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0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22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观察泻肺法、通腑法、通腑泻肺法对实验性大鼠ALI/ARDS炎性细胞因子干预作用。方法采用油酸加内毒素方法复制大鼠ALI/ARDS模型,分别采用泻肺方、通腑方、通腑泻肺方灌胃。结果第三天时,治肺组、治肠组及肺肠同治组大鼠血清TNF-α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治肠组与肺肠同治组较模型组IL-1β明显降低(P0.01);治肺组和治肠组较模型组IL-6含量降低(P0.05);第七天时,治肺组、治肠组及肺肠同治组大鼠血清TNF-α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治肠组与肺肠同治组IL-1β明显降低(P0.01);治肺组IL-6含量降低(P0.05)。对肿瘤坏死因子三者都改善明显,且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对IL-1β改善水平治肠组和肺肠同治组明显优于治肺组;对IL-6改善水平治肺组要优于治肠组和肺肠同治组。结论泻肺法、通腑法和通腑泻肺法均可以降低大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改善动物的生存状态,通过降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减轻肺组织和全身的炎症损伤。三组对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均有改善效果,但他们作用靶点不同,存在不同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中医药介入治疗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入住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的32例危重症甲流患者中医药介入治疗的情况。结果在中医药介入治疗的方法中,口服中药汤剂比例最大(30,93.7%),其次是口服中成药(15,46.8%)和中药灌肠(11,34.3%)。使用的方剂中,清热剂占百分之百,其次是泻下剂(20,62.5%)和祛痰剂(19,59.3%)。结论肺热腑实证是中医药介入危重症甲流治疗的优势阶段。  相似文献   
33.
呼吸保健操是将传统中医经络学说与现代呼吸康复理念相融合的一种肺康复锻炼的保健体操。包括单独的腹式呼吸锻炼和由七个独立的动作组成的全身呼吸按摩体操。初步研究发现,长期进行呼吸保健操锻炼可以改善呼吸病患者临床症状,增强患者的体力和活动能力,利于排痰,保持肺功能稳定,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4.
<正>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呼吸科常见病、多发病,且具有反复发作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已成为患者、家庭和全社会一个沉重的负担。治疗方面,中医内治、外治都有其肯定的疗效。其中,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在诸多外治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清.张潞《张氏医通》创制的白芥子散穴位贴敷治疗哮病以来,  相似文献   
35.
目的:初步明确天津地区支气管哮喘发作期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的基本情况。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以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技术按医院等级分层,调查抽样选中医院两年内门诊和住院的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者四诊信息,应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两次录入核对,运用SPSS13.0对证候及证候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共调查哮喘发作期患者894例,其证型分布情况为热哮(44.9%)>风哮(25.4%)>冷哮(15.3%)>虚哮(14.4%)。②证候要素提取结果:病位要素占前5位的是:肺(99.7%)>脾(58.3%)>肝(29.1%)>大肠(26.1%)>胃(23.4%);病性要素占前5位的是气郁(94.3%)>痰(93.3%)>风(73.7%)>热(62%)>气虚(47.2%)。结论:①哮喘发作期证候类型以热哮、风哮为主,病位主要涉及肺、脾、肝,病机以气郁、痰阻为特征;②证候要素的应用是对以综合判断为特征的传统辨证方法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36.
中药穴位贴敷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晨起最大呼气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评价中药穴位贴敷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晨起最大呼气流量(PEF)的影响。方法:将65例轻中度发作期哮喘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口服西药,B组辨证给予口服中药颗粒制剂,C组在B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10d。观察患者治疗前后PEF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①3组患者治疗后晨起PEF绝对值均有改善,其中C组治疗后较疗前PET升高明显(P0.05)。②3组PEF变异率和中医症状积分于用药后均有改善,但3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中药穴位贴敷能够有效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晨起PEF,改善临床症状,达到控制哮喘发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补肺颗粒对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的影响,并从调控血清白细胞介素-33(IL-33)/可溶型ST2(sST2)轴及相关炎性因子表达水平阐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将来自4家三甲医院的271例轻中度COPD稳定期患者按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分为治疗组(136例)和对照组(135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疾病教育与慢病管理,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口服补肺颗粒,对照组给予补肺颗粒安慰剂。每袋10g,每次2袋,每日2次,疗程均为12周。观察患者COPD自我评估测试(CAT)问卷积分,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肺功能指标[包括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和FEV1占FVC百分比(FEV1/FVC)],血清IL-33、sST2、IL-4和IL-10水平。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CAT问卷积分,中医证候积分,SGRQ呼吸症状、活动受限、疾病影响单项积分和总积分,血清sST2水平降低(P0.01),血清IL-33、IL-4和IL-10水平提高(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FEV1、FVC、FEV1%和FEV1/FVC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75.74%(103/136),优于对照组[9.63%(13/135),χ2=120.929,P0.01]。结论补肺颗粒能够有效改善轻中度COPD稳定期患者临床症状,延缓肺功能下降,提高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IL-33、IL-4和IL-10水平,降低血清sST2水平,增强机体抗炎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38.
魏媛  郭思佳  李小娟  孙增涛 《光明中医》2016,(12):1677-1680
明末吴又可所著的《温疫论》以下法逐邪理论最具代表性,其中包括"急证急攻""下不厌早"等。现代医家指出下法在某些疾病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如感染类疾病、慢性病的预防以及急危重症等。围绕《温疫论》下法治疗思想和原则,联系今时之用,并总结下法的临床意义,旨在重拾先贤攻下逐邪法的学术思想,不应局限于下法伤正或只有燥屎内结之时才用之,与临床工作者重新学习如何灵活正确地运用该法,不致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39.
《伤寒论》是中医的首部外感热病学专著,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了外感热病的发病规律,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明确了治法方药,开创了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先河.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发展,从晋唐时期法不离伤寒,到金元时期百家争鸣,以热病论伤寒,以及明清后出现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温病自成体系.近几十年,现代医家将经典理论与现...  相似文献   
40.
弥漫性肺间质疾病是一类以弥漫性肺泡炎症和肺间质纤维化为基本病理改变的疾病总称,其中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类慢性进展、预后差、病死率高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结缔组织疾病亦可造成肺损伤而出现肺间质纤维化的表现,症状均以咳、痰、喘等为主。现代中医学者认为肺间质纤维化当归属于中医学的肺痹、肺痿、喘证等范畴。古代文献中对肺痿的认识基于《金匮要略》,其证候特点以肺胃气阴两虚为主,亦可见肺气虚冷;肺痹则是尊崇《内经》中"五脏痹"的理论,主要证候特点为肺气闭阻;而肺间质纤维化的现代研究则表明其证候特点多以气虚为本、瘀血为标。因此,二者分别代表了肺纤维化的不同阶段和(或)不同证候特点,即肺纤维化患者表现出气阴两虚、虚热灼肺或肺气虚冷的证候特点可参照肺痿论治,若表现为肺气闭阻之实证特点则当以肺痹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