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78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比较小切口经肌间隙与微创经皮入路椎弓根钉短节段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优缺点及疗效。方法: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采用小切口经肌间隙入路或微创经皮入路椎弓根钉短节段跨伤椎固定技术治疗并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无神经损伤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95例,男65例,女30例;年龄16~60岁,平均42岁。小切口经肌间隙入路固定58例(经肌间隙组),微创经皮入路固定37例(微创经皮组).对两种不同入路的手术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住院期间费用等围手术期指标,以及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影像学结果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6个月。未发现切口感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经肌间隙组较微创经皮组术中透视时间短、住院期间费用低(p<0.05);而微创经皮组较经肌间隙组切口总长度小(p<0.05);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VAS及术后影像学结果方面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及影像学指标均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小切口经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椎弓根钉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具有相似的疗效。小切口经肌间隙入路易于学习掌握,无须增加患者手术费用和遭受过多的医源性辐射,建议优先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122.
目的:探讨下颈椎棘突椎板螺钉技术在单开门椎管扩大术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2005年2月至2010年6月,采用下颈椎棘突椎板螺钉技术治疗颈椎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4~78岁,平均56岁;其中前方椎间盘退变突出合并退变性椎管狭窄者6例,后纵韧带骨化伴骨赘形成者5例,颈椎外伤性失稳伴脊髓损伤1例。对患者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神经功能(依照JOA评定),术后并发症,颈椎各节段矢状径比例、屈伸活动范围及矢状序列的改变(利用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结果:手术时间1.5~2h,平均110min;术中出血量450~800ml,平均580ml。术后出现上肢疼痛l例,脑脊液漏1例。12例均获随访,时间1~2年,平均21.8个月。JOA评分术前为(9.5±1.8)分,术后为(13.6±2.4)分(P<0.01)。术后CT、MRI显示颈椎管矢状径比例增加(P<0.01)。颈椎屈伸活动范围、前凸比例由术前的(40.0±10.0)°、(65.0±12.0)%降至术后的(15.0±5.0)°、(42.0±8.0)%(P<0.01)。结论:下颈椎棘突椎板螺钉技术应用于单开门椎管扩大术中治疗颈椎病能取得满意疗效,相对安全、操作简单,并且具有较强内固定、可防止再关门。  相似文献   
123.
胸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胸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解剖学可行性和技术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取20具胸椎标本,男12具,女8具,仔细解剖颈部的后侧和前侧方,以清楚地暴露胸椎椎板和椎弓根。以椎板下缘向上,外缘向内各7mm为进钉点,在T1,2,T5,6,T9,10直视下置入经关节螺钉,通过CT重建,测量经关节螺钉内固定进钉角度和钉道长度。结果:胸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均成功置入,螺钉固定方向在矢状面呈尾倾,冠状面呈外倾。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平均角度在矢状面尾倾(52.6±5.9)°,在冠状面外倾(12.4±2.9)°。螺钉钉道长度(22.5±1.9)mm,各固定节段间角度略有不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但上、中、下不同胸椎节段之间的钉道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胸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具有解剖学可行性,可以作为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内固定方法,但置钉时要求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4.
目的 比较颈椎经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和标准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拔出强度.方法 取10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_3~T_1),游离成三个颈椎运动节段(C_(3,4),C_(5,6),C_7T_1).在椎体两侧随机进行经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或标准椎弓根螺钉固定,置入直径3.5 mm皮质骨螺钉.经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以上位椎骨侧块外下象限中点为进钉点,在直视椎弓根下,螺钉在冠状面内倾约45°、矢状面尾倾约50°.由上位椎骨下关节突经关节突关节、下位椎骨的椎弓根,进入下位椎骨的椎体内.标准椎弓根螺钉固定以侧块外上象限中点为进钉点,在直视椎弓根下,螺钉方向参考CT测量结果 ,尽量与椎弓根倾斜角度保持一致,在横断面上内倾约45°、矢状面上螺钉指向椎体的上1/3.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行拔出强度试验,比较两种螺钉固定的最大轴向拔出力.结果 颈椎经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平均最大轴向拨出力为(694±42)N,标准椎弓根螺钉固定为(670±36)N,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后路经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拔出强度大干标准椎弓根螺钉固定,从生物力学强度方面考虑经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以作为标准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125.
目的 比较枢椎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拔出力强度.方法 取8具新鲜尸体枢椎标本(C2).于椎体两侧随机进行枢椎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固定,置入直径为4.0 mm的皮质骨螺钉.枢椎棘突螺钉进钉点选择为棘突的基底部、棘突及椎板的交界处,进钉角度为水平置钉,螺钉由对侧棘突基底部穿出,形成双层皮质固定;枢椎椎弓根螺钉在直视椎弓根下置钉.置钉后行拔出强度实验,比较2种螺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强度.结果 枢椎棘突螺钉的平均拔出力强度为(387.56±137.73)N,稍小于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平均拔出强度(465.25±214.32)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2,P =0.403);枢椎棘突螺钉的平均钉道长度为(21.42±1.14) mm,稍短于枢椎椎弓根螺钉的(23.16±1.0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8,P <0.05). 结论 枢椎棘突螺钉具有椎弓根螺钉相近的生物力学拔出力强度,枢椎棘突螺钉在生物力学上具有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6.
