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03篇 |
免费 | 325篇 |
国内免费 | 10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8篇 |
儿科学 | 24篇 |
妇产科学 | 27篇 |
基础医学 | 202篇 |
口腔科学 | 37篇 |
临床医学 | 525篇 |
内科学 | 310篇 |
皮肤病学 | 33篇 |
神经病学 | 63篇 |
特种医学 | 114篇 |
外科学 | 117篇 |
综合类 | 1233篇 |
预防医学 | 560篇 |
眼科学 | 55篇 |
药学 | 475篇 |
26篇 | |
中国医学 | 633篇 |
肿瘤学 | 7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6篇 |
2023年 | 187篇 |
2022年 | 171篇 |
2021年 | 225篇 |
2020年 | 198篇 |
2019年 | 172篇 |
2018年 | 165篇 |
2017年 | 104篇 |
2016年 | 103篇 |
2015年 | 111篇 |
2014年 | 385篇 |
2013年 | 259篇 |
2012年 | 233篇 |
2011年 | 304篇 |
2010年 | 170篇 |
2009年 | 186篇 |
2008年 | 166篇 |
2007年 | 215篇 |
2006年 | 172篇 |
2005年 | 161篇 |
2004年 | 128篇 |
2003年 | 84篇 |
2002年 | 73篇 |
2001年 | 72篇 |
2000年 | 74篇 |
1999年 | 52篇 |
1998年 | 50篇 |
1997年 | 43篇 |
1996年 | 43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62年 | 2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目的了解哺乳期妇女服用200 mg碘油胶丸的有效保护期,并探索其尿碘变化的规律。方法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牙哈镇的4个村选择109名近半年内未服用过碘油丸的19~36岁哺乳期妇女及其子女(20天~18个月婴幼儿),采用现场干预的方法,并于服药后的1、3、7、14、30、50、75、100 d分别采集尿样(5 ml以上),同时采集婴幼儿实验组及对照组尿样,测定尿碘值。结果口服200 mg碘油胶丸后,哺乳期妇女及其婴幼儿尿碘中位数在干预后第一天达到峰值,为1399.42μg/L、1383.94μg/L,之后开始下降到干预后50 d的140.24μg/L、261.42μg/L;1~7 d维持高值段,7~30 d尿碘值下降较快,30 d以后尿碘缓慢下降;1~30 d干预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50 d后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哺乳期妇女口服200 mg碘油胶丸的尿碘最长有效保护期不到50 d。 相似文献
82.
目的随访和观察29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后的疗效及复发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患儿29例,年龄52d~11个月。普萘洛尔2.0mg(/kg·d),分3次餐后口服,服药4~6个月后停药。结果口服普萘洛尔后平均1周,瘤体颜色开始变淡、萎缩变软。治疗3个月后,大部分瘤体明显萎缩。治疗6个月时,瘤体基本消退,表面遗留毛细血管扩张。停药后1个月,6例患儿出现血管瘤复发,且年龄均〈11个月。继续给予原方案治疗约3个月,瘤体显著萎缩,随访3个月,无复发。结论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具有良好疗效。患儿血管瘤复发现象可能与停药后血管瘤仍处于增生期有关,停药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继续增生,异常血管再次形成,血管瘤复发。 相似文献
83.
<正> 巨大尖锐湿疣是尖锐湿疣的一个亚型,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而且容易恶变,是值得注意的。资料和病理1、资料来源8例均为我院病理科近2年外检标 相似文献
84.
摘要:目的:建立检测人血清抗白念珠菌烯醇化酶(Eno)IgG类抗体的免疫磁珠法,并评估其在念珠菌血症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将Eno重组蛋白耦联至磁性微珠上,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羊抗人IgG为二抗,优化免疫磁珠法的反应条件,考察其精密度和特异性。收集经血培养确诊的念珠菌血症患者(n=113)、念珠菌定植者(n=50)、细菌菌血症患者(n=30)和健康人对照者(n=100)血清,用免疫磁珠法测定抗Eno抗体,并与ELISA法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免疫磁珠法测定抗Eno抗体的批内、批间变异系数(CV)分别为8.2%和14.2%,重组Eno抗原对相应抗体的阻断率为91.6%。以吸光度(A)值0.29为cut off值时,诊断念珠菌血症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5%、92.3%、90.1%和84.5%。免疫磁珠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ELISA法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检测流程从37 ℃ 2.5 h缩短至常温1 h。 结论:免疫磁珠法检测抗Eno IgG类抗体简便、快捷、可靠,在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研究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5.
