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6篇
神经病学   12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9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01.
卒中治疗的抗氧化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众所周知,自由基生成过多会在许多种疾病如脑缺血中导致细胞损伤。大量研究对局灶性脑缺血中这种氧化应激和抗氧化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本文对其中的一部分进行阐述。除应用转基因小鼠外,这些抗氧化策略可分为3类:(1)抑制自由基产生;(2)清除自由基;(3)应用模拟内源性抗氧化物酶活性的药物增加自由基降解。最后,对已经结束或正在进行的评价卒中患者抗氧化剂疗效的临床试验进行回顾。结果显示抗氧化剂是非常有前景的治疗缺血性卒中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1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及4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PLT、MPV及PAGm,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MPV及PAGm显著高于其恢复期(P<0.01)及对照组(P<0.01),恢复期MPV及PAGm仍高于对照组(P<0.01)。缺血性脑卒中组急性期患者按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分为4个亚型,MPV及PAGm在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组明显高于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P<0.01)、后循环梗死(POCI)组(P<0.01)及腔隙性梗死(LACI)组(P<0.01),PACI组及POCI组明显高于LACI组(P<0.01),而PACI组与POCI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MPV及PAGm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0.684、0.698,均P<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LT在急性期、恢复期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TACI组、PACI组、POCI组及LACI组之间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PLT不存在相关性(r=0.32,P>0.05)。结论 与PLT相比,MPV及PAGm更能反映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可以判断预后,是外周血中较好的血小板参数指标。  相似文献   
103.
刺络放血疗法对脑梗塞恢复期患者凝血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针刺与刺络放血治疗脑梗塞恢复期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分为刺络放血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分别在治疗第30天、第60天进行临床病类积分和有关的凝血指标作阶段性评价。结果:刺络放血不仅能够显著改善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症状(P<0.01),还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凝血功能(P<0.01)。与对照组相比,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结论:刺络放血和针刺对凝血和抗凝血系统的影响存在着不同的机制,刺络放血能够更加迅速、明显地改善凝血和抗凝血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运用心率变异(HRV)频谱分析法研究正常人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脏植物神经功能变化。方法:114例正常人和27例AMI患者先记录24h动态心电图,将全部窦性心率经计算机HRV软件处理后使心电信号转换为心率功率频谱(HRPS)。结果:正常人HRPS的低频段功率密度(PSD)、高频段功率密度在白天和夜间有明显的差异性(P<0.01),白天低频段PSD明显增加,夜间高频段PSD明显增加;随着年龄的增加,低频段PSD和高频段PSD逐渐下降。AMI患者低频段PSD和高频段PSD与正常人比较明显降低(P<0.01),且无白昼生理波动,这说明AMI患者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均受损。结论:HRV频谱分析对评价心脏植物神经功能是一种敏感而无创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5.
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偏瘫康复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它除了导致患者肢体功能残疾外 ,部分还具有一定的精神症状 ,其中抑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情感障碍[1] ,据有关报道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 4 5 %左右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但临床医师对此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 ,本研究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选择我院 1999~ 2 0 0 1年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 ,共 70例。按住院号规定奇数到研究组 (心理干预组 ) ,偶数到对照组 ,研究组 35例 ,男 18例 ,女17例 ,平均 (5 8.5±…  相似文献   
106.
项郑  冯飞  王珏  姜亚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1):993-994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在偏头痛发作期的检测意义。方法对230例偏头痛患者发作期经TCD观测颅内主要动脉的血流速度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部分偏头痛患者发作期的脑血管血流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结论偏头痛的发生机制是由于脑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所致;TCD为偏头痛敏感检查方法,可以指导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后神经机能失联络现象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99mTc-ECD-SPECT技术,动态观测36例急性单侧基底节梗塞患者脑血流的变化,同时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体征及脑梗塞的体积。结果:在发病3.4d内,11例(约31%)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神经机能失联络,表现为梗塞灶对侧小脑(8例)、同侧顶区(2例)和同侧枕区(1例)的血流量减少。此11例患者脑梗塞体积明显大于25例无神经机能失联络现象者(P<0.05)。两组病人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相近,但前者3周后的积分明显大于后者。结论:急性脑梗塞后神经机能失联络的出现可能是神经系统功能预后不良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08.
白细胞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实验研究证明,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cerebralvasculardisease.ICVD)病人体内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PMN)的变化不仅仅是机体一种应激反应,或只是机体修复病变胞组织的一个表现,而且更重要的是在ICVD发生发展中,它们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2]。研究发现,脑缺血(特别是缺血再灌流)期间,大量活化PMN粘附于缺血区微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cell,EC),可机械性阻断微循环,从而加重组织缺血(特别是缺血半影区),或导致缺血组织再灌流时的低起流(hypoperfusion)或不再流(no-re)ow);同时,PMN还能释…  相似文献   
109.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亚军  周君富 《医学综述》1996,2(10):515-517
<正>糖尿病血管病变是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与寿命的主要因素.据报道,糖尿病患者肾血管病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者高17倍,而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病的危险性至少是后者的2倍.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容易出现视网膜病、视乳头水肿及玻璃体  相似文献   
110.
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过程中,白细胞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白细胞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是其病理效应的前提条件。对脑缺血再灌注期间,白细胞与脑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的基础研究现状作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