目的:寰枢椎不稳使高位脊髓损伤患者处于危险状态,观察后路手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恢复脊柱稳定性的远期效果。方法:选择2001-10/2004-02宁波市第六医院骨科根据不同的病损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患者38例。齿突骨折26例,其中AndersonⅡ型19例(陈旧骨折9例,新鲜骨折10例),Ⅲ型7例(陈旧骨折6例,新鲜骨折1例);齿突游离小骨2例;寰枢横韧带断裂2例;Jefferson骨折4例;Ⅱ型Hangman骨折+Jefferson骨折4例。采用Apofix联合Maged技术治疗AndersonⅡ型17例,Apofix治疗Ⅲ型和寰枢横韧带断裂9例,Axis或VertexC1,2侧块固定AndersonⅡ型骨折5例,Axis枕颈固定7例。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术后骨愈合情况、内固定有无松动及不良事件和副反应。结果:3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骨愈合和脊柱稳定性情况:随访6个月,植骨全部融合,无一例假关节形成。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本组患者术后并发感染3例,经清创后愈合,无一例因感染而取除内固定。1例术中损伤硬脊膜,术后经保守治疗而愈合。1例术后伴枕颈部麻木,3个月后缓解。椎动脉损伤1例,术中采用填塞止血,但术后无脑缺血等症状。所有患者无脊髓损伤、舌下神经麻痹或内固定断裂。有2例患者主诉旋转活动部分受限,约42&;#176;,为正常的70%,主要为陈旧骨折,没有完全复位所致。结论:对于寰枢椎不稳的后路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的骨折和不稳类型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可达到长期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7.
目的探讨双侧肋骨截骨结合后路广泛松解椎弓根钉矫形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6月~2010年3月采用后路广泛松解结合双侧肋骨截骨(凹侧肋骨截骨抬高,凸侧肋骨切除胸廓成型术)矫治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18例。结果每例凹侧肋骨抬高数为3~6根,平均4.5根,凸侧肋骨切除数为3~5根,平均3.5根,肋骨切除长度为5~6 cm。术后主弯Cobb角冠状面为45.3°(38~87°),矫正率平均为54.1%;"剃刀背"畸形7~16°,平均11.2°,双侧背部高度差3.3 cm(1.8~4.3 cm),术后1年肺活量1.3~4.5 L,平均2.5 L,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0 0.8~3.8 L,平均2.0 L。2例出现胸腔积液,2枚胸椎弓根钉误入椎管,未累及硬脊膜。结论后路广泛松解和一期双侧肋骨截骨术可显著改善侧凸的柔韧性,提高矫形效果,对肺功能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8.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技术在颈胸段骨折脱位(C6-T2)中的运用价值。方法:2001年5月至2008年1月运用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治疗颈胸段骨折脱位患者26例,男17,女9例;年龄20-75岁,平均48.5岁。采用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17例,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结合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9例。术后3d运用CT平扫及重建片观察评价植入颈胸段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螺钉植入相关并发症;随访观察患者颈胸段术后植骨融合情况;统计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JOA评分及ASIA分级改善情况,综合评价患者脊髓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74个月,平均36.5个月。4例完全性瘫痪患者术后6个月内死亡。共计植入椎弓根螺钉104枚,其中颈椎椎弓根74螺钉枚(其中:C516枚,C616枚,C742枚),胸椎椎弓根螺钉30枚(其中:T1 22枚,T28枚),所有椎弓根螺钉在术中均成功植入,无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术后CT提示颈椎椎弓根螺钉11枚(14.9%)穿破椎弓根,其中7枚(9.5%)穿破外侧皮质,1枚(1.4%)穿破椎弓根上侧皮质,3枚(4.1%)穿破椎弓根下侧皮质。胸椎椎弓根螺钉中,3枚(10%)穿破胸椎椎弓根,其中2枚(6.7%)穿出椎弓根外侧缘,1枚(3.3%)穿破内侧缘(〈2mm),但无临床症状。术后随访1枚C,椎弓根螺钉断裂,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其余无螺钉松动及断钉情况出现。所有患者固定良好,并均达到骨性融合。术后6个月患者平均JOA评分由术前(7.5±2.0)分恢复到(14.5±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4,P〈0.05)。ASIA分级情况,除3例完全性瘫痪患者脊髓功能术后无明显改善外,余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椎弓根螺钉在颈胸段骨折脱位治疗中安全、可靠。术者应熟练掌握颈胸段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