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0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4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5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11.
CD8mAb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诱导的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雄斌  朱毅  殷凯生  姚堃  周锋 《医学争鸣》2006,27(12):1086-1089
目的:观察CD8mAb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诱导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 方法:Balb/c小鼠50只,随机分成5组(n=10):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卵白蛋白(OVA)组;OVA/RSV模型组;CD8mAb治疗组;IgG2αmAb治疗对照组. 应用OVA腹腔注射致敏、OVA气道雾化结合RSV滴鼻激发复制小鼠哮喘模型,观察实验动物气道炎症和气道反应性变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作细胞分类计数,测定BALF上清中白细胞介素(IL)-4, IL-5, 干扰素(IFN)-γ含量并采用三色光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气管旁淋巴结(PBLN)中CD4 , CD8 T细胞及细胞内细胞因子IFN-γ, IL-4, IL-5表达. 结果:与模型组相比,CD8mAb可明显减轻小鼠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 CD8mAb治疗后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及上清中细胞因子IFN-γ, IL-4, IL-5含量明显减少(P均<0.01),CD8 (IFN-γ , IL-4 , IL-5 )T细胞百分比及Tc2/Tc1比值明显下降(P均<0.01). PBLN中CD8 (IFN-γ , IL-4 , IL-5 )T细胞百分比与BALF中IFN-γ, IL-4, IL-5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分别rs=0.765, P<0.01; rs=0.825, P<0.01; rs=0.893, P<0.01). 结论:CD8mAb对RSV诱导的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其部分机制可能与致敏条件下病毒感染引起CD8 T细胞功能发生转化,即由产生IFN-γ为特征的细胞毒CD8 T细胞转化为产生IL-4, IL-5为特征的非细胞毒CD8 T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12.
SARS病毒M蛋白编码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克隆SARS冠状病毒膜蛋白M胞外区编码序列,并将其置于大肠杆菌作融合表达。方法:从GenBank获得SARS病毒BJ01株膜蛋白M编码基因序列,人工合成其氨基端129-base-pair(bp)双向单链DNA序列,在5’和3’端分别引入BamHⅠ、Ⅰ酶切位点,退火后形成双链DNA,常规法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中,构建含M蛋白编码基因的重组原核表达质粒。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核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后转化大肠杆菌(E.co如)BL21感受态细胞,以异丙基硫代一B—D一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结果:核酸序列测定与分析的结果表明,克隆的129bp基因序列与基因数据库中所登记的BJ01毒株序列呈现100%同源性。IPTG诱导后的菌体,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显示有一个大小为30.1ku的融合表达蛋白产生。结论:M蛋白氨基端胞外区129bp编码基因在E.coli中获得正确表达。  相似文献   
13.
14.
背景:MyoD基因是肌肉转录因子家族成员之一,转染MyoD基因可以启动肌分化过程,使非肌细胞转变为肌细胞。MyoD基因仅在骨骼肌表达,基于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有相同的收缩装置,可以设想将外源MyoD基因诱导坏死心肌局部的成纤维细胞向具收缩功能的骨骼肌细胞转化,可能会成为临床治疗心衰的又一种方法。目的:构建和鉴定MyoD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为研究MyoD对心肌损伤的修复作用提供试验基础。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材料:实验于2004-09/2005-09在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室完成。以MyoD基因和非复制型腺病毒表达载体为研究对象。方法:从pEMSV—MyoD质粒上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扩增出MyoD cDNA片段,再通过聚合酶链反应使MyoD基因加上CACC序列接头,经过定向拓扑克隆使目的基因连接到转移载体上,再通过LR酶促反应,将目的基因转移到腺病毒表达载体DNA上,获得MyoD基因重组的腺病毒DNA,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HEK293A细胞,包装扩增出MyoD基因重组的腺病毒。主要观察指标:聚合酶链反应鉴定和DNA测序来证实MyoD cDNA片段大小和序列的正确性,并测定病毒滴度。结果:经聚合酶链反应鉴定和DNA测序证实MyoD基因重组腺病毒含大小正确的目的片段,其DNA序列正确。病毒滴度为1.3&;#215;10^11pfu/mL。结论:成功构建了MyoD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RTI)中病毒感染状况,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5月~2010年4月期间340例确诊为ARTI住院患儿的深部鼻咽分泌物(NPS)临床标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常见的7种呼吸道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IFV)?副流感病毒(PIV)?人类偏肺病毒(HMPV)?腺病毒(ADV)?鼻病毒(HRV)和肠道病毒(EV)?统计分析各种病毒所致ARTI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特征?结果:340例标本中共检出212例阳性,阳性率为62.35%?其中RSV感染为132例,阳性率为62.3%;IFV感染为45例?阳性率为21.3%;PIV感染为13例,阳性率为6.1%; HMPV感染为13例,阳性率为6.1%;ADV感染为4 例,阳性率为1.9%; HRV感染为2例,阳性率为0.9%; EV感染为7例,阳性率为3.3%?结论:本地区诊断为ARTI住院儿童中病毒感染率为62.35%,其中以RSV为主?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喘憋性肺炎的流行病学调查杜亚平,陈沛文,吴小玲,姚堃,季晓辉,赵有红,陈慎宝1992年1~3月间,靖江市部分乡镇发生了流行性喘憋性肺炎(简称流喘肺炎)流行,现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流行发生期间对乡防保人员紧急培训,拟订统...  相似文献   
17.
