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7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44篇
儿科学   91篇
妇产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2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13篇
内科学   8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30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297篇
预防医学   203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238篇
  5篇
中国医学   67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姜红 《中国药事》2005,19(5):268-269
笔者发表在本刊2005年第1期的<药品监督抽验合格率与药品质量>(I)[1],指出了药品质量监督抽验合格率存在不尽清晰、全面、真实的突出问题;发表在同年第2期的<药品质量抽验机制与药品质量>(Ⅱ)[2],分析了现行药品抽验运行机制与抽验原则不相适应的尖锐矛盾.我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外在结果,后者是前者的内在根源.那么,解决现行药品抽验运行机制与抽验原则不相适应矛盾的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32.
新型免疫调节剂—来氟米特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来氟米特是一个新型的免疫调节剂。其作用机制独特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目前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移植排斥反应等。本文对来氟米特的作用机制、药动学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3.
目前的涩味表征主要采用感官评价,具有高度的主观性与模糊性,缺少客观、统一、量化的评价指标,不利于涩味强度的精准表征。为此,该文建立了基于动物偏好指数与电子舌评价体内外关联的中药涩味整体量化表征方法。首先,采用涩味标准物鞣酸进行双瓶喜好实验的方法学优化及验证,确定标准实验动物为140~180 g的雌性大鼠,得到鞣酸浓度-动物偏好指数的函数关系Y=ln(1.682 6-0.441 66X),r=0.997 3。然后,利用优化后的方法对典型涩味中药诃子、矮地茶、青果、儿茶、大腹皮进行评价,计算其2 g·L~(-1)时的涩味强度分别相当于0.56,0.29,0.24,0.34,0.25 g·L~(-1)鞣酸的涩度。最后,采用电子舌进行验证,将其主成分分析(PCA)图中欧氏距离与样品偏好指数及换算的鞣酸浓度分别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上述体内、体外实验结果相互佐证,共同表明由动物偏好指数换算得到的结果客观、真实、可靠。该方法的建立,为中药涩味的精准量化以及掩味效果的客观评价提供了可靠的工具,也为药品、食品领域其他味觉的量化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范例。  相似文献   
34.
中药材半显微性状鉴定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寻找出一种适合基层使用的简单、方便的鉴别药材的方法。方法:通过不同仪器下观察药物的实验,以对药材的分辨率,观察的清晰度为指标,以不同的仪器、底色的不同、光线的强度差别为主要考察因素,探索半显微性状鉴别最佳方法及条件。结果:体视显微镜观察最清楚,扫描仪也能比较清楚地观察,放大镜观察的结果就不太理想,且底色与药材的对比度不同对实验结果也有影响。结论:此种方法简便易行,对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不高,是一种很好的适用于基层的药材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高乳清蛋白婴儿配方奶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及氨基酸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选取60例健康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配方Ⅰ组、配方Ⅱ组(每组各30例),同期母乳喂养新生儿30例为母乳组。配方Ⅰ组出生后予高乳清蛋白婴儿配方奶(蛋白质14 g·L-1、蛋白质/能量比2.0 g/418 kJ、乳清蛋白/酪蛋白=90/10)喂养,配方Ⅱ组为普通婴儿配方奶(蛋白质18 g·L-1、蛋白质/能量比2.6 g/418 kJ、乳清蛋白/酪蛋白=60/40)喂养;母乳组出生后完全母乳喂养。于出生28 d采取各组静脉血测定血清氨基酸、清蛋白、前清蛋白水平,同时测定身高、体质量及头围生长发育指标。结果 1.配方Ⅰ组出生28 d体格发育指标及血清清蛋白、前清蛋白水平与母乳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配方Ⅱ组出生28 d体质量及血清前清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母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2.配方Ⅰ组除血清天冬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明显低于母乳组(P<0.05,0.01),苏氨酸明显高于母乳组(P<0.01)外,其余18种氨基酸水平与母乳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配方Ⅱ组血清天冬氨酸、瓜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均明显低于母乳组(P<0.05,0.01),天冬酰胺、甘氨酸、酪氨酸、苏氨酸均明显高于母乳组(Pa<0.01),其余15种氨基酸水平与母乳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配方Ⅰ组血清丝氨酸、甘氨酸、酪氨酸、脯氨酸及苯丙氨酸水平均显著低于配方Ⅱ组,瓜氨酸高于配方Ⅱ组(P<0.01,0.05)。结论 1.高乳清蛋白婴儿配方奶喂养新生儿体格发育指标可达到母乳喂养儿水平,与普通婴儿配方奶喂养儿比较,新生儿期体质量增长及血清前清蛋白水平更接近母乳喂养儿。2.高乳清蛋白婴儿配方奶喂养与普通婴儿配方奶喂养新生儿比较血清氨基酸水平更接近母乳,但不能完全替代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36.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进展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红  韩迎 《天津药学》2004,16(2):62-64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RAAS)的主要活性介质,在导致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伤中产生重要的病理作用。近20年来,围绕其合成、代谢和生理效应,进行了大量研究。一方面,干预其形成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拮抗其效应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TRA)已经问世,在抑制RAAS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开辟了抗高血压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7.
