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7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5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我国当归药材生产现状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我国当归药材资源的考察调研,就当归药材资源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就我国当归生产区域的合理布局、种植生产的规范化,以及综合利用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2.
应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对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在全国的生态适宜区进行分析。以当归药材主产区22个生产点为分析基点,选取1月最低温、7月最高气温及其年降水量、相对湿度、海拔、土壤类型等影响当归生长发育的关键生态因子,通过对主产地野外GPS采点调查确定当归的各生态因子的属性数值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当归适宜产地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甘肃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北部及西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贵州西北部,河南、宁夏、山西等省市自治区也有少量分布,还在西藏东南部发现有很大的区域为当归种植的适宜区。  相似文献   
23.
《中药资源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是我国中医药行业第一个有关中药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国家标准,目前该标准已制定完成。本文主要阐述基于该标准的网络查询系统设计与开发,主要对系统数据库结构、系统功能、系统界面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该系统实现了对《中药资源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内容的模糊查询、精确查询等多种查询,以满足社会各界对中药资源分类与代码的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24.
遥感技术在伊犁贝母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种植伊犁贝母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其物候特性、生长状况及分布特点,基于Worldview-2影像采用多种方法提取伊犁贝母信息,探讨遥感技术在伊犁贝母调查中的可行性。调查显示伊犁贝母多在4月中下旬开花且花期短,5月地面部分停止生长并陆续倒苗;不同年份的贝母形态各异,与其他作物无规则穿插种植,分布零散,大部分区块呈细长条状分布,面积不大,部分贝母植株低矮,种植稀疏且不均匀,也存在不同年份贝母混生现象。利用遥感影像的信息提取结果表明,受其分布及生长特点影响,常用的最大似然、支持向量机、决策树、面向对象等计算机分类法对伊犁贝母的提取存在一定局限性,无法获得有效结果,仅目视解译能有效提取。本研究为遥感技术在伊犁贝母调查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5.
基于TCMGIS-Ⅰ的乌拉尔甘草生态适宜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内蒙古杭锦旗为“梁外”甘草的道地基点县,运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Ⅰ),分析了乌拉尔甘草在全国的生态适宜区。结果表明以生产“梁外”甘草药材为目标的乌拉尔甘草的生态适宜区,除杭锦旗等“梁外”甘草传统产区外,还包括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等6个省区的118个县市,生态适宜区(相似系数:SI≥90%)面积总和为304832·20km2。次适宜分布区和适宜分布区面积大致相等。一般适宜区面积是适宜区面积的4倍左右。分析结果比第3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记载的省份增加了吉林省东部和北京周边地区,为下次资源普查和引种栽培提供了依据,同时也进一步验证了TCMGIS-Ⅰ系统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通过乌拉尔甘草生态适宜性分析发现土壤和植被类型可能是影响甘草分布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26.
依托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以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日照时数、极端最低温度、极端最高温度的1km^2的栅格气候数据库以及1:4000000的土壤数据库,并以1:1000000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利用聚类分析和空间分析技术,建立了《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I)。以内蒙古武川和山西浑源为道地基点县,运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I),分析了蒙古黄芪的全国适宜产地。结果表明按蒙古黄芪药材生长所需要的气候、土壤条件分析。蒙古黄芪主要适宜产区集中分布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的南部,黄河以南的华东地区基本没有适宜区。系统分析结果对合理发展蒙古黄芪生产、认识黄芪道地产地形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7.
基于GIS的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物种引种原则气候相似性,设计了基于数据库的GIS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系统,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气候因子数据库、土壤数据库和第三次全国中药普查数据库为分析的数据基础。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将GIS的空间聚类分析与空间分析应用于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中,能够科学、快速、准确地分析出与药材道地产区最为相近的地区,结束了依靠传统经验和单个药材、单个气候因子、单个产地分析的低效、准确性差的做法。  相似文献   
28.
基于TCMGIS-Ⅰ的暗紫贝母生态气候产地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Ⅰ)对暗紫贝母的适宜产地进行分析,得出全国不同级别的暗紫贝母适宜产地,结果与暗紫贝母的生物学特性和分布特点相符。表明TCMGIS-Ⅰ能有效指导中药材的引种栽培和野生抚育,可用于科学地确定中药材的适宜产地。  相似文献   
29.
基于TCMGIS-Ⅰ的道地药材附子产地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以四川江油为道地基点县,运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I),分析了附子的全国适宜产地。结果表明按附子药材生长所需要的气候、土壤条件分析,除四川江油县等为附子的传统产区外,全国共有四川、陕西、贵州、湖南、湖北、甘肃、云南、广西、江西、安徽等10个省区的336个县市为附子适宜产区,适宜产区面积总和为294057.69km2。附子的次适宜产区和适宜产区面积大致相等。附子适宜区分析结果覆盖了第3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记载的95%以上的区域,同时还分析预测出贵州、江西等普查没有记载的区域,为引种栽培提供了依据,同时也进一步验证了TCMGIS-Ⅰ系统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通过附子产地适宜性分析发现土壤可能是影响附子分布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30.
目的:明确蒙古黄芪的重要生态因子,分析其在中国的适宜生长区域,为蒙古黄芪的引种扩种以及合理规划生产布局提供参考.方法:综合实地采样、标本查阅和文献研究结果,应用ArcGIS和气候数据库提取蒙古黄芪各样点生态因子,应用层次分析法对生态因子综合分析确定因子权重,并以此为依据利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平台(TCMGIS-Ⅱ)对蒙古黄芪的生态适宜区进行分析.结果:蒙古黄芪生态因子的最适范围:活动积温9831.4~31145.6℃;相对湿度40.6%~77.7%;年均时照时数2413.5~3212.5h;年降水量178.6~541.4mm;1月最低温-35.6~-11.7℃;7月均温16.5~23.5℃;7月最高温22.8~29.9℃;土壤类型主要为褐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等,结果表明:蒙古黄芪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相对干旱的地区,与主产区生态因子相似度为95%~100%的区域位于中国西北和东北地区,总共包括299个县市,面积约396325.6km2,其中内蒙古、新疆、黑龙江、河北和山西的适宜面积最大,达到688676km2,占总适宜面积的95.48%.内蒙古的适宜县市数最多且相对集中,包括79个县市,面积达438931km2,新疆其次;相似度为90%~95%的区域有263个县市的134163km2,其中以新疆适宜面积最大;相似度在80%~90%的区域分布较广,主要包括青海、西藏、四川、内蒙古等9个省份356个县市,总适宜面积为101540km2.结论:与蒙古黄芪TcMGIS-Ⅰ分析相比,本研究在方法学、分析系统和分析结果上都具有绝对的优越性,而且本系统分析结果完全涵盖了TCMGIS-Ⅰ分析的结果范围,同时分析出了很多新的适宜区域,通过后期实地考察和实验,这些区域很有可能发展成为未来蒙古黄芪潜在的适生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