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训练对不完全截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7例患者分为观察组19例、对照组18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如垫上桥式训练、跪位训练、坐站训练、佩戴支具步行训练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多点多轴悬吊运动训练,选择仰卧位、俯卧位腰椎中立位放置、仰卧位骨盆上抬和侧卧位拱桥等方式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对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TCT、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TCT、BBS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TCT[(85.6±7.2)分]、BBS[(78.1±8.3)分]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悬吊运动训练可以改善不完全截瘫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扬州市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出院高危儿早期干预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高危儿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患儿纠正3个月龄时,对其父母采用统一问卷进行调查。分析高危儿早期干预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200例高危儿中,未接受早期干预101例,接受早期干预99例。接受早期干预的99例高危儿中,选择机构早期干预5例,选择家庭早期干预94例。9家庭早期干预的4例高危儿中,在综合医院接受早期干预指导92例,在社区医院接受早期干预指导2例。截至患儿纠正3月龄,其父母接受早期干预指导的情况为1次85例、2次5例、≥3次4例。2组患儿在出生周龄、出生体质量、高危儿认知、后遗症认知、早期干预认知、接受神经发育评估与否、随访医生告知早期干预与否、知晓早期干预机构与否和经济负担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后遗症认知了解(OR=7.300,95%CI:2.641~20.178)、随访医生告知早期干预(OR=10.793,95%CI:2.926~39.805)、知晓早期干预机构(OR=7.212,95%CI:2.043~25.4...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脑心通胶囊联合甲磺酸二氢麦角碱缓释片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2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及治疗组(42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甲磺酸二氢麦角碱缓释片,1片/次,2次/d。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治疗组口服脑心通胶囊,3粒/次,3次/d。两组患者用药治疗30 d。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及美国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量表(ADL)和Fugl-Meyer评分量表(FMA)评分。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80.95%,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状缓解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降低,而ADL评分和FMA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ADL、FMA和NIHSS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甲磺酸二氢麦角碱缓释片与脑心通胶囊协同治疗,能有效缓解脑梗死患者症状,明显恢复脑神经缺损,提升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4.
胫骨平台骨折为关节内骨折,可伴有半月板及关节韧带损伤.常有关节内的粘连及关节囊的挛缩,造成膝关节活动度严重障碍以及稳定性,疼痛等障碍和不适.因此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康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5.
目的:研究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步态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1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按随机数法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Motomed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治疗后)分别采用改良 Ashworth 痉挛分级评定患者肌张力,使用步态分析评定患者步态功能。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步态功能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步态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在常规的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Motomed运动训练可显著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步态功能。  相似文献   
56.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联合体外冲击波(ESW)治疗部分及全层小撕裂型肩袖损伤的疗效。方法 选取肩袖损伤病人75例,按随机数法分为PRP组、ESW组和联合组3组,每组25例。PRP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2次自体PRP治疗;ESW组进行4次ESW治疗;联合组进行2次自体PRP注射和4次ESW治疗。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4、12和24周分别采用VAS评估肩关节疼痛,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评估肩关节功能。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RP组比较,ESW组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4周VAS评分较低,治疗后12、24周评分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RP组和ESW组比较,联合组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4、12、24周VAS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CMS评分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RP组比较,ESW组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4周CMS评分较高,治疗结...  相似文献   
57.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诱导下运动想象疗法(MI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运动想象组、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运动想象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IT治疗,联合治疗组在运动想象组基础上增加rTMS诱导(健侧皮质M1区、1 Hz)。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香港版偏瘫上肢功能测试(FTHUE-HK)评估3组患者的上肢功能,记录患者的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的上肢FMA评分、FTHUE-HK评分、CL、CM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上肢FMA、FTHUE-HK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运动想象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CL、CMCT均缩短(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运动想象组和联合治疗组的上述指标均较为优异(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上肢FMA[(43.87±8.04)分]、FTHUE-HK评分[(3.67±1.01)分]、CL[(23.87±2.81)ms]、CMCT[(10.37±1.82)ms]较运动想象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纯MIT治疗和rTMS诱导下的MIT治疗均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其中以rTMS诱导下的MIT治疗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观察头针联合镜像疗法(MT)对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75例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1组和针刺2组,每组25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予MT,针刺1组在头针治疗结束后进行MT,针刺2组在头针和运动想象同时进行MT.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镜像治疗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本院就诊偏瘫型脑瘫患儿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综合康复治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感觉统合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做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行FMFM和FMA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FM、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MFM、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能促进偏瘫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发育。  相似文献   
60.
摘要:目的:探讨泻阴补阳针刺法结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TOMT)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临床疗效。方法:将81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镜像组、普通针刺组和针刺补泻组,每组各27例,3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及治疗,镜像组行TOMT治疗,普通针刺组在镜像组基础上加用普通针刺治疗,针刺补泻组在普通针刺基础上加用泻阴补阳法,1次/d,每周5次,连续治疗6周。3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足内翻角度、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下肢部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足内翻角度改善情况、下肢运动功能、小腿踝跖屈肌群肌张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对比3组临床疗效。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足内翻角度、FMA评分和MB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补泻组治疗后MAS评分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针刺补泻组的足内翻角度、FMA评分及MAS评分、MBI评分和临床疗效均优于镜像组和普通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普通针刺组的足内翻角度、FMA评分与MBI评分优于镜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泻阴补阳针刺法结合TOMT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有显著的疗效,可明显改善足内翻角度,缓解小腿踝跖屈肌群肌张力,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协调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