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1篇
妇产科学   1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44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水体常见污染物生物膜毒性评价孙祖越1卢纯惠2生活污水及工农业废水的不断排放,使水体化学性污染加重,江河湖泊大规模富营养化。经E.Coli显微电泳试验证明,富营养化水体具有生物膜毒性作用。下面将进一步阐述该毒性作用的化学根源。一、材料与方法1.受试样品...  相似文献   
82.
目的:建立酶标仪法5α-还原酶抑制剂体外筛选模型。方法:取6只雌性SD大鼠肝脏制备5α-还原酶,检测酶活性后,利用96孔板、酶标仪及酶标仪法分析软件建立5α-还原酶抑制剂体外筛选模型,并通过已知5α-还原酶抑制剂爱普列特及非那甾胺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实验分别设置0、30、60 nmol/L爱普列特组及0、30、60 nmol/L非那甾胺组,96孔板依次加入终浓度0~40μmol/L系列睾酮溶液、22μmol/L的NADPH、终浓度0~60 nmol/L爱普列特或0~60 nmol/L非那甾胺及20μl 5α-还原酶,Tris-HCl缓冲液将每孔溶液体积调至200μl。将96孔板放置于酶标仪中,分别测定0、10 min的A340 nm,并对读取数据进行分析。结果:5α-还原酶的Km值为3.794μmol/L,Vmax为0.271μmol/(L.min);爱普列特的酶抑制常数(Ki)为148.2 nmol/L,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1.5 nmol/L,曲线图分析为反竞争性抑制剂;非那甾胺的Ki为158.8 nmol/L,IC50为13.6 nmol/L,曲线图分析为竞争性抑制剂;二者结果均同文献报道相同。结论:建立的体外快速筛选模型能够有效地筛选5α-还原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83.
目的 建立人OC-3-VGH细胞株卵巢癌裸小鼠模型并观察该肿瘤生物学生长特性.方法 OC-3-VGH细胞株复苏后加入10 mL RPMI-1640培养液,放入培养箱,传2~3代后,取细胞悬液,均以4×106个细胞,每只0.2 mL分别接种至BALB/c雌性裸小鼠皮下,2月后处死取材,观察肿瘤生长特性和转移情况.结果 皮下接种一周后,裸鼠长出肿瘤,并随时间而增大,体积呈指数增长,第42天始,明显增大(P<0.05).组织学检查发现裸鼠皮下肿瘤细胞均细胞体积较大,细胞核大而染色深,核分裂相较多、异型性明显,接种2个月时,未发生其他组织转移.结论 建立了新的卵巢癌动物模型,并初步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为卵巢癌治疗方法 的研究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84.
本文报道了一种经过改进的测定污染水体中BOD 含量的短期测定法,其要点是:(1)将水样先经2537(?)波长紫外线处理,使水体自身微生物灭活以抑制其对有机物的生物降解作用;(2)将处理后水样定量掺入自人体粪便中分离的混合型好氧微生物使其发挥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3)将水样的培养温度调节至37℃以加强人工掺入微生物的生物降解效果。实验证明:采用本法将所测水样37℃培养45.8h,所测得的BOD 值与BOD~(20)_5相同,而测定所耗时间为常规测定法所耗时间的38%。  相似文献   
85.
