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29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观察泻肺法、通腑法、通腑泻肺法对实验性大鼠ALI/ARDS炎性细胞因子干预作用。方法采用油酸加内毒素方法复制大鼠ALI/ARDS模型,分别采用泻肺方、通腑方、通腑泻肺方灌胃。结果第三天时,治肺组、治肠组及肺肠同治组大鼠血清TNF-α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治肠组与肺肠同治组较模型组IL-1β明显降低(P0.01);治肺组和治肠组较模型组IL-6含量降低(P0.05);第七天时,治肺组、治肠组及肺肠同治组大鼠血清TNF-α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治肠组与肺肠同治组IL-1β明显降低(P0.01);治肺组IL-6含量降低(P0.05)。对肿瘤坏死因子三者都改善明显,且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对IL-1β改善水平治肠组和肺肠同治组明显优于治肺组;对IL-6改善水平治肺组要优于治肠组和肺肠同治组。结论泻肺法、通腑法和通腑泻肺法均可以降低大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改善动物的生存状态,通过降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减轻肺组织和全身的炎症损伤。三组对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均有改善效果,但他们作用靶点不同,存在不同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2.
李姝云  王强  孙增涛 《新中医》2007,39(10):75-76
孙增涛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兼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其治疗慢性咳嗽验案介绍如下。例1:高某,男,50岁,2007年3月12日初诊。平素易感冒咳嗽,此次外感咳嗽2月余,自服感冒药及抗生素仍咳嗽  相似文献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恢复期患者临床典型病例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患者赵某,男,43岁,主因发热10d,热退后动则心悸、喘憋,于2003年5月27日下午3点30分由咸水沽医院转入海河医院五病区。患者于2003年4月17日到武警医院购买洗手液,于2003年4月20日开始发热,最高体温达39.9°C,次日就诊于华北医院,拍胸片示“双下肺炎症”,于当日在武警指挥学院医院住院治疗,给与抗生素后仍有间断高热、咳嗽、无痰,于25日转入咸水沽医院隔离病房治疗,30日经专家组确诊为“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住院期间出现高热、喘憋、干咳、呼吸困难,经予以激素、呼吸机等治疗手段后好转,于5月27日转入海河医院五病区。现症:无恶寒…  相似文献   
24.
目的评价补肺颗粒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67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给予补肺颗粒,对照组给予补肺颗粒模拟剂,两组均口服每次6 g,每日3次。疗程1个月,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及随访时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检测呼出气一氧化氮(Fe NO)、肺通气功能指标,观察支气管扩张剂使用次数、急性发作次数。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及随访时中医证候评分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ACT评分明显升高,并且改善程度优于同时间的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Fe NO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并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或P0.01)。两组随访时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次数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减少,并且治疗组随访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肺通气功能各指标及随访期间急性发作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肺颗粒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症状、降低Fe NO水平、抑制气道炎症,从而达到减少患者哮喘发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25.
26.
运用证候学调查研究“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景深  刘恩顺  孙增涛 《光明中医》2010,25(8):1362-1363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是中医整体观念中脏腑表里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效指导临床实践,但是目前对其证候转化规律和效应机制的认识尚不够清楚。在温习文献的基础上,探讨运用证候学调查的方法研究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明确证候学调查思路并对调查内容进行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27.
右侧刨伤性膈疝较少见,据文献报告,约为左侧的1/4~1/12。由于缺乏特征性临床征象且X线表现类似胸腔或肺部病变,术前正确诊断率仅为17~44%。为了提高对右侧钝性创伤性膈疝的认  相似文献   
28.
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血管构筑学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出血的血管构筑学危险因素。方法:全脑血管DSA检查诊断为脑AVM201例,对其中60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根据脑AVM血管造影特点,将出血可疑危险因素分14项45个水平运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平均直径的平方和之比(∑DA^2/∑DV^2)属偏态分布,秩和检验显示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01),随其值增大,出血组所占比例越大。综合卡方检验和Logistic单因素,全因素以及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A^2/∑DV^2和引流静脉受损为脑AVM出血的危险因素,且前者危险度大于后者。结论:由DSA图像分析,∑DA^2/∑DV^2升高以及引流静脉受损造成脑AVM内血流压力增高,致使管壁的薄弱点破裂是其出血的根源。∑DA^2/∑DV^2宜作为评价脑AVM出血的主要指标,建议以大于0.5为判断出血危险度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   
29.
本文旨在对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理论予以延伸解读,认为其对肺系疾病包括哮病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对其在指导哮病的发作期、缓解期的治疗方面进行归纳和探讨,后附医案做相关佐证。  相似文献   
30.
背景:呼出一氧化氮测定可直接反映气道炎症,且具有无创、可重复性好、快速、患者依存性好等优点。目的:调查健康正常人呼出一氧化氮正常值。方法:使用瑞典尼尔斯(NIOX)《呼出一氧化氮测定系统》测定101名不同年龄段健康正常人呼出一氧化氮值,并测定肺通气功能及过敏原IgE。结果与结论:101名健康正常人呼出一氧化氮值(5-58)×10-9,均值为18.119×10-9,正常范围为(7.674-28.564)×10-9;女性呼出一氧化氮值较男性低,51名女性均值为14.901×10-9,50名男性均值为21.400×10-9;呼出一氧化氮值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其中20-29岁及60-80岁两个阶段均值低于18.119×10-9,40-59年龄段均值最高,为21.3×10-9。性别及身高与呼出一氧化氮值存在明显相关性。表明本中心调查的101名健康正常人呼出一氧化氮值稍高于国际参考值,与性别、身高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