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24篇
皮肤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74篇
综合类   70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27篇
  1篇
中国医学   40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在大鼠肝移植术后感染免疫紊乱中的作用。方法以DA大鼠为供体,LEW大鼠为受体,术后分为急性排斥(G1)组、移植后腹腔感染(G2)组、G2加用抗白细胞介素抗体(anti-IL)-10和抗转化生长因子(anti-TGF)-β单克隆抗体(G3)组、G2加用anti-IL-10和anti-TGF-β单克隆抗体的基础上于术后第2天开始加用anti-CD25单克隆抗体(G4)组。按不同时间点取材,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功能、肝脏内IL-4、干扰素(IFN)-γ、IL-10、TGF-βm RNA进行测定。结果感染后各组T淋巴细胞数量持续下降。但CD4+/CD8+比值上升,G3组这种变化略显著,感染后5 d,G3组上升幅度显著高于其他组;感染后各组T淋巴细胞功能持续上升,感染后3、5、7 d G3、G4组与G1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G3、G4组IL-4、IFN-γm RNA表达显著升高,与G2组比较,感染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G4组IL-10 m RNA、TGF-βm RNA表达持续下降,与其他三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抑制Treg细胞的增殖部分恢复了淋巴细胞的功能;抑制Treg细胞的增殖,减少了体内IL-10和TGF-βm RNA的表达水平;Th细胞的分化不是Treg细胞作用的结果,但后者可以部分地抑制前者的分化。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并探讨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IgE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1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西替利嗪治疗,观察组予以枸地氯雷他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复发情况及治疗前后血清IgE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明显更高(P 0.05);观察组治疗后4周复发率相比对照组明显更低(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gE指标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 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gE指标水平相比对照组明显更低,差异存在统计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 0.05)。结论枸地氯雷他定在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明确,治疗后短期复发率较低,且该治疗方法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IgE水平。  相似文献   
53.
细胞周期素D1及相关基因在胆管癌中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在肿瘤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研究cyclin D1及其相关基因其在胆管癌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4.
胰高血糖素对门静脉高压症影响的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在门静脉高压的病人和动物模型中均有升高 ,并随着其升高 ,导致门静脉压力进一步升高。胰高血糖素使胃左静脉离肝血流的发生率和血流速度均明显提高 ,门脉高压症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的管径随之扩大 ,破裂出血的可能性也因此增加 ,但曲张静脉对胰高血糖素的反应性随着曲张程度的增加反而下降。只有在门静脉高压存在的条件下 ,胰高血糖素才会增强乙醇等化学毒性物质对胃粘膜的损伤 ,这种损伤机制并非因为胰高血糖素造成了胃的高动力循环状态所致 ,而是与ATP依赖性的K+ 通道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Treg细胞在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和感染双重作用下的增殖变化。方法:实验大鼠分为同基因移植对照组(G1)、同基因移植腹腔感染组(G2)、异基因移植对照组(G3)、异基因移植腹腔感染组(G4)。观察大鼠脾Treg细胞的变化;RT-PCR检测脾Foxp3 mRNA的表达。结果:G1、G2、G3组Treg细胞的增殖处于波动状态;G4组感染后3 d增殖增加,5 d大幅度变化,至7 d增加比例近2.5倍于感染前。G1、G2、G3组Foxp3 mRNA的表达变化较平稳;G4组Foxp3mRNA的表达水平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感染后3 d相对有较大幅度增加,至7 d与感染前相比增加了近0.5倍,与其他3组相比自感染后3 d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细菌感染或急性免疫排斥反应并没有促进Treg细胞的增殖,但两者同时作用,可促进大鼠机体内Treg细胞大量增殖;发生增殖的Treg细胞只有部分能够表达Foxp3 mRNA,说明可能仅有部分细胞发挥了免疫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合理选择治疗方式,方法:对34例患者按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根治性切除, 姑息性切除,胆肠内引流,金属支架内引流和外引流5组,分析各种治疗方式与病变分型,生存时间和并发症的关系.结果:生存时间,根治性切除组3.3年,姑息性切除组平均20个月,胆肠内引流组平均13个月,金属支架内引流组平均12个月;外引流组6.3个月;总并发症23.5%,手术死亡率0.结论: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应首选根治性切除,选择性和肝段切除是更适合的,姑息性切除的疗效优于各种内外引流术,胆肠吻合内引流术和金属支架内引流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57.
尿中胰蛋白酶原激活肽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预测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估尿中胰蛋白酶原激活肽(TAP)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 出现首发症状后48h内入院的急性胰腺炎(AP)患者41例(轻型29例、重症12例)及对照组11例,在入院时、24h、48h及72h取尿样测定TAP浓度,同时对每个患者在入院后48h进行APACHEⅡ评分。结果 入院时重症组尿TAP值(95nmol/L)高于轻型组(20nmol/L,P<0.005)及对照组(15nmol/L,P<0.005)。入院时尿中TAP值≥35nmol/L预测SAP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89.7%和91.7%,而APACHEⅡ≥9诊断SAP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仅为72.7%和75.0%。90%的患者可通过TAP预测AP的严重程度,而APACHEⅡ评分仅能对73%的患者进行正确评价。结论 首发症状出现后48h内入院的AP患者尿中TAP浓度可早期预测SAP。  相似文献   
58.
胆道镜检查中取石通路的建立、管理及并发症治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该文报告使用纤维胆道镜对136例患者进行治疗,在检查中取石通道的正确建立和妥善管理,取石治愈率95.88%,瘘管穿孔1例,T管脱落致瘘管闭合2例,腹壁十二指肠瘘1例。进行纤维胆镜检查的患者,瘘道的正确建立和妥管理对于提高治愈率和防止并发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9.
目的 :通过分析 36例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方式与疗效的关系 ,为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选择合理的方法和改善其疗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 36例患者按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胆肠内引流、金属支架内引流和外引流 5组 ,分析各种治疗方式与病变分型、生存时间和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平均生存时间 ,根治性切除组 3 .3年 ;姑息性切除组 2 0月 ;胆肠内引流组 13月 ;金属支架内引流组 12月 ;外引流组 6 .3月。总并发症2 2 .2 %。手术死亡率 0 %。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应首选根治性切除 ,选择性的肝段切除是更合适的 ,姑息性切除的疗效优于各种内外引流术 ,胆肠吻合内引流术和金属支架内引流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60.
目的 研究高校新生的睡眠质量及体重指数现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和自编调查问卷,对12323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并测量身高、体重。结果 体重过轻、正常体重、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21.75%、65.70%、9.15%、3.42%,性别、家庭所在地、学校类型及午睡习惯不同,BMI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平均睡眠时间为(7.03±1.04)小时,PSQI得分为 0~17 分,总均分为(5.31±2.63)分,睡眠障碍检出率为18.32%;不同BMI分组下睡眠障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肥胖组的睡眠障碍检出率最高;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0.707, 95%CI:0.650~0.768)、家庭所在地(OR=1.151, 95%CI:1.053~1.256)、肥胖(OR=1.458, 95%CI:1.187~1.790)、午睡习惯(OR=1.380, 95%CI:1.251~1.522)是新生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高校新生睡眠质量问题与肥胖关系密切,合理的体重及良好的睡眠习惯控制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