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71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27篇
  2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幼儿面部获得性色素斑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门诊确诊幼儿面部获得性色素斑的116例患儿临床特点,并门诊或微信随访疾病预后情况。结果 男女比例为1.42∶1,平均发病年龄(0.66±0.35)岁,皮疹形状不规则,大小4 mm~3 cm不等,以4 mm~1 cm居多。93.75%患儿皮疹完全消退,平均消退年龄(2.82±0.69)岁。皮肤镜示:非浸润模式显示假网格样深浅不一的棕色色素沉着斑,夹杂或多或少的线状或点状血管扩张。浸润模式显示假网格样深浅不一的棕色色素沉着斑。结论 幼儿面部获得性色素斑是好发于婴幼儿的自限性皮肤病,不需要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2.
正跟骨骨折常由垂直压缩暴力所致,且多为关节内骨折,伴跟骨高度丢失、宽度和长度增加及距下关节塌陷等。其治疗方法的不同亦决定了不同的预后,临床上对有移位的关节内骨折,多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该入路视野清楚,固定可靠,但是该入路对局部血供破坏明显,术后发生皮瓣缺血坏死的风险较高~([1])。笔者2014年1月—2016年12月采用跟骨外侧微创"八"字切口入路普通钛钢板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33.
目的分析护理对乳腺癌患者不良情绪和化疗不良反应的具体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8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遵照国际字母排序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29)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n=29)进行强化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不良情绪变化及化疗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及健康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化疗后产生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优良率(93.10%)显著高于对照组(72.41%)(P0.05)。结论对乳腺癌患者予以强化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患者的化疗不良反应,改善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可大范围推广的重要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34.
目的 了解1993—2012年不同医疗机构对全科医疗中健康问题的研究状况。方法 系统检索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关于全科医学的文献,检索时间均为1993年1月—2012年12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信息提取,内容包括发表时间、第一作者工作单位、研究专业、研究方法、基金项目等。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不同医疗机构发表文献的数量及趋势,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不同医疗机构发表文献的专业和研究方法分布情况。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1 384篇,其中基层医疗机构、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和军队医院、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政府机构、其他单位的发表文献数量依次为362篇(26.1%)、172篇(12.4%)、448篇(32.4%)、358篇(25.9%)、29篇(2.1%)、15篇(1.1%),各机构发表文献的数量普遍呈上升趋势。涉及基层医疗国际分类的文献共1 168篇,研究专业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循环系统(26.0%,304/1 168)、内分泌代谢和营养(17.0%,199/1 168)、神经系统(14.9%,174/1 168),其中基层医疗机构研究较多的专业依次为循环系统、内分泌代谢和营养、神经系统;二级医院研究较多的为循环系统、内分泌代谢和营养、心理(包括精神疾病);三级医院和军队医院研究较多的为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观察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试验性研究、综述性研究的数量分别为789篇(67.6%)、59篇(5.1%)、671篇(57.4%)、52篇(4.5%),其中社区干预试验占基层医疗机构发表文献的44.2%(160/420),占二级医院发表文献的43.0%(74/192);现况调查占三级医院和军队医院的46.7%(237/540),占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60.9%(218/399)。结论 1993—2012年,各医疗机构对全科医疗中健康问题的研究数量较多,且呈上升趋势。研究专业分布符合现实情况,但研究方法缺乏多样性和科学性,研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5.
山西省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有瓣蝇类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山西省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有瓣蝇类的种数、特有物种多样性及区系特征。方法采用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及昆虫分类学原理与方法。结果在山西省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发现有瓣蝇类10科96属243种,其中蝇科,无论在属级水平还是在种级水平,均占有较大优势,分别占该保护区已知属数和种数的42.86%和39.51%;在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已知的243种有瓣蝇类中古北界种102种,占该保护区分布种数的41.98%,其次是古北+东洋界种58种,占23.87%,连同古北界与其他界共同分布的种共占96.30%;尚有特有种9种,占该保护区分布种数的3.70%。结论山西省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有瓣蝇类物种多样性较高,其区系特征是以古北界区系成分为主兼具明显的地区特有化特征。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比较双电极双向脉冲刺激和单电极双向脉冲刺激在神经纤维传导阻断中的阻断阈值以及对神经纤维的损伤,并通过该研究为电刺激促进脊髓损伤后下尿路功能重建的动物实验选择最优的刺激模式.方法 以有限长单根有髓神经为研究对象,以两栖动物的有髓神经纤维FrankenhaeuserHuxley(F-H)模型为仿真研究基础.结果 比较了单、双电极在双向对称方波以及双向间歇方波作用下的阻断阈值以及单双电极在同样的刺激条件下(包括刺激波形、频率以及电流强度)产生的离子电流强度大小.结论 双电极的阻断阈值大于单电极的阻断阈值.在相同的刺激条件下,双电极双向脉冲刺激对神经的损伤程度小于单电极双向脉冲刺激.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低频脉冲(0~10Hz)刺激时,不同刺激波形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诱发的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结果,以寻求抑制膀胱过度活动的最优刺激波形.方法 首先根据McNeal的神经纤维电缆模型,基于Frankenhaeuser-Huxley (FH) 方程建立有髓神经纤维的膜外点电极刺激的仿真系统,评价低频电刺激中的四种波形,即正向脉冲、负向脉冲、双向对称脉冲、双向不对称脉冲的效果.通过电刺激脊髓损伤犬的阴部神经实验,验证仿真条件下最优刺激波形的临床效果.结果 仿真实验表明双向不对称脉冲的抑制效果最佳;动物实验表明以3V、0.1ms的正向脉冲为起始脉冲,结合1V、0.3ms的负向脉冲的双向不对称波形的抑制效果为最优.结论 低频脉冲刺激脊髓损伤犬阴部神经时,正向脉冲在前的双向不对称脉冲的刺激波形仿真效果最佳,并适用于临床实验,能够有效抑制膀胱过度活动,保护神经避免电化学损伤.  相似文献   
38.
目的:系统评价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按Meta分析要求对原始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对符合条件的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计算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评价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2篇,总样本量960例,其中生脉组493例,有效444例,对照组467例,有效351例,合并RR=1.20,95%可信区间为(1.13,1.27)。结论: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疗效优于未使用生脉注射液组。  相似文献   
39.
目的:综合定量分析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按Meta分析要求对原始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对符合条件的所有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计算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评价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2篇,总样本量960例,其中生脉组493例,有效444例,对照组467例,有效351例,合并RR=1.20,95%可信区间为(1.13,1.27).结论: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疗效优于未使用生脉注射液组.  相似文献   
40.
川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旌畅  谢晓芳  熊亮  孙晨  彭成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23):4328-4333
川芎挥发油是由中药川芎经蒸馏或萃取获得的低极性、挥发性组分,是川芎的主要药效成分。川芎挥发油主要含有苯酞、烯萜醇与脂肪酸类化合物,不同产地及提取工艺获得的川芎挥发油含量与成分不同,药效也有差异。研究发现,川芎挥发油具有镇痛镇静、改善血管功能、保护神经细胞、解热等药理作用,同时川芎挥发油毒性较低,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目前,川芎挥发油研究成果丰硕,但存在评价标准不统一,药理学与药物化学研究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建立权威的质量评价标准、对活性成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是解决其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关键所在。该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对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川芎挥发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