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54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5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目的:比较健脾、补肾与解毒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s 介导T 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分别收集10 例HBV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8 例健康者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体外培养DCs,用大鼠健脾、补肾、解毒药物血清进行干预,并建立DCs、T 细胞相互作用的模型,检测T 细胞的表面分子CD3+ T 细胞、CD4+ T 细胞、CD8+ T 细胞、CD8+CD28+ T 细胞、CD8+ T 细胞PD-1 受体的表达,并检测T 细胞上清液中IFN-γ的分泌水平。结果:经补肾、健脾、解毒药物血清处理,HBcAg 负载DCs 孵育的T 淋巴细胞,CD3+ T 细胞、CD4+ T 细胞表达率升高,CD8+ T 细胞、CD8+T 细胞PD-1 表达率减低,IFN-γ水平提高,六味地黄丸组与模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君子汤组、六味地黄组CD8+CD28+ T 细胞表达率升高(P<0.05)。结论:补肾、健脾、解毒法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调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s 的功能,恢复DCs 下游T 淋巴细胞功能,其中以补肾法最优。  相似文献   
22.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Th1、Th2细胞因子的变化 ,了解其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6 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与正常对照组 2 0例 ,均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Th1、Th2细胞因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Th1细胞因子无明显改变 ,而Th2细胞因子升高 ,其中以肝郁脾虚型升高更明显 (P <0 0 5 )。结论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差异 ,可以作为中医辨证客观化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23.
鳖龙软肝片抗肝纤维化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鳖龙软肝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鳖龙软肝片组)23例,对照组(扶正化瘀胶囊组)23例.在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两组分别加服鳖龙软肝片和扶正化瘀胶囊.疗程24周.对患者治疗前后Fibrondex积分和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Fibrolbdex积分值经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组间比较F=0.00,P>0.05;治疗前后时间效应F=29.59,P<0.01.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鳖龙软肝片有抗肝纤维化的功效.在判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病程及动态监测过程中,结合Fibrolndex指数模型能更好地评估鳖龙软肝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茵陈蒿汤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模型大鼠肝内树突状细胞(DC)凋亡的影响及其与Axl信号的关系。方法:采用牛血清白蛋白致敏建立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然后用D-氨基半乳糖加脂多糖攻击建立ACLF模型,同时给予茵陈蒿汤灌胃治疗;观察攻击前及攻击后1h、12h其血清肝功能及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应用CD11c/CD123+TUNEL凋亡双染色、CD11c/CD123+Axl-mRNA原位杂交双染色检测DC的凋亡及DCAxl的基因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表现为明显的肝纤维化基础上出现急性肝损伤,中药茵陈蒿汤组则炎症反应减轻,在攻击后1h、12h均显示有抑制树突状细胞凋亡的作用。正常组DC的Axl-mRNA表达水平较高,而模型组大鼠随着肝纤维化、肝衰竭的发展,Axl表达水平下降明显,茵陈蒿汤则具有上调DC的Axl表达的作用。DC凋亡指数与Axl-mRNA的表达呈线性负相关。结论:1肝内DC在由慢性肝病发展为ACLF进程中,其细胞凋亡增加可能是炎症活动不能控制,免疫修复障碍的重要原因。2Gas6/Axl通道是调控DC凋亡的重要机制。Axl信号可抑制DC凋亡。3茵陈蒿汤可上调Axl表达,抑制DC凋亡,这可能是其调节ACLF的免疫强度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5.
治疗肝硬化应肝脾肾并重 康良石教授:肝硬化“病在于肝,不止于肝”,其致病因素持久地损伤肝脏,不断地破坏肝与脾之间的疏泄与运化、肝与肾之间的滋长和相濡的生理关系,致使肝、脾、肾脏腑功能严重失调。常见有肝气郁滞,气滞血瘀,脾气日衰,聚湿生痰,虚滞相兼的肝脾俱伤证;有肝郁化火,火盛伤阴,劫津烁血,生痰致瘀,虚实夹杂的肝肾俱损证。若正气衰败,传化  相似文献   
26.
体现辨病论治的急肝方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 2 0 1例与辨证论治的 178例对比临床观察结果明确 ,对于急性病毒性肝炎而言 ,辨病论治能较辨证论治提高临床疗效 ,并且能起到执简驭繁的目的。说明辨病论治并不违背中医辨证论治理论 ,而是强调“治病求因、审因施治”的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 ,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更好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s HBV DNA载量与DCs功能的关系.方法:采集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0例健康人的抗凝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IL-4和GM-CSF的作用下培养使DCs增殖、成熟,以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DCs表面HLA-DR、CD-1α、CD80及CD86的表达:ELISA检测DCs培养上清液IL-12的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DCs HBV DNA的载量,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s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能力.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s内亦可检测至HBv DNA,患者DCs表面HLA-DR、CD-1α、CD80及CD86的表达水平、DCs分泌IL-12水平及DCs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能力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其中DCs HBV DNA阳性组较DCs HBV DNA阴性组下降更为明显(39.17±6.02 VS 60.11±7.92,46.03±5.52 VS 58.77±4.12,20.95±6.32 VS 35.24±7.41,25.16±6.05 VS 45.30±8.01,19.67±7.32VS 30.74±8.39,0.32±0.08 VS 0.59±0.11,均P<0.01或0.05);HLA-DR、CD-1α、CD80及CD86的表达、IL-12水平及DCs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能力与DCs HBV DNA载量呈显著负相关(r=0.713,-0.713,-0.623,-0.702,-0.525,-0.841,均P<0.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s可被HBV DNA感染,患者DCs HBV DNA载量与DCs功能有密切关系,病毒栽量低者DCs功能好,病毒栽量高者DCs功能差.  相似文献   
28.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参照1994年国际洛杉矾肝病会议标准与1995年5月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符合慢性肝炎肝硬化的诊断,并具有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CG、HA、PCⅢ、LN)异常者,列入观察对象。 1.2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全部为住院病人,共60例,其中观察组(Ⅱ号)、对照组(Ⅰ号)各30例,  相似文献   
29.
目的:比较清热利湿法加与不加温阳健脾药物治疗慢性重型肝炎(阳黄、湿重于热型)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60例中医辨证为湿重于热的慢性重型肝炎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甘露消毒丹(非温法干预组)和甘露消毒丹加附片、白术(温法干预组)治疗。结果:治疗4周,温法干预组和非温法干预组有效率分别为93.1%和72.41%。两组患者的TBil均有明显下降,温法干预组的下降幅度较非温法干预组明显,治疗前后差值分别为(228.62±89.18)和(176.70±97.94)μmol/L,两组比较,P0.05。PTA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温法干预组PTA水平上升的幅度大于非温法干预组,上升幅度均数比较,P0.05。未发现温法干预组患者出现感染、出血及黄疸加重等不良反应。结论:清热利湿法加用附片、白术可提高慢性重型肝炎湿重于热证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30.
中医药治疗重型肝炎3法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和总结中医药治疗重型肝炎的方法和经验,按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解毒化瘀、凉血化瘀3法治疗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104例,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7.1%、76.5%、72.2%,解毒组与凉血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与辨证组比较,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疗效优于辨证组。本病病机关键在于“毒、瘀”二字,毒为致病之因,瘀为病变之本,故治疗关键应重在解毒,贵在化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