2007-2010年我院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我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及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07-2010年抗菌药物的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和日均费用(DDC)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我院2008-2010年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和DDDs均呈逐年上升趋势;4年中销售金额和DDDs排序列首位的都是头孢菌素类,罗红霉素胶囊列DDDs首位;注射剂销售金额远高于口服剂型.结论 我院抗菌药物的应用基本合理,但个别品种的使用缺乏合理性,仍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和规范.  相似文献   
38.
为评估低出生体重儿生后早期间断鼻胃管喂养和鼻十二指肠喂养的效果,将40例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 050~1 920g)随机分为间断鼻胃管喂养组和鼻十二指肠喂养组,两组出生体重、性别、胎龄无显著差异(P>0.05).用同一种配方乳喂养,记录入液量、热能、蛋白质摄入量、大便性状及喂养相关并发症,喂养前和喂养后1周用ELISA法测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结果显示,喂养后1周鼻十二指肠喂养组较鼻胃管喂养组奶量、热能、蛋白质摄入量均显著增加(P<0.001);肠道营养热能达100 kcal/(kg·d)的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前者较后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明显增加(P<0.05).两组均无腹泻、十二指肠穿孔、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鼻十二指肠喂养组较鼻胃管喂养组吸入性肺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显著减少(P<0.01).提示低出生体重儿生后早期鼻十二指肠喂养优于鼻胃管喂养.  相似文献   
39.
患儿男,13岁7个月。2010-11-04以发热伴面色苍白1周为主诉入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病房。患儿1周前开始无诱因发热伴颈部包块,无触痛,咳嗽无痰,体温最高达39℃,同时伴有面色苍白、乏力,无皮肤黄染,尿色略黄。曾于当地医院就诊,静滴抗炎类药物3d(具体药物不详),病情无好转,化验发现贫血严重。患儿病来时有烦躁,无水肿,睡眠可,精神差,进食差,鼻衄2次,黑便1次,无明显腹痛及尿量减少。  相似文献   
40.
目的:为了减轻患者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术后的疼痛,提高角膜上皮的愈合速度,现将激光切削与酒精剥除角膜上皮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检测经角膜上皮的准分子激光角膜表层切削术(Trans-PRK)与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PRK)相比的可预测性、安全性、有效性。方法60例需行PRK手术的患者全部纳入临床观察研究,所有患者均为右眼行酒精去上皮的PRK手术,左眼行激光去上皮的Trans-PRK手术,术前未与患者特别说明两种方式的区别,术后第1、3、7天通过询问患者双眼疼痛感、异物感、畏光流泪等不适感觉,对患者双眼自我感觉进行对比分析,然后术后1、3 d行裂隙灯下观察,术后7 d、1、3、6个月行裂隙灯下观察、角膜染色等方式检查术眼角膜上皮修复情况,然后分析两种手术方式在屈光矫正的可预测性、安全性、有效性。结果 Trans-PRK和PRK两种手术方式,患者在术后1 d双眼不适的自我感觉方面无明显差异,3 d时行PRK的术眼较行Trans-PRK的术眼不适感明显(60例,38例主诉右眼较左眼不适感明显),术后3 d观察行Trans-PRK术眼的角膜上皮修复较行PRK术眼恢复快(60例左眼角膜上皮3 d均恢复,可以取下角膜接触镜,46例右眼角膜上皮3 d恢复,余下14例更换角膜接触镜后,延迟1 d,于术后第4天取下角膜接触镜)。患者术后3 d的裸眼视力,左眼视力明显高于右眼视力。结论 Trans-PRK手术方式较传统20%酒精去上皮的PRK手术更加简便易行,不但利于临床医生掌握操作,也能加速术后角膜创面的恢复,减轻患者术后的痛苦,加快患者术后视力的恢复,虽然观察数量为60例,为期6个月,但仍能证实较传统PRK手术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