的直接医疗费用和总费用和对照组比较相对较高,6个月康复组的直接医疗费用仍高于对照组,但总费用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3个月和6个月FCA评分每提高1分,花费的直接医疗费用和总费用康复组均低于对照组。3个月和6个月总费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住院时间、医药费用支付方式和人组FCA评分,其中住院时间是最强的影响因素,住院时间最主要影响人组FCA评分。结论三级康复方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综合功能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并有更好的经济学效应。  相似文献   
70.
摘要 目的:探讨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32例患儿随机分为机器人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均进行8周康复训练。所有患儿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分别在训练前和训练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中D区和E区评分进行评定。 结果:两组患儿各项指标在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对照组与机器人组患儿的GMFM D区评分分别为59.33±20.69,77.24±17.35;E区评分分别为:41.58±9.81,49.81±21.06,两组评分较治疗前都明显提高(P<0.01),且机器人组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可显著提高脑瘫患儿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