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9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79篇
内科学   4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131篇
预防医学   72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51篇
  1篇
中国医学   53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目的 探讨纳武利尤单抗联合DP方案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灌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晚期NSCLC患者187例,将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92例)和观察组(95例)。对照组使用超选择支气管动脉栓塞灌注化疗治疗,输注2 000 mL 0.9%氯化钠溶液或糖盐水水化,0.9%氯化钠溶液100 mL分别稀释多西他赛注射液及顺铂注射液,37.5 mg/m2,先缓慢注入稀释后多西他赛,间隔30 min再注入稀释后顺铂。灌注化疗间隔3周,共4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输注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3 mg/kg,每2周用药1次,直至患者不耐受或病情进展。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肿瘤标志物和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以及化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65.2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2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KPS评分较化疗前均增加(P<0.05),且观察组KPS评分增加程度明显较对照组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癌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CYFRA21-1水平较化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肿瘤标志物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CD3+、CD4+和CD4+/CD8+均显著降低(P<0.05),而观察组患者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免疫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纳武利尤单抗联合DP方案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灌注治疗对晚期NSCLC患者近期疗效良好,且可以改善患者生存资料和免疫功能,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不良反应轻,患者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63.
目的 通过对河南省漯河市中老年类风湿关节炎(RA)人群的调查,了解其患病相关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两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及问卷、实验室检测的方法对漯河地区中老年进行调查,根据2010年ACR/EULAR提出的RA分类标准对RA人群病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 本研究中占漯河地区中老年RA的患病人群为0.71%.65~69岁和60~64岁两个年龄段的患病率较高,分别为1.13%和0.84%,标化后分别为1.10%和0.77%;从性别上看男性患病率显著低于女性(0.39% vs.1.02%,x2=10.513,P=0.001).RA的重要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女性)、居住楼层(一层)、吸烟和遗传因素,危险度分别为2.595(95%CI:1.407~4.784)、2.967(95%CI:1.749~6.307)、1.682(95%CI:1.206~4.039)和1.934(95%CI:1.286~4.130).结论 漯河市中老年人群RA的患病率为0.71%,女性、居住一层、吸烟和遗传因素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4.
本文通过论述对桂枝汤方证的认识,取其调和营卫、健脾调肝、温经养血之效,结合临床辨证,加减治疗痛经、月经过少、妊娠恶阻、产后身痛、产后自汗等妇科疾患。  相似文献   
65.
目的 观察胃复安肌注给药与静脉给药治疗消化道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00例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消化道明显不良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胃复安肌注,B组给予胃复安同等剂量入莫菲氏管,连用3d,两组均观察使用后0.5h、2h的症状缓解程度及使用后48h、72h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 使用后0.5h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使用后2hA组症状缓解情况显著优于B组,且使用72h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使用胃复安肌注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静脉给药,且出现锥体外系症状的几率显著低于静脉给药,胃复安肌注给药方法简便、疗效肯定,在正常使用时限内无副作用,较之静脉给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6.
TNFα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TNFα是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血管内皮细胞是TNFα作用的靶细胞之一。由TNFα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很多炎症性疾病的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本工作主要研究不同浓度的rhTNFα(简称TNF)引起大血管内皮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微血管内皮细胞(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功能、代谢的损伤以及其与内皮细胞中原癌基因表达的关系,试图从中说明TNF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早期损伤的部分分子机制。1-细胞增殖动力学:在体外培养的大血管内皮细胞(HVEC,第3~4代)中发现,加入TNF(20~40ngmL)后…  相似文献   
67.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我院1985-01/1999-01收治34例闭合性胰腺损伤,其中男28例,女6例,年龄19岁~72岁,20岁~45岁占82%(28/34例).交通事故18例(52.9%);建筑物倒塌或其他重物压伤11例(32.4%);腹部拳击伤3例(8.8%);爆炸或枪弹伤2例(5.9%).按照Lucas分类法[1] Ⅰ度:钝挫伤6例(17.6%);Ⅱ度:挫裂伤18例(53%);Ⅲ度:断裂伤7例(20.6%);Ⅳ度:碎裂伤3例(8.8%).  相似文献   
68.
背景:有研究表明微小RNA及潜在靶基因在肝癌中起重要作用,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楚。 目的:构建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微小RNA真核表达载体,评估其转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2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干扰效果。 方法:根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序列设计合成4对微小RNA不同干扰片段,克隆到pcDNA6.2-GW/EmGFP-微小RNA真核表达载体上,测序分析鉴定插入序列的完整性;并将其转染至HepG-2细胞株中。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小RNA干扰效果,蛋白印迹技术测定重组体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构建的4组重组体插入片段的碱基序列完全正确,重组体能干扰肝癌细胞HepG2细胞血管内皮因子基因的表达,4组重组体基因的mRNA的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 < 0.05),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小RNA-3表达水平最低,抑制率87%。结果证实,实验成功构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小RNA表达载体,在体外能有效抑制HepG2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小RNA;肝癌;肝细胞;抑制;基因表达;组织工程 缩略语注释:VEGF: vascular endothelialcell growth facto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5.017  相似文献   
69.
目的观察脾胃培元法配合针刺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慢性胃炎大鼠胃黏膜及Hp形态的影响。方法从70只健康SD大鼠中随机选择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用于模型复制,选取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三联组(以下简称西药组)、脾胃培元法组(以下简称中药组)、针刺组、脾胃培元法+针刺组(以下简称针药组),每组10只。各组经相应处理后采用快速尿素酶法、HE分别测定Hp清除情况及胃黏膜的形态学变化。结果针药组清除Hp的作用优于中药组、针刺组和西药组,对受损的胃黏膜形态也有明显改善。结论脾胃培元法配合针刺疗法可用于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  相似文献   
70.
宁颖  孙建  吕海宁  屠鹏飞  姜勇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2):1938-1941
通过大孔吸附树脂D101,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ODS,反相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相结合,从赤小豆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借助ESI-MS,NMR等光谱技术鉴定其结构为2β,15α-二羟基-贝壳杉-16-烯-18,19-二羧酸(1),2β-O-β-D-葡萄吡喃糖-15α-羟基-贝壳杉-16-烯-18,19-二羧酸 (2),2β-(O-β-D-葡萄吡喃糖)atractyligenin (3),3R-O-[β-L-阿拉伯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 辛-1-烯-3-醇 (4),(6S,7E,9R)-6,9-二羟基-megastigman-4,7-二烯-3-酮-9-O-β-D-葡萄吡喃糖苷 (5),刺五加苷D(6),白藜芦醇(7)和麦芽酚(8).结论: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