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8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50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9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102篇
内科学   132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50篇
外科学   151篇
综合类   271篇
预防医学   65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71篇
  1篇
中国医学   58篇
肿瘤学   2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指稳定性差及存在血栓形成倾向的斑块,急性心脑血管缺血事件主要是由易损斑块的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所致。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常与头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且常同时发生,一些炎症因子在发病早期即可在外周血中被检测到。诊断易损斑块的临床手段有很多,笔者就冠状动脉、头颈部血管粥样易损斑块的影像学诊断及相关血清炎症因子的研究现状与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2.
目的分析该地区孕妇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的营养状况及缺乏原因,针对其营养状况提供合理的补充建议。方法选取2014年-2016年在该院门诊进行产检的1 352例孕妇为研究对象,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维生素D水平,并发放调查问卷详细统计孕妇年龄、孕周、体重指数、健康状况、产次、分娩方式等资料,分析血清25-羟维生素D不足/缺乏的危险因素与保护性因素。结果 1 352例孕妇中,血清25-(OH)-D水平正常的有325例,占24.0%;25-(OH)-D不足和缺乏者1 027例,占76.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孕周、取血季节、文化程度、每周户外活动时间、补充维生素D、补充钙剂、服用奶制品和妊娠期糖尿病与血清25-(OH)-D水平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和妊娠期糖尿病为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的危险因素,夏季、每周户外活动时间≥10 h、补充维生素D、补充钙剂为保护性因素。结论本地区孕妇血清维生素D营养状况较差,有必要指导其延长光照时间并适当提高维生素D和钙剂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33.
背景 维生素D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与老年人常见的骨质疏松症、骨折、跌倒和肌无力等相关。此外,其与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关联性也逐渐被关注。 目的 探讨北京市社区老年人群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相关性,为提高该人群的全生命周期生活质量提供决策参考。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在北京市朝阳区和丰台区开展的BEYOND研究数据库,纳入≥60岁的1 066例老年人进行分析。收集患者资料,包括人口和社会经济学特征、骨代谢生化指标、骨密度、左右手握力、坐立试验、随访2年的跌倒史和骨折史。依据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将受试者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维生素D不足组和维生素D充足组,并采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对受试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 1 066例受试者中,维生素D缺乏组729例(68.39%),维生素D不足组291例(27.30%),维生素D充足组46例(4.32%)。三组受试者血清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1NP)、碱性磷酸酶(ALP)、甲状旁腺激素(PTH)、骨钙素(OST)、Ⅰ型胶原羧基端肽交联(β-CTX)、左髋整体T值、右髋整体T值、左手握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疼痛不适维度和EQ-5D效用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维生素D充足组EQ-5D效用值均高于维生素D缺乏组和维生素D不足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5(OH)D水平是老年人EQ-5D效用值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北京市社区老年人维生素D缺乏率和不足率分别为68.39%和27.30%,维生素D水平与老年人骨密度、握力与EQ-5D总效用值相关。尽早筛查老年人群维生素D水平并及时补充足够摄入量对维持并提高该人群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究足球运动员正常行走步态支撑期各时相的特征。方法 应用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测试足球运动员和大学生正常行走的步态周期,对二者同侧脚和左右脚的步态支撑期各时相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大学生整足接触阶段时间明显大于足球运动员(P〈0.05),足球运动员的离地阶段时间所占比例明显大于正常大学生(P〈0.05),且足球运动员左脚和右脚的整足接触阶段时间所占比例明显小于正常大学生(P〈0.05)。结论 足球运动员长期训练下造成支撑期各时相时间值所占比例发生变化,即整足接触阶段时间减少,离地阶段时间增加,这种改变有利于足球运动员对前足的保护,减少前足的损伤。通过分析各时相时间值的变化可以判别足球运动员损伤的程度及损伤后恢复的情况。因此,足底各时相的分析在预防足球运动员足踝损伤方面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5.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矿物和骨基质的比例减少或称骨量减少,骨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使得骨的正常负载功能减弱,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综合征[1]。临床根椐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分为三类:(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及绝经后骨质疏松;(2)症状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遗传性骨质疏松,内分泌疾病所致骨质疏松,与饮食及药物有关的骨质疏松,废用性骨质疏松及其他疾病导致的骨质疏松;(3)特发性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是骨量降低,微结构退化,易发生骨折的一种疾病。原发性骨质疏松系指不伴随引起骨质疏松状态的其他疾病或紊乱[2]。本文就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6.
