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31.
超高度近视LASIK术后的屈光回退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正超高度近视的准确性、预测性、稳定性及有效性.方法 LASIK矫正超高度近视-10.1~-26.0 D,平均(-13.9±3.4)D 124例193眼,按术前预矫等值球镜分别观察术后1年的屈光度,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及术后裸眼视力.结果术后1年屈光回退率与性别、年龄、切削方式无关(P>0.05),而是随着术前预矫度数的增加而增加.术前预矫屈光度越高,屈光回退程度越明显.术后平均裸眼视力达0.6以上.结论超高度近视LASIK术后准确性、预测性及稳定性均较差,但由于其具有有效性,我们可以积极地为患者实施此项手术. 相似文献
32.
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的再次手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估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近视术后再次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近视LASIK术后有残留近视的 5 6例 80眼 ,掀开原角膜瓣 ,再次对瓣下基质床进行准分子激光切削。术后随访 1~ 3 .5年 ,观察视力、屈光度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再次术后 3、6、12、2 4月 ,平均裸眼视力从术前的 0 .43± 0 .2 1,分别提高为 0 .93± 0 .3 2、0 .94± 0 .3 1、0 .94± 0 .3 1及 0 .93± 0 .3 2。平均屈光度等值球镜从术前的 (-2 .84± 1.2 )D变为 (-0 .44± 1.3 4)D、(-0 .60± 1.3 7)D、(-0 82± 1.3 3 )D及 (-1.2 6± 2 .76)D。再次术后 2 4月最佳矫正视力与再次术前相比下降 2行以上的 3眼占 3 .8%。再次术后 12及2 4月 ,分别有 1眼和 2眼形成继发性圆锥角膜。结论 LASIK治疗近视术后再次手术 ,对于消除残留近视有效 ,但术后角膜瓣下必须保留 2 5 0 μm以上的基质厚度 ,以尽量避免术后继发圆锥角膜 相似文献
33.
LASID术后继发笥圆锥角膜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本文回顾分析了近视LASIK术后随访1年以上的病例1611人,3210只眼.术后形成继发性圆锥角膜的5人6只眼,占0.18%.形成圆锥角膜的时间为术后8~36月,平均22.3±10.6月.预测6眼LASIK术后角膜瓣下所保留的基质床厚度分别为160μm、162μm、159μm、232μm、206μm及286μm.结论LASIK术后继发性圆锥角膜与角膜瓣下保留基质厚度过薄有关,也可能与患者的角膜组织存在生物力学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34.
Pentacam 系统角膜后表面参数在临床前期圆锥角膜筛查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entacam测量所得的们膜后表面参数对于筛查临床前期圆锥角膜的作用.设计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正常对照组45例73眼,临床期圆锥角膜组14例20眼,临床前期圆锥角膜组43例58眼.方法 经TOPOLYZER角膜地形图仪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确诊的临床前期、临床期圆锥角膜组,用Pentacam测量获得角膜后表面参数水平,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所得的相应参数进行对比.主要指标角膜后表面的高度最大值、高度最小值、高度差、最小矢状曲率、角膜中央3 mm平均散光度.结果 正常对照组和临床期、临床前期圆锥角膜组间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的角膜后表面参数为:角膜后表面的高度最大值(P均<0.001)、高度最小值(P均<0.001)、高度差(P均<0.001)、最小欠状曲率(P<0.001、P=0.014)、角膜中央3mm平均散光度(P<0.001、P=0.008),它们均与圆锥角膜的发展相关,并依照ROC曲线,计算出角膜后表面高度最大值、高度差、角膜中央3mm平均散光度在区分正常角膜和临床期、临床前期圆锥角膜时的切点、敏感度及特异度.结论 Pentacam测量的角膜后表面参数可以有效地筛查临床前期圆锥角膜及确诊临床期圆锥角膜. 相似文献
35.
主动眼球跟踪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光学切削区偏中心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激光光学切削区中心与瞳孔中心的吻合程度,会直接影响手术效果。术后光学切削区中心偏离瞳孔中心越远,近视矫正效果越差,有些患者甚至会出现单眼复视、眩光、光晕等症状。主动眼球跟踪系统的问世,为提高术中激光束定位切削的精确性创造了条件,本研究借助计算机辅助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分析主动眼球跟踪近视LASIK术后光学切削区偏中心程度,评价这一系统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发育期SD大鼠髁状突颈部骨折对下颌髁状突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活性的影响.方法18只4周龄SD大鼠,分为髁状突骨折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周、3周、5周时脱颈处死,取骨折组手术侧、非手术侧及空白对照组髁状突软骨,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髁状突软骨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数和凋亡细胞数.结果在各时间点,手术侧、非手术侧的PCNA阳性细胞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5周,空白组与手术侧PCNA阳性细胞数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周,非手术侧大鼠髁突软骨中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手术侧凋亡细胞数随时间推移明显降低;术后1周,手术侧的凋亡细胞数明显多于非手术侧(P<0.01);术后3周,非手术侧的凋亡细胞数明显多于手术侧(P<0.01);术后1、5周,空白组与手术侧凋亡细胞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一侧髁状突颈部骨折导致两侧髁状突所受应力失衡,影响两侧髁状突软骨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平衡,进而影响下颌骨及颌面部的发育. 相似文献
37.
