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3篇 |
免费 | 19篇 |
国内免费 | 2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2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4篇 |
口腔科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64篇 |
内科学 | 16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10篇 |
外科学 | 225篇 |
综合类 | 182篇 |
预防医学 | 43篇 |
药学 | 36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34篇 |
肿瘤学 | 1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44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47篇 |
2008年 | 58篇 |
2007年 | 71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52篇 |
2004年 | 45篇 |
2003年 | 51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目的评价乳腺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 方法本回顾性调查纳入了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2016级至2020级共55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采用改良的中文版《自我导向学习等级评定量表》(SRSSDL)评估其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将所有乳腺外科规范化培训学员按性别、人员类别、是否在职及出科成绩进行分组,比较其各维度评分及总分之间的差异。量表评分均为偏态分布数据,采用M (P25,P75)进行描述,2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Dunn Bonferroni校正法检验。 结果参与调查的学员中,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测评最低得分174分,最高得分290分,中位得分234分。男学员的SRSSDL总分高于女学员[248.00(222.50, 284.00)分比221.00(186.75,254.50)分,Z=-2.109,P=0.035),并且男学员在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维度评分高于女学员[57.00(50.50,85.00)分比48.00(45.00,59.50)分,Z=-2.268,P=0.023;48.50(40.00, 63.25)分比43.50(36.00, 49.25)分,Z=-2.622,P=0.009]。在职学员在学习意识、学习行为维度得分高于非在职学员[53.00(48.00,60.00)分比47.50(43.25, 55.75)分,Z=-2.152, P=0.031; 43.00(37.00, 50.00)分比38.00(31.75,45.75)分,Z=-1.975,P=0.048]。专业型硕士与普通学员的学习意识、学习策略、学习行为、学习评级、人际关系能力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000、-0.697、-0.230、-0.137、-0.009、-0.246,P=1.000、0.486、0.818、0.891、0.993、0.806)。不同出科成绩组的学员间在学习意识、学习策略、学习行为、学习评级、人际关系能力及测评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881、9.688、9.645、6.597、7.423、10.541,P=0.001、0.008、0.008、0.037、0.024、0.005)。 结论乳腺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具备一定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但不同性别、在职与否及人员类别间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培训过程中,需要带教医师根据学员的特征更具针对性地培养学员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临床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02.
孔腺囊性增生病癌变过程中部分因素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测乳腺囊性增生病(FCD)经不典型增生到癌变部分因素的变化。结果提示:从因明显FCD症状活检至癌变为2 ̄10年;从Ⅱ级以上不典型增生到临床癌变需2 ̄7年;癌变率为3.1%。FCD患者存在性激素分泌调控失常,血浆雌激素和催乳素含量增加,导致上皮细胞增生。乳腺一般性增生细胞的DNA含量和超微结构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相似;无肿瘤相关抗原及异常基因产物表达。而发生在一般性增生基础上的不典型增生则呈现细胞基 相似文献
103.
国产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29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腹主-髂-股动脉闭塞介入加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取9例腹主动脉、髂动脉或股动脉急性闭塞的住院患者。经股动脉或肱动脉开始,入导丝开通,导管造影经溶栓、碎栓、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结果8例溶栓、碎栓后血管再通,其中1例伴有动脉残余狭窄置人支架一枚;另1例溶栓、碎栓后放弃手术。结论动脉介入加药物治疗是对急性腹主-髂-股动脉闭塞有效、微创、安全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4.
105.
目的 分析新病理分级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直肠NEN的术前诊断率.方法 收集2010-03-01-2014-03-31经手术病理确诊、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直肠NEN患者37例,分析直肠NEN的影像学表现及不同级别间影像学表现差异.结果 37例直肠NEN均为无功能性.参照WHO 2010年消化系统肿瘤分类和2010年中国病理学诊断共识,G1级32例,G2级1例,G3级4例,单发多见(33/37).G1~G2级33例,长径均<2.0 cm(平均1.0 cm,G2级1例长径为5 cm),边界清楚,增强均为明显强化;其中30例为黏膜面息肉样或结节隆起型病变,31例黏膜表面光滑,1例出现淋巴结转移,均未见肝转移.G3级4例,病变长径均>2.0 cm(平均6.4cm),均侵犯肠管1/2周以上或呈环周性生长,侵犯浆膜外或纤维膜外,边界不清楚,黏膜表面不规则,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其中3例出现淋巴结转移,1例出现肝转移.结论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是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特征,低级别(G1、G2级)病灶长径小,形态规则,远处转移少见,而高级别(G3级)病变长径大,侵袭性生长特点明显. 相似文献
106.
目的通过克隆柱法提取MCF-7乳腺癌细胞中的乳腺癌干细胞,并进行鉴定。方法采用单细胞克隆加低密度干细胞培养基筛选获得呈“球样”生长的乳腺癌干细胞,行CD44、CD24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及诱导分化实验。结果CD44+CD24^-/Low细胞的比例为12.1%,且在全克隆中富含CD44+CD24^-/Low细胞。在形成的细胞球中富含CD44+CD24^-/Low细胞,并且在诱导分化时可见明显类管腔样结构形成,并表达CK18及CK14。结论克隆柱法是提取细胞系中癌干细胞的简单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7.
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约为6%~14%。由于其病程中存在自行加重的恶性循环,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按摩、加压、微波等保守疗法,对轻症患者有一定疗效,但对于中、重症患者治疗效果仍然很不理想,经过长期反复治疗后,淋巴水肿继续加重,导致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蜂窝织炎、肢体肿胀变形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尚未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腔镜技术在注射式隆乳术后隆乳剂取出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5例行注射式隆乳术2~10年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行腔镜下隆乳剂取出术。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麻,在乳房外上边缘腋横纹处、腋后线乳头水平、乳房外下边缘腋前线处各取一小切口,经溶脂、吸脂并吸出大部分的隆乳剂后采用充气法建立操作空间,在腔镜下操作以清除残留的隆乳剂。对取出隆乳剂后导致乳房明显缩小者,则在胸大肌后间隙植入假体行乳房重建。结果45例患者(共87侧乳房)均顺利完成腔镜隆乳剂取出术,其中仅行腔镜隆乳剂取出者25例,行腔镜隆乳剂取出加假体植入20例,其中1例同时行腔镜乳房皮下腺体切除术。87侧腔镜隆乳剂取出术的手术时间为45~180min,平均102min术中出血量20~90ml,平均43ml。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后出血、继发感染及皮下积液等并发症。术后1~3个月内行超声复查显示,41例(91.1%)未发现明显的隆乳剂残留。在20例腔镜隆乳剂取出加假体植入患者中,对美容效果非常满意者17例,基本满意者3例。结论溶脂抽吸结合腔镜技术在隆乳剂取出术中效果良好,为解决注射式隆乳术后并发症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9.
乳腺囊性增生病DNA含量和肿瘤相关抗原的表达姜军,陈意生,詹新恩,柳凤轩,马宏敏一、材料与方法1976~1991年手术切除的女性乳腺标本共l10例。其中乳腺囊性增生病(CHB)46例,不典型增生(AH)I、II、III级分别为12、18和16例;AH... 相似文献
110.
小肠型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肠型肠套叠临床上较少见,其病因和临床表现与婴幼儿回结型肠套叠有很大差别,在外科急腹症中诊断常较困难。我院自1959年1月到1989年1月30年间共收治14例,报告如下,着重对其病因和诊断等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