近年来,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对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已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极大关注,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EDCs的生殖毒性、神经毒性、免疫毒性以及致癌致畸作用等,而对前列腺的影响却较少有报道。笔者综述了常见的几类EDCs的前列腺毒性特点及其作用机制。这不仅为前列腺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也是对EDCs毒性研究的一个补充。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用作兔胚胎一胎仔发育毒性实验阳性对照药物的可行性及最佳用药方案,为顺利开展规范化生殖毒性试验提供依据。方法实验用普通级新西兰兔,以交配成功日为妊娠第0天(GD0),采用计算机完全随机区组法将妊娠兔分为4组,包括环磷酰胺A组(14只,GD6~20环磷酰胺18mg/kg,10:/a灌胃)、B组(11只,GD10—13环磷酰胺25mg/kg,1次/d皮下注射)、C组(12只,GD6~18环磷酰胺15mg/kg,1次/d肌内注射)和溶媒对照组(12只,GD6—18生理盐水2ml/kg,1次/d灌胃)。观察用药期间动物的一般情况,分别于GD0、3、6、10、13、15、18、20、24、28对各组妊娠兔称重并计算宫外增重,于GD5和GD28取兔血清测定睾酮、黄体酮和雌二醇水平。GD28处死各组兔,取胎仔,记录黄体数、着床数、活胎率、吸收胎率、死胎率;检查胎仔,计算外观、内脏和骨骼畸形发生率。结果环磷酰胺A组兔GD10和GD15、环磷酰胺B和C组兔GDl5体重均明显低于溶媒对照组(P〈0.05或P〈0.01);环磷酰胺A组宫外增重明显低于溶媒对照组[(-0.013±0.163)kg比(0.208±0.194)kg,P〈0.01]。GD28与GD5的激素水平差值比较显示,环磷酰胺A组激素水平变化明显,与溶媒对照组相比,雌二醇和睾酮变化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黄体酮变化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环磷酰胺B组及C组激素变化幅度与溶媒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体解剖未见母兔有明显异常。环磷酰胺A组、B组活胎率(65.1%、19.2%)均明显低于溶媒对照组(93.1%)(均P〈0.01),吸收胎率(17.4%、53.9%)及死胎率(17.4%、26.9%)均明显高于溶媒对照组(4.2%、2.8%)(均P〈0.01)。环磷酰胺A组、B组、C组胎仔外观畸形发生率(60.6%、93.3%、16.1%)、内脏畸形发生率(62.9%、93.3%、25.9%)及骨骼畸形发生率(91.4%、100.0%、61.7%)均明显高于溶媒对照组(0、0、3.0%)(均P〈0.01)。结论环磷酰胺用作新西兰兔胚胎-胎仔发育毒性实验阳性对照药物是可行的,其最佳用药方案为18m∥kg,10c/a灌胃,GD6~20连续用药15d。  相似文献   
87.
药物与肝星状细胞的表型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8.
目的比较人前列腺癌细胞DU145和CWR22Rv1(22Rv1)(下面简称22Rv1)分别在皮下和前列腺原位接种后的成瘤性和转移率。方法采用原位接种及皮下接种两种方法将前列腺癌细胞DU145和22Rv1分别接种于裸小鼠体内,以裸鼠出现恶液质、处于濒死状态作为观察终点,颈椎脱臼法处死。尸解并观察荷瘤部位肿瘤的生长情况及局部淋巴结自发性转移情况,并取皮下肿瘤、原位肿瘤、肝、肺、肾、膀胱、盆腔淋巴结标本,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和HE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原位接种22Rv1组的裸小鼠成瘤率达到10/10,淋巴结转移率为9/10;原位接种DU145组的裸小鼠成瘤率达到10/10,而淋巴结转移率为1/10。两种细胞皮下接种法的裸小鼠成瘤率均达10/10,但未检测到任何淋巴结转移。结论对这两种细胞株采用原位接种法建立裸鼠人前列腺癌原位模型获得成功,用22Rv1细胞建立的原位模型淋巴结转移率高于DU145组,为前列腺癌转移机制的研究及筛药提供了模型。  相似文献   
89.
氯乙烯染毒大鼠DNA损伤与肝脏某些生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氯乙烯 (VCM)对大鼠肝细胞和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及肝脏某些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 DNA损伤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 (彗星实验 )法 ,代谢酶活性采用分光光度法 ,肝功能测定使用自动生化分析仪。结果 彗星发生率染毒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肝细胞和血淋巴细胞彗星发生率显著相关。结论 VCM可导致大鼠肝细胞和血淋巴细胞DNA发生损伤 ,且存在剂量 效应 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90.
氯乙烯致大鼠肝细胞DNA损伤与DNA修复基因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氯乙烯 (VCM)对大鼠肝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及对DNA损伤修复酶 [O6 甲基鸟嘌呤 DNA甲基转移酶 (MGMT)、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团 1(XRCC1)和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团 3(XRCC3) ]表达的影响 ;探索VCM所致DNA损伤的修复机制。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VCM染毒 ,实验组按不同染毒剂量分为 3个剂量组 ,分别为低剂量 5mg kg、中剂量 10mg kg和高剂量 2 0mg kg ,染毒12周 ,以单细胞凝胶电泳 (彗星试验 )测DNA损伤 ,免疫组化法测DNA损伤修复酶的表达。结果 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肝细胞DNA损伤细胞百分率分别为 11.75 %、12 .38%和 17.6 3% ,均高于对照组(5 .6 7% ) ,且中、高剂量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P <0 .0 1)。MGMT和XRCC1表达随染毒剂量增加而减少 ,而XRCC3的表达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增加。VCM致DNA损伤与XRCC3表达有相关关系 (r=0 .4 38,P =0 .0 6 7)。结论 VCM可导致肝细胞DNA发生损伤 ,且存在剂量 -反应关系 ;DNA损伤修复酶参与修复VCM所致的DNA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