Tscherning波阵面像差仪测量眼高阶像差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借助波阵面像差仪研究正视眼及屈光不正眼的高阶像差. 方法: 40人77只正视眼及屈光不正眼,散瞳后用基于Tscherning原理的波阵面像差仪进行测量,记录高达6阶的波阵面像差Zernike系数和均方根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7 mm瞳孔下,受检对象的总体高阶像差zernike系数C06,C07,C08,C12,C13,C14,C24,C26,C27与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mm瞳孔下,C06,C10,C12,C23,C24与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第2阶像差均方根(RMS2)以外,正视眼及近视眼各阶像差平均RMS值在7 mm与4 mm瞳孔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0岁及以下者与40岁以上者相比,在7 mm瞳孔时,两者第3阶像差均方根(RMS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4 mm瞳孔时,两者第6阶像差均方根(RMS6)及高阶像差均方根(RMS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正常人眼的光学系统中存在一定的高阶像差,尤其是在瞳孔开大的情况下,高阶像差更为显著;正视眼与近视眼的高阶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岁以上者所存在的高阶像差大于40岁及以下者. 相似文献
38.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ectomy,LASE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在超高度近视及近视散光矫正中的临床疗效(有效性、安全性、可预测性、稳定性及手术后并发症).方法:应用Allegretto Wavelight -Wave 1007型准分子激光机对超高度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术前等值球镜屈光度≥10.0 D)分别行LASIK和LASEK,其中LASEK组62人106只眼,LASIK组38人59只眼.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12个月的屈光状态、裸眼视力、戴镜最佳矫正视力、手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术后LASEK与LASIK屈光矫正结果平均等值球镜(mean spherical equivalent,,MSE)分别为(-1.32±1.66)D和(-1.02±0.85)D,12月时LASEK与LASIK分别为(-1.57±1.09) D和(-1.19±0.87)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及1个月时LASIK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好于LASEK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趋于相同,术后12个月LASEK组稍好于LASIK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术后12月时UCVA≥1.0的百分比LASEK组与LASIK组分别为47.8%和5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在Snellen视力表上变化的百分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等值球镜屈光度在±0.5D及±1.0D范围内的百分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EK组术后疼痛不适较LASIK组明显且持续时间长.两组均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LASEK和 LASIK手术对超高度近视的矫正均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9.
目的 评估降眼压药物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对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屈光回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01年7月至2009年11月期间,近视LASIK术后不同时期出现屈光回退、局部应用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16例(30眼).收集用药前、用药后及停药后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显然验光屈光度数、Pentacam眼前节分析参数、Goldmann压平眼压值.将用药前后测量数据以及停药前后测量数据分别进行自身对照研究,采用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用药后与用药前相比,眼压明显下降,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17,P=0.002) 显然验光屈光度数、角膜屈光力及UCVA明显下降,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70、-3.36、-4.57 P=0.000、0.001、0.000) 中央角膜厚度在用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6,P=0.876).所有眼在用药前后的BCVA均达到1.0及以上.停药后与用药后相比,眼压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06,P=0.002) 角膜屈光力、显然验光度数及UCVA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12、-2.52、-1.98 P=0.034、0.012、0.047) 停药后中央角膜厚度无显著改变(Z=0.59,P=0.556).结论 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通过降眼压作用,对近视LASIK术后出现的屈光回退有显著的疗效,但停药后屈光回退仍可再次发生,故需长期维持用药.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对减轻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后眼部刺激症状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接受LASEK治疗的屈光不正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选取右眼入组观察,溴芬酸钠组在术前3d及术后1d给予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2次/d,对照组在术前3d及术后1d给予0.5%酮咯酸氨丁三醇滴眼液4次/d,在术后1、3、5、7d观察眼部刺激症状分级、持续时间、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以及裸眼视力,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溴芬酸钠组患者滴用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眼部无任何不适,对照组患者滴用0.5%酮咯酸氨丁三醇滴眼液,87.5%眼部有刺痛、烧灼感等不适,持续时间2~3s.溴芬酸钠组患者术后眼部刺激症状0、1、2级的比例分别为31.2%(10/32)、68.8%(22/32)、0.0% (0/3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25,P=0.104);溴芬酸钠组术后刺激症状持续时间中位数为2.00d,较对照组缩短(Z=-2.895,P=0.004);溴芬酸钠组与对照组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中位数均为5.0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23,P=0.085),两组术后1d、3d、5d、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086,2.180,2.869,0.143,0.401;P>0.05).结论 0.1%溴芬酸钠滴眼液能有效缓解LASEK术后眼部刺激症状,患者的耐受性与使用便利性比0.5%酮咯酸氨丁三醇滴眼液更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