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BMP-2和FGF-2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骨形成蛋白(BMP-2)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取3~18月雄性C57BL/6J小鼠(共50只)的骨髓细胞, 分离贴壁培养后, 用免疫磁珠法纯化, 并鉴定为MSCs后, 再进行贴壁培养24 h后, 分别在成骨细胞诱导培养液中加入100 μg/L BMP-2和0.5 nmol/L FGF-2持续诱导7、 14、 21 d后, 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 Vonkossa染色以及茜素红染色, 并用递转录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标志性基因(Runx2/cbfa1、 Alp、 collagen-1、 osteocalcin)的表达情况.结果:BMP-2刺激组的ALP活性以及钙化结节明显高于对照组, Runx2/cbfa1, ALP, collage-1, osteocalcin的mRNA呈高表达; FGF-2刺激组的ALP活性以及钙化结节也高于对照组, Runx2/cbfa1、 Alp、 collagen-1、 osteocalcin的mRNA表达量也高于对照组, 但不如BMP-2明显. 结论:BMP-2和 FGF-2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体外培养的小鼠MSCs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的作用及其对诱导后的神经元样细胞保护作用,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更优良的细胞。方法 体外培养MSCs至第5代后,分别用BDNF、β-巯基乙醇(β-ME)诱导MSCs,诱导后的第1、3和6小时计算两组神经元样细胞数,对各时间点两组神经元样细胞阳性率进行了比较;诱导后行神经细胞标记抗体的免疫细胞化学、RT-PCR及蛋白质印迹鉴定。结果 两组诱导剂诱导后的细胞均呈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态;BDNF组诱导分化后细胞的存活时间远较β-ME组长;BDNF组在诱导后6h近于诱导高峰,而β-ME在诱导2h即达高峰,但随后神经元样细胞渐死亡。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在两组诱导后细胞的巢蛋白(Nestin)、神经细胞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微管相关蛋白-2(MAP-2)、神经丝蛋白(NF)表达均呈阳性,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呈阴性;RT-PCR显示NSE、NFL,MAP-2的mRNA表达阳性,GFAP有较弱的表达;蛋白质印迹可见两组诱导剂诱导的细胞均表达神经元的特异性标记抗体NSE。结论 BDNF能单独诱导MSCs分化形成神经元样细胞,而且分化后细胞的存活时间长,有望用于治疗脑缺血、神经变性等疾病。 相似文献
93.
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hMSC)体外增殖和不同诱导剂对hMSC定向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作用。方法 体外分离hMSC,培养扩增。分别用参芪液、β-巯基乙醇(β-ME)和复合成分诱导剂体外定向诱导hMSC分化为神经元。于诱导后1,3和5h分别应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神经元样细胞和进行免疫组化鉴定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并进行神经元样细胞定量分析。结果 加入3种诱导剂后,可使hMSC特异性的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组化显示诱导出的神经元样细胞NSE,NF阳性,GFAP阴性。神经分化的定量分析显示诱导后1,3和5h,参芪液诱导NSE,NFH阳性细胞分别为50.3%,63.5%,79.6%和46.5%,58.9%,77.5%。经β-ME诱导NSE,NFH阳性细胞分别为44.6%,60.9%,77.2%和43.7%,56.1%,75.6%。经复合成分诱导NSE,NFH阳性细胞分别为50.5%,62.3%,80.5%和45.1%,59.1%,78.8%。结论 hMSC可在体外扩增、传代,并能被不同诱导剂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94.