目的:建立人血清中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的荧光免疫层析定量检测方法。方法: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技术,对荧光微球制备、最佳反应时间、线性范围、精密性、回收率、临床检测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结果:确定了各反应条件,最佳反应时间为5 min。线性范围0.39 ~100 ng/ ml。精密性质控品高值(30 ng/ ml)CV=8.14%;低值(10 ng/ ml)CV=9.26%,高、中、低值血清的回收率为100.56%、99.76%、94.1%;与国外试剂盒(ELISA 检测方法)平行检测40 份临床血清,结果显示两者相关系数为0.968 5。结论:初步建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性和线性,临床符合率能满足临床检测技术要求,有望完善后报批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6.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是医学和健康领域开展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概念与目标之一,考虑反应转移现象有助于准确把握生命质量改变、提供更专业的分析与因果释义途径,深化对不同群体生命质量的科学认识。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与反应转移的内涵分析入手,在对其主流研究范式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探讨反应转移现象的存在及其对生命质量评价量表的设计、实施与具体评价的影响,进而从完善生命质量量表设计、优化量表评价过程、拓展量表评价群体、引入国际主流的反应转移检测方法等方面提出我国开展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评价的建议。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老年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视力恢复及自护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7例行超声乳化术的老年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取延续性护理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视力恢复情况、自护能力、遵医行为、生活质量、满意度。结果:护理3个月后,观察组视力≥0.3的比率高于对照组,<0.3的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72,P<0.05);观察组在疾病知识、护理知识、责任感、实际操作方面的自护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59、9.820、6.816、2.869,P<0.05);观察组按时复查、自我检测、遵医用药、避免复发因素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0、14.584、4.225、4.506,P<0.05);观察组在精神健康、社会功能、生理机能、情感职能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59、11.136、18.471、1... 相似文献
88.
目的:寻找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分期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因子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方面为寻找延缓甚至抑制DR的发生或进展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收集2015-03/12在本院眼科及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78例及健康对照组62例的血样标本; 根据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结果糖尿病组患者可分为无视网膜病变组、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 检测血样标本中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指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的相关性。
结果:本研究表明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及对照组 AT-Ⅲ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986,P<0.01); 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对照组PAI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434,P<0.01); 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及对照组t-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56,P>0.0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程度与AT-Ⅲ、PAI的含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程度与抗凝血酶Ⅲ、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的含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与血管内皮功能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89.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或咪达唑仑复合羟考酮用于经支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的镇静镇痛效果,以及对循环和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纵隔淋巴结肿大择期行EBUS-TBNA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18~65岁,BMI 18~24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咪达唑仑组(M组),每组30例。入组患者均接受利多卡因口、鼻、咽部和环甲膜穿刺表面麻醉,D组于10 min内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为0.8μg/kg,继而以0.6μg·kg^-1·h^-1的速率维持泵入;M组以2 mg/min的速度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随后两组均静脉注射羟考酮0.08mg/kg。记录给药前(T0)、手术开始时(T1)、手术开始后5 min(T2)、10 min(T3)、15 min(T4)和术毕(T5)时的HR、SBP、DBP、SpO2,记录T1时Ramsay镇静评分、咳嗽评分,术毕时医师满意度和术后2 h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T1时M组SpO2低于D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时D组SBP明显低于M组(P<0.05)。与M组比较,D组Ramsay镇静评分、咳嗽评分明显降低(P<0.05),患者满意度中术中不适种类个数明显减少(P<0.05),愿意接受复查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羟考酮用于EBUS-TBNA手术,患者咳嗽少,镇静适度,呼吸和循环更稳定,咪达唑仑复合羟考酮术后患者愿意接受复查的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90.
目的观察调神、温经、通督三步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6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针刺、温针灸、腰部斜扳法合用,对照组仅给予针刺法。两组均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治疗两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改良的日本骨科学会(M-JOA)下腰痛评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功能障碍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M-JOA下腰痛评分均明显提高,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M-JOA下腰痛评分高于对照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神、温经、通督三步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有效减轻及消除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腿疼痛,改善功能障碍,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