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60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6篇
  1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探讨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胰腺炎(PEP)及高淀粉酶血症与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的关系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3年6月至2008年12月44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分试验组(A组)与对照组(B组)2组。A组205例,其中男性104例,女性101例;年龄25~90岁,平均年龄63.9岁;均行EST治疗;按操作方式分为3个亚组,即胆管显影组、胰管显影组、预切开组(困难插管组)。B组237例,其中男性124例,女性113例;年龄27~88岁,平均年龄64.5岁;行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取石治疗92例,行鼻胆管引流术(ENBD)35例,行胆道内支架引流术(ERBD)93例,行ERCP插管失败17例。比较A、B两组PEP及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有无统计学意义,比较A组内3个亚组PEP及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PEP发生率为1.29%,B组为1.04%,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3个亚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T不增加PEP及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胰管显影及困难插管为PEP及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2.
23.
70例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观察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国产OMOM胶囊内镜对70例受检者行消化道检查,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70例受检者中共发现病变54例,检出率为77.1%a 54例病变中,25例患者同时存在2种或3种病变.其中小肠病变36例,胃、十二指肠及结肠病变39例.小肠病变中以小肠血管崎形、非特异性小肠炎症及小肠克罗恩病最为常见.受检者顺应性良好,未发生梗阻及嵌顿等并发症.结论 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有较高的检出能力,安全性高、顺应性好,可以作为诊断小肠疾病的首选,而且对胃及大肠病变也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4.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是一个重要致病因素,趋化因子及受体CXCL12/CXCR4与胃癌关系密切。本文综述了HP感染、趋化因子及受体CXCL12/CXCR4与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相互关系,为临床胃癌的癌前病变监控提供有实用价值的监控预测标志物,同时为HP的除菌治疗提供有用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25.
患者女,57岁,因腹痛、呕吐3d,加重伴停止排便、排气1d,于2010年11月30日入院.患者于入院3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为全腹阵发性胀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含黄绿色胆汁,无酸臭味.大便正常.当地医院行彩色超声及立位腹平片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经抗炎治疗无好转.入院1d前腹痛、呕吐加重,并停止排便、排气,无明显体重下降.1年半前因胰腺癌行胆囊全切、胰头切除、十二指肠及胃大部切除术.体格检查:体温36.8℃,心率90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05/70mmHg(1 mm Hg=0.133 kPa).心肺未见异常.腹部略膨隆,柔软,全腹压痛(+),以上腹部为重,肠鸣音3次/min,未闻及气过水声.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血清胃泌素17(G17)水平与胃癌及癌前疾病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1年-2012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就诊患者1 336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G17水平及幽门螺杆菌Ig G(H.pylori-Ig G)抗体滴度。结果在60岁以上、H.pylori-Ig G阴性、萎缩性胃炎(AG)组及胃癌(GC)组中,女性患者血清G17水平均显著高于男性患者(P0.05)。在非AG组及异型增生(GD)组中,H.pylori阳性患者血清G17水平显著高于H.pylori阴性患者(P0.05)。在所有患者中,与SG组相比,GC、胃黏膜糜烂(GE)和胃溃疡(GU)组血清G17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浅表性胃炎伴糜烂(SG-IM)组相比,GD、GC、GE和GU组G17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AG组相比,GC、GE和GU组G17水平显著升高(P0.05)。在H.pylori阴性患者中,与SG组相比,GC组和GU组血清G17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SG-IM组相比,AG、GC、GE和GU组G17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GD组相比,GU组血清G17水平显著升高(P=0.007)。结论血清G17水平受患者性别及H.pylori感染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在从SG、SG-IM、AG、GD到GC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且GC患者较其他疾病明显升高。血清G17可能作为胃癌的生物标志物,有望成为胃癌筛查及早期诊断的一个重要观测指标。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及肠镜下黏膜染色在大肠息肉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31例112枚息肉行常规大肠镜检查,确定息肉的部位、数目及形态特点后,镜下喷洒0.4%靛胭脂进行黏膜染色,放大内镜观察其腺管开口的类型。 结果 25枚炎性息肉中,4枚腺管开口为Ⅰ型,21枚为Ⅱ型;37枚增生性息肉中,18枚腺管开口为Ⅰ型,18枚腺管开口为Ⅱ型,1枚为Ⅳ型;33枚管状腺瘤中,30枚腺管开口为ⅢL型,1枚为Ⅱ型伴局部Ⅲs型,1枚为Ⅱ型伴局部ⅢL型,1枚为Ⅳ型;17枚绒毛状腺瘤或管状绒毛腺瘤中,14枚腺管开口为Ⅳ型,1枚腺管开口为ⅢL型,1枚为Ⅳ型伴局部Ⅵ型,1枚为Ⅳ型伴局部VN型。 结论应用放大内镜和黏膜染色技术,有助于根据腺管开口类型判断其可能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和预后的判定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Satoyoshi综合征患者胃肠道症状的临床表现及原因.方法 报道世界上第1例并发胃肠道穿孔死亡的病例,阅读国内外已发表的文章,并进行归纳整理.结果 Satoyoshi综合征患者的胃肠道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纤维结肠镜检查多无异常,纤维胃镜可见胃黏膜萎缩,十二指肠黏膜可见散在小的白色颗粒样改变.结论 约半数的Satoyoshi综合征患者有胃肠道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与慢性吸收不良有关.长期慢性吸收不良导致胃肠道黏膜萎缩变薄,胃肠道容易发生穿孔.  相似文献   
29.
王轶淳  孙明军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3):2854-2857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起病隐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诊断依靠内镜检查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目前认为胃MALT淋巴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密切关系。而胃癌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胃MALT淋巴瘤和胃癌发生之间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研究认为可能与胃MALT淋巴瘤的残存以及复发有关。本文就3例胃MALT淋巴瘤后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期提醒临床医生,既要高度重视内镜检查的过程,精准发现内镜下病变的不同表现并进行活检,又要提高针对胃MALT淋巴瘤治疗后的定期密切随访观察的认识,及时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30.
目的评价胶囊内镜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6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行OMOM胶囊内镜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26例均成功完成胶囊内镜检查,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病变检出率为73.02%(92/126),病因包括小肠血管发育不良79例(85.87%),小肠溃疡7例(7.61%),小肠蛔虫症3例(3.26%),小肠肿瘤2例(2.17%),小肠毛细血管扩张1例(1.09%)。结论患者对胶囊内镜耐受性好。胶囊内镜对病变检出率较高,主要病因为血管发育不良,可见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