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3篇
临床医学   82篇
内科学   21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75篇
预防医学   54篇
药学   31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患者发病早期和 1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sVCAM 1)、D 二聚体、血小板第 4因子 (PF4 )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测定 40例AMI、45例UAP患者发病 2 4h和 1周时血清sICAM 1、sVCAM 1、D 二聚体、PF4 并与 3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 AMI和UAP患者于发病 2 4h和 1周时sICAM 1、sVCAM 1、D 二聚体、PF4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AMI组中 ,溶栓再通者与未溶栓者sICAM 1、sVCAM 1、D 二聚体、PF4 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AMI溶栓组中再通后与再通前相比 ,sICAM 1、sVCAM 1、D 二聚体均明显下降 (P <0 0 5 ) ;AMI、UAP组于发病 2 4h及 1周时sICAM 1与sVCAM 1均具有正相关性 (P <0 0 1) ,PF4 与sICAM 1、sVCAM 1、D 二聚体间亦具有正相关性 (P <0 0 1)。结论 AMI、UAP从发病早期至 1周sICAM 1、sVCAM 1持续升高 ,以AMI更为明显 ,表明炎症参与心肌细胞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32.
心脏钙化病变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年龄≤65岁的患者中,心脏钙化病变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86例年龄≤65岁患者(其中158例年龄≤55岁,228例年龄>55岁)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①与无心脏钙化病变患者比较,心脏钙化病变患者年龄明显偏大(P<0.01),二尖瓣环钙化及主动脉瓣钙化患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P<0.05~0.01),主动脉瓣钙化患者中有吸烟史的比例增加(P<0.05),主动脉瓣环钙化患者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增加(P<0.05);②随着心脏钙化程度的增加,患者年龄、高血压及糖尿病的发病率均呈进行性增加(P<0.05~0.001);③有心脏钙化的患者与无心脏钙化患者比较,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且随心脏钙化程度的增加,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的发生率逐渐增加(P<0.001);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心脏多部位钙化是冠心病有价值的预测因子之一(P<0.01),且预测力大于年龄和高脂血症;对于女性患者和年龄≤55岁患者而言,心脏多部位钙化仍然是冠心病有价值的预测因子(P<0.05,P<0.001),而对于男性和年龄>55岁患者而言,则无预测价值(P>0.05).结论心脏钙化病变可作为冠心病的预测因子,心脏钙化部位越多,其预测价值越大.  相似文献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总称。近年来,经病理学、血管造影、血管内窥镜及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证实,ACS发生的重要机制是斑块破裂及随后的血管内血栓形成。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ACS中起重要作用,其中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参与了发病的主要环节,现将ACS与M—CSF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4.
超声对主动脉瓣钙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钙化(AV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明确AVC能否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预测因子。方法:采用高频超声方法对214例AVC患者及182例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无AVC对照者的颈动脉进行了检测。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AVC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P<0.01);②AVC组患者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IMT明显增厚(P<0.05);③AVC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4.39%对18.13%,P=0.000);④AVC组颈动脉狭窄程度≥20%、≥40%、≥60%及双侧颈动脉狭窄程度≥20%、≥40%、≥60%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05);AVC组无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1.50%对42.86%,P=0.000);⑤AVC组患者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Vm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I(P<0.01)和RI(P<0.01)明显高于对照组;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AVC是颈动脉狭窄≥40%惟一有意义的预测因子(P=0.004)。结论:AV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通过对AVC的检测,能够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及其程度,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于有AVC的患者应常规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  相似文献   
35.
自1998年以来,我们将自控硬膜外镇痛方法(PCEA)应用于170例高龄患者髋关节手术后,收到了良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6.
目的 了解二尖瓣环钙化(MA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探讨MAC能否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预测因子。方法 采用高频超声对156例MAC患者(其中55例为重度MAC患者)及118例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无MAC对照者的颈动脉进行了检测。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MAC组及重度MAC组患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P〈0.05);②MAC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狭窄≥20%、≥40%及双侧颈动脉狭窄≥40%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重度MAC组上述指标的改变更为显著(P〈0.01)。此外,重度MAC组颈动脉狭窄≥60%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MAC组及重度MAc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④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均表明:MAC是颈动脉狭窄≥40%最有意义的预测因子(P〈0.01)。结论 MA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通过对MAC的检测,能够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及其程度,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于有二尖瓣环钙化的患者应常规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  相似文献   
37.
2007年10月~2008年9月,我们采用等离子消融技术治疗肥厚性鼻炎35例。现将患者等离子消融术后鼻黏液纤毛传输功能的变化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38.
经食管超声诊断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食管超声诊断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姜霞①付文谨林琪于皆平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又称上腔型或高位缺损,其发病率约占房间隔缺损(ASD)总数的4%[1],由于缺损位于房间隔后上方,并常合并有肺静脉异位引流,可致右心容量负荷过重,但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诊断十...  相似文献   
39.
目的 了解河北省农村人群肠道蠕虫的感染现状,为今后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6个县15个1990年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中签点,按照《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和实施细则》的要求和方法,于2002年进行人体肠道蠕虫感染状况的调查。结果15个调查点粪检7316人,共检出5种肠道蠕虫虫卵,其中蛔虫感染117例,感染率1.60%;鞭虫感染7例,感染率0.10%;钩虫感染4例,感染率0.05%;东方毛圆线虫感染3例,感染率0.04%;粪便检出蛲虫卵4例。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683名12岁以下儿童,检出蛲虫感染134例,感染率19,62%。结论 本次调查结果与第一次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相比,蛔虫感染率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94.97%,鞭虫和钩虫也有较大幅度下降,但12岁以下儿童蛲虫感染率仍为19.62%,仅下降了26.43%,说明目前河北省12岁以下儿童蛲虫感染仍然比较严重,今后应加强儿童的蛲虫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0.
为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对升主动脉扩张疾病的诊断价值,46例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诊断为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进行了TEE的研究。结果表明:(1)TEE能清晰显示的升主动脉长度明显高于TTE(P<0.001);(2)TEE和TTE对升主动脉内径的测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3)TEE对升主动脉扩张疾病的病因诊断率(93.5%)明显高于TTE(73.9%)(P<0.05);(4)TEE能够确定97.8%的患者的升主动脉的病变范围,而TTE仅能确定17.8%的患者的病变范围(P<0.01)。TEE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也明显高于TTE(P<0.01)。因此,我们认为:对于升主动脉扩张,TEE是一种十分安全、有效的诊断技术,应作为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