IL-10是近年来发现的细胞素,是由单核巨噬细胞、T,B等多种细胞产生和具有多向性生物活性的强的免疫抑制因子,改变机体的免疫应答和MHCⅡ类抗原的表达,并介导THl和TH2两类T细胞之间的相互调节。IL-10抑制TH1介导的DTH反应,对临床的器官移植、杭炎症、抗寄生虫病和某些传染病的治疗将有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EBV潜伏膜蛋白2A(EBV-LMP2A)重组腺病毒转染树突状细胞(DC)激发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分析CTL的特性。方法:用AdS-LaMP2A重组腺病毒转染EBV健康携带者及鼻咽癌患者的DC,与自体来源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混合培养,激发LMP2A特异性CIL。用LDH释放法检测CIL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培养细胞群体中CD3^ 、CD4^ 、CD8^ 、CD56^ 细胞的组成;生物活性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含量;RT-PCR分析CTL的FasL mRNA表达。结果:EBV健康携带者及鼻咽癌患者的PBMC,经AdS-LMP2A转染的自体DC两次刺激后,都能诱导出显著的EBV-LMP2A特异的CIL。EBV健康携带者CTL的杀伤活性,随DC刺激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强,诱导的CTL细胞群体以CD^4 和CD8^ 细胞组成为主,且CD4^ 细胞比例高于CD8^ 细胞,另含少量CD56^ 细胞;在不同时段所诱导的CTL上清中,均含一定量的IFN-γ并随刺激次数和诱导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RT-PCR研究表明,所诱导的CTL有FasL mRNA的表达。结论:以腺病毒载体介导EBV-LMP2A基因转染的成熟DC,在体外能激发较强的LMP2A特异的功能性CTL,可用于EBV相关NPC的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9.
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与口腔鳞癌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人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与口腔鳞癌的关系。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及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口腔鳞癌和对照组患者血清中抗HHV-6 IgG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HV-6 DNA序列;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口腔鳞癌组织标本中HHV-6抗原。结果16例口腔鳞癌患者和16例其他口腔疾病患者血清中抗HHV-6 IgG的阳性数分别为16例和12例,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1:118和1:64,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上述两组患者HHV-6 DNA的检出数分别为10例和2例(P<0.05)。其中12例口腔鳞癌组织标本经免疫组化染色检测,9例(9/12)HHV-6抗原阳性,而8例对应癌旁组织中,阳性者仅有2例(2/8),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HHV-6可能是口腔鳞癌发生的诱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血单核细胞和U937细胞产生IFN-α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人体单核-巨噬细胞(Mo-Mφ)系在体外诱生IFN-α较为困难,本文试图找到适合的培养条件,使Mo-M(?)系能在体外诱生IFN-α.结果显示:经M-CSF长期预处理和IFN-γ的短期预处理或单用IFN-γ短期预处理后,NDV刺激均能使人外周血Mo-M(?)产生较高水平的IFN-α;U937细胞只能产生低水平的IFN-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