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汗法为中医治病“八法”之首。《内经》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概括地说,汗法是通过解表发汗的方法,使邪从汗解,而疾病乃愈。祖国医学又认为:发汗以阳气为运行,以阴血为基础。如仲景治无汗表实之伤寒,以麻黄开腠逐邪,亦即宣达阳气之意:用桂枝旺盛血行,亦即鼓动阴血使之发汗之意。《内经》还要言不繁地指出:“阳加于阴谓之汗。”又云:“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譬犹烈日当空,阳亢已极,必得地气上升,油然作云,才能天气下降,沛然作雨,即阴阳和然后雨泽降的意思。中医对汗法的应用颇广,在临床上必须明确邪气之微甚,正气之虚实,始可探本穷源,一汗而解。试观古方中凡属风寒,必用麻桂:而一见烦渴,便兼用石膏:又如见温热则用银翘、桑菊,见湿郁则用羌防 相似文献
12.
13.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两条,历代注家,大都随文解释,未有异议。惟近人时逸人氏所著《时氏内经学》中曾提出“二者对易为宜”之 相似文献
14.
15.
尿瀦留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祖国医学称为“癃閉”。素問“宣明五气論”:“膀胱不利为閉;不約为遗尿。”医宗金鑑:“膀胱热結为癃閉。”其症小便不通,胀滿不舒,甚则片刻难安。根据內经“标本論”:“小大不利,治其标,”必须首先使之小便通利,才可使其他症狀,趋向好轉或全癒,西医用导尿方法,虽能使小便从导尿管而出;但連续导尿,患者很感痛苦,有时亦不能使人滿意。考之古今針灸文献,有很多治疗本病的記載。如“甲乙经”:“胞轉不得溺,关元主之”;“針灸大成”:“小便不通:阴谷,阴陵泉”;針灸集成“内景篇”:“小便癃閉:阴陵泉”;“中国針灸学”:“膀胱压縮肌麻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发汗与利小便,是中医治疗水肿病的重要方法。《金匮·水气病篇》云:“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笔者以为仲景此语,乃是示人以“因势利导”之意,我们不能机械地以腰之上下,作为“发汗”与“利小便”二种治水方法的应用区别点。据笔者实践体会,发汗与利小便二法并施,对急 相似文献
20.
①穴位选擇:主穴:天突、鳩尾、合谷、足三里、太冲。次穴:內关、气海、上院、巨闕。主穴全部使用,次穴酌情增加。②操作方法:取仰臥位。針剌穴位,由上而下,順序进針。刺天突穴时,先垂直刺进一,二分,將針柄豎起,針尖斜向下方,剌入約3—8分;針鳩尾穴,針尖向下成45角度,斜针刺入,約8分—1寸;針合谷,針尖微向上;余穴均直剌。其深、淺度以得气情况,灵活掌握,务使产生痠麻(廣長)重的感覺爲度。手法除天突、鳩尾穴外,一般約用較強刺激,行捻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