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23篇 |
免费 | 53篇 |
国内免费 | 59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篇 |
妇产科学 | 4篇 |
基础医学 | 80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259篇 |
内科学 | 74篇 |
皮肤病学 | 7篇 |
神经病学 | 46篇 |
特种医学 | 54篇 |
外科学 | 94篇 |
综合类 | 345篇 |
预防医学 | 101篇 |
药学 | 122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314篇 |
肿瘤学 | 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29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47篇 |
2013年 | 55篇 |
2012年 | 49篇 |
2011年 | 73篇 |
2010年 | 86篇 |
2009年 | 87篇 |
2008年 | 82篇 |
2007年 | 58篇 |
2006年 | 85篇 |
2005年 | 65篇 |
2004年 | 63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49篇 |
2001年 | 56篇 |
2000年 | 66篇 |
1999年 | 62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49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5篇 |
1965年 | 6篇 |
1963年 | 2篇 |
1962年 | 2篇 |
1960年 | 3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的科学的辨证分型。方法:建立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的现代模型与标准,遵循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DME),采用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调研。结果:风瘀证占1.23%,火热证占1.67%,痰湿证占42.43%,气虚证占18.04%,阴虚证占15.48%,痰火证占7.57%,气虚痰湿证占4.90%,阴虚火热证占1.34%,阴虚痰湿证占5.01%,阴虚痰火证占0.78%,气阴两虚证占0.67%,气虚痰火证占0.22%,气虚火热证占0,22%,气阴两虚痰湿证占0.33%,气阴两虚痰火证占0.11%。进一步采用聚类、对应分析和证实性因子分析,将急性脑梗死归为1个基本“证”、4个“型”,即在风瘀证的基础上分为火热、痰湿、阴虚、气虚4个型,其临床分布规律为风瘀证可单独出现,也可与其他型合并存在,而其他证型中的任一型总包含着风瘀证的内容,型与型之间有时可相互兼夹出现。结论:以上结果构成了脑梗死中医证型的现代模型,为辨证标准的建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2.
鼻内镜下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的护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的护理对策在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我科收治的44例鼻中隔偏曲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术后随访患者0.5~5年,所有患者鼻中隔偏曲得到矫正,鼻腔引流通畅,通气良好,未发生鼻粱塌陷、鼻中隔穿孔、鼻腔粘连等并发症。结论:正确的护理对策在鼻内镜下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患者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3.
74.
医院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医院多药耐药菌(MDRO)的分布情况,为临床治疗和合理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使用VITEK-AMS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对分离到多药耐药菌的分布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2527株,多药耐药菌617株,占24.4%;617株多药耐药菌中革兰阳性球菌占20.1%,革兰阴性杆菌占79.9%;前3位是鲍氏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主要分布在ICU、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分别为30.6%、11.7%和10.5%;年龄最大90岁,最小33 d,>60岁占56.1%;引起医院感染的部位主要是呼吸道和泌尿道。结论临床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对老年及危重患者多药耐药菌的监测与控制,特别要关注泛耐药的产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75.
活血化瘀中药具有通行血脉、消散瘀滞的功效。目前关于活血化瘀中药的研究众多,作用机制研究一直是抗血小板中药研究的弱势环节,研究多侧重于药效方面,缺乏随机对照实验、体内外实验等深入研究,至今尚未有一味中药或其有效成分抗血小板作用机制如西药一样明确。为明确活血化瘀中药抗血小板的作用途径与靶点,查阅和整理近年来国内文献资料,对活血化瘀中药抗血小板作用机制的研究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活血化瘀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促进中药的开发与利用。活血化瘀中药可以通过血小板膜糖蛋白途径、致聚剂诱导途径、钙离子途径、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代谢途径、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 AMP)代谢途径、血小板释放途径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相似文献
76.
7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镜术后联合药物复方莪术散与达菲林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收集112例行腹腔镜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复方莪术散组59例,达菲林组53例,复方莪术散组术后7天开始服药,采用复方莪术散(药物组成:莪术20 g,黄芪20 g,延胡索20 g,三棱20 g,淫羊藿20g),每天2次,早晚冲服,连服3个月,经期不停药。达菲林组术后7天开始,采用皮下注射达菲林,每次3.75 mg,每隔28天1次,连用3个疗程。两组患者均于用药期间每月定期复查及停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术后妊娠情况、药物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血清雌二醇(E2)的对比。结果:用药后复方莪术散组的总体妊娠率高于达菲林组(P<0.05),而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达菲林组(P<0.05);两组的症状好转率、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复方莪术散组用药前后体内E2水平变化不明显,而达菲林组用药后比用药前体内E2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术后联合中药复方莪术散治疗的不良反应比较少,又可显著提高妊娠率,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8.
视黄醇体池反应评价维生素A营养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用视黄醇(维生素A)体地反应(RBPR)评价机体维生素A营养状况的可能性。共做了二个实验。实验1用110~170g重的大鼠90只,分成8组,分别给于不同水平的维生素A饲养,然后测定RBPR%和肝脏中维生素A的含量。结果表明用RBPR%能比较好地反映肝脏中维生素A的含量。实验2取体重180~320g的大鼠33只,用RBPR%计算肝脏中维生素A的含量,同时与实测的肝脏中维生素A含量比较,二个方法所得结呆一致,进一步证明了用RBPR%评价机体维生素A营养状况的可能性。初步提出了RBPR%的评价标准:>70%为缺乏,60~70%为不足,20~60%为正常,<20%为充裕。 相似文献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