目的评价特殊心房起搏程序预防和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临床效果。方法12例病窦综合征合并PAF患者植入Vitatron Selection 900E(AF2.0、DDDR)型双腔起搏器,比较患者术后不同阶段PAF的发作总数、持续时间、AF负荷和心房起搏比率。结果除1例外,其余11例术后第2个月和第6个月(起搏预防阶段)比术后第1个月(监测阶段)的PAF事件数[80(25;215),57(12;102)vs 203(86;425)],房颤总持续时间[1.9 d(0.6d;5.3 d),1.5 d(0.3 d;6.1 d)vs 2.9 d(0.8 d;9.8 d)],AF负荷[6.3%(2.0%;17.7%),5.0%(1.0%;20.6%)vs 9.6%(2.7%;32.8%)]均减低(P均<0.05),心房起搏比率增加[60%(40%;80%),54%(42%;84%)vs46%(26%;54%),P<0.05]。结论预防性心房起搏程序可以减少PAF事件的发生,降低AF负荷,改善患者的症状,具有短期的疗效。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比较3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术后的VAS评分,并测量X线侧位片的椎体高度和Cobb’s角度改变,评价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全部病例疼痛完全解除或有明显缓解,术后椎体高度平均恢复32%,Cobb’s角平均矫正24.6°。结论对于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的老年患者,选择椎体后凸成形术近期治疗效果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自体脂肪颗粒加毛囊干细胞移植治疗脱发的疗效。方法:自体脂肪颗粒分离纯化后,加毛囊干细胞第一代培养细胞,对头顶脱发部位进行注射治疗。结果:36例患者,经过多次注射干细胞移植,均获得了明显改善,可见新生头发,效果满意,没有出现特殊并发症。结论:对于大面积脱发患者,应用自体脂肪颗粒加毛囊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9.
组织工程复合物用于骨缺损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力学载荷对组织工程复合物在体成骨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在组织工程研究领域,建立标准化的动物模型是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用于探索不同力学载荷环境对骨缺损原位修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综述了力学载荷干预骨缺损修复实验模型的建立方法,对常用的动物选择、缺损制备、固定方法及载荷加载方式进行总结,为相关研究提供实验模型选择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我们实验室从人主动脉cDNA文库克隆的新基因IC53单核苷酸多态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利用序列测定方法对IC53基因在基因组水平对96例正常人及96例脑卒中病人进行小规模SNP筛选的结果为基础,确定IC53基因Exon14终止密码子下游第213个碱基的10586位点作为大规模筛查的对象,应用PCR,RFLP方法对1461例脑卒中患者(脑卒中患者按照CT诊断标准又分为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和高血压性脑出血三组)和1056例非脑卒中患者(即对照组,入选标准为年龄差别不超过5岁未患脑卒中的健康人或医院内其他与脑血管疾病无关的其他病人)进行比较。结果: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组三组病人中仅血栓性脑梗塞组与对照组之问基因型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TT基因型比CT基因型、CC基因型具有更高的致病危险,CT基因型的OR值为1.361(95%CI 1.029.1.800)、TT型为1.553(95%CI 1.056.2.085)。同时,血栓性脑梗塞组分别与腔隙性脑梗塞,高血压性脑出血组基因型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示IC53基因10586位点多态性可能与血栓性脑梗塞病有关,TT基因型增加了血栓性脑梗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