目的研究海南黎族缺血性脑卒中(IS)血管紧张素-1转换酶(ACE-1)基因多态性,旨在探讨其与IS发病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87例海南黎族IS组及83例对照组的ACE-1基因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并计算其优势等位基因频率。结果IS患者ACE-1基因DD、ID、II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9%、57·5%、35·6%,D等位基因频率为35·6%,I等位基因频率为64·4%;对照组的DD、ID、II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8%、49·4%、45·8%,D等位基因频率为29·5%,I等位基因频率为70·5%;经卡方检验,两组的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未发现ACE-1基因与海南黎族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相关,提示ACE-1基因可能并非海南黎族人群中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发病基因。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海南黎族缺血性脑卒中(IS)的关系。方法运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检测87例海南黎族IS组及83例对照组的MTHFR基因多态性。结果IS患者的MTHFR基因TT、CT、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0%、64.4%、27.6%,T等位基因频率为40.2%,C等位基因频率59.8%;对照组的TT、CT、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6%、39.8%、56.6%,T等位基因频率为23.5%,C等位基因频率76.5%,两组的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MTHFR基因多态性与海南黎族IS有一定关系,MTHFR基因可能是IS的易感基因,对人群进行大规模筛选,早期对TT和CT基因型的人群进行维生素干预,对预防IS的发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6.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血浆和脑脊液谷氨酸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了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血浆、脑脊液谷氨酸浓度的改变,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测定ALS患者和对照组的血浆及脑脊液谷氨酸含量,比较两者的不同,并对不同病情ALS患者的谷氨酸浓度进行比较。结果 ALS患者血浆、脑脊液谷氨酸的浓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不同病情患者间的谷氨酸浓度也有区别,谷氨酸水平升高程度与病情轻重相关。结论 ALS患者血浆和脑脊液的谷氨酸水平较正常高,脑脊液谷氨酸浓度比血浆浓度敏感,临床病情越重,谷氨酸浓度越高。 相似文献
97.
骨髓干细胞移植对dystrophin/utrophin基因双敲除鼠骨骼肌微观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骨髓干细胞移植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鼠(dko鼠)的骨骼肌微观结构的影响.[方法]获取4~5周龄C57BL/6鼠骨髓干细胞,体外培养3 d,以1.2×107个细胞/只静脉移植到7 Gy γ射线预处理的6只dko鼠(7~8周龄).8周后,检测移植鼠肌肉组织dystrophin蛋白表达、显微以及超微结构改变,并比较两组生存期.[结果]6只dko鼠骨髓干细胞移植8周后,约有7%骨骼肌肌纤维表达了dystrophin蛋白,骨骼肌组织的显微及超微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治疗组生存期有明显延长.[结论]静脉移植同种、同系鼠骨髓干细胞的dko鼠,8周之后,部分骨骼肌细胞有缺失蛋白的表达、其微观病理变化有了一定改善,生存期得到延长;提示干细胞移植治疗DMD有效.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和酗酒与缺血性脑卒中(IS)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筛查了454例IS患者(病例组)和334例非IS患者(对照组)的ACE基因的多态分布,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因型、酗酒情况与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酗酒群体的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的频率显著性升高(P〈0.05),患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8.130和2.488;而携带有Ⅱ基因型的酗酒群体患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度则为0.389。相反。非酗酒IS患者的ACE基因的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10)。结论携带有D等位基因的酗酒群体容易患缺血性脑卒中,但携带有I等位基因的酗酒群体不容易患缺血性脑卒中。ACE基因与酗酒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过程中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9.
患者女,13岁.因进行性四肢无力、肌萎缩11年于2003年入院。患者出生时正常,2岁始学走路,以脚尖行走,并逐渐出现双足内翻,3岁时在当地医院行左足肌腱松解术后未能再行走。4岁渐出现双手无力.手指不能伸直,并向近端发展,直至出现双手曲屈畸形,肌电图示神经原性损害。患者自发病来无肌跳,无肢体疼痛麻木,无视物重影、头痛头晕等症状。患者足月顺产,父母均健康,非近亲结婚,有一弟.正常,家族中否认有类似患者。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体外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分化中神经元特异性蛋白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方法: 分别用BDNF和β-巯基乙醇(β-ME)诱导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在诱导1 h、6 h、12 h及24 h后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蛋白(nestin、NSE、MAP-2及GFAP)的表达,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时点的细胞生长周期及细胞凋亡。 结果: 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β-ME和BDNF诱导的细胞均能表达神经元特异性蛋白:nestin和NSE,不表达MAP-2;神经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GFAP也有较弱表达。β-ME组诱导12 h后nestin的表达转为阴性,NSE表达也减弱,而BDNF组直至24 h nestin和NSE表达才渐转阴性;BDNF诱导的细胞S期百分率均较同时点的β-ME组高,β-ME在诱导后12 h出现了凋亡峰,BDNF诱导组在观察的时点内均未出现凋亡峰。 结论: β-ME诱导细胞的神经元特异性蛋白表达的减少与细胞凋亡在时间上一致,说明分化后细胞死亡的原因可能与凋亡有关;而BDNF诱导细胞的蛋白表达减少与细胞凋亡无关,提示BDNF诱导分化后的细胞死亡可能还与其它因素有关或者BDNF可能有抗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