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78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分析发生原发性心室颤动的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和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对自1999年11月至2001年3月连续收治的167例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的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有无心室颤动将病人分为两组,其中31例患者发生心室颤动(1组),136例患者没有发生心室颤动(2组)。比较两组的冠状动脉表现和临床特征。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相似。所有患者在入院后都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病后15分钟~4星期)。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没有明显差异[(60.3±11.9)%vs(58.0±12.9)%,P=NS],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没有差别[病变支数[(2.02±0.80)vs(1.77±0.76),P=NS]。但心室颤动组的病人的血清磷酸肌酸(CK)峰值显著高于无心室颤动组[(2872±1797)vs(2322±1313),P<0.05]。两组间的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别(LAD:38.7%vs44.1%,LCX:3.2%vs14.0%,RCA:58.1%vs41.9%,P=NS).结论:发生心室颤动的心肌梗死患者与没有发生心室颤动的心肌梗死患者相比,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证实心室颤动复苏后的患者与未发生心室颤动的患者的远期预后可能相似。但发生心室颤动的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酶峰值较高,说明该组病人的心肌损伤范围较大,这可能是他们住院期间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间隔部和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apex,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的影响,探讨RVOT间隔部起搏的意义。方法 5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分为RVOT组(n=25)和RVA组(n=25),起搏器置入1个月后通过调整房室间期使心室节律全部为起搏节律或房室结自身下传节律,观察起搏参数,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RVOT组与RVA组电极导线植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未出现植入并发症。两组随访1个月时起搏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OT组和RVA组起搏后的QRS波时限较前明显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VOT组:(135±8)ms vs.(88±8)ms,P<0.001;RVA组:(154±8)ms vs.(90±6)ms,P<0.001]。RVA组起搏后QRS波时限较RVOT组增宽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起搏后室间机械延迟(interventricularmechanical delay,IVMD)和室间隔-左心室后壁收缩运动延迟时间(septal-to-posteriowall motion delay,SPWMD)较起搏前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VA组起搏后IVMD和SPWMD绝对值较RVOT组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VMD:(38±7)ms vs.(24±5)ms,P<0.001;SPWMD:(118±21)ms vs.(60±11)ms,P<0.001]。两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起搏会造成心室收缩不同步,RVOT起搏对心室收缩不同步的影响较RVA起搏小,提示RVOT起搏是较为生理的起搏位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逆向型房室结双径路的电生理特征。方法:对150例房室结双径路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行常规高右房递增起搏(S1S1)及程序刺激(S1S2)和右心室心尖部递增起搏及程序刺激。结果:18例(12%)出现逆向型房室结双径路,右室S1S1起搏时发生经慢径逆传的S1S1周长为(430±57)ms,快、慢径逆传的V-A值差为(150±56)ms,右室S1S2刺激发生快、慢径跳跃时S1S2间期为(330±58)ms,V-A值延长(170±65)ms。当心室激动经快径逆传时HBE上的A波较CSp上A波早(20±9)ms,经慢径逆传时CSp上A波较HBE上A波早(10±9)ms。其中16例激动经慢径逆传时仅能逆传1~2个心室激动就发生阻滞,仅2例在右室S1S1刺激时可持续经慢径逆传。所有18例均可见逆向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室回波。18例中,14例发生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例发生慢-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仅2例为典型的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结论:房室结双径路患者的房室结内慢径虽有逆传功能,但绝大多数病例慢径的逆传功能脆弱,慢径有逆传功能并不意味着就能发生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4.
白芍不同软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芍药甙含量为指标,采用薄层扫描法加以测定。对比研究了水泡、闷润和气蒸三种软化白芍的方法。结果闷润法炮制的白芍显著优于其它二法,而含量测定与生品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基于血管平行性和拓扑性的冠脉树分割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血管平行性和拓扑性的冠脉树分割方法。利用冠脉的曲率和平行性,获取冠脉段的边缘;利用冠脉的连通性和拓扑性,获取整个冠脉树的边缘。本方法的优点是,冠脉树的跟踪是从中心初始点到冠脉的末梢点,跟踪冠脉树的拓扑结构与真实冠脉的拓扑结构接近,解决了大冠脉段分支被分成几段的缺点,使冠脉段达到了很好的连续性;利用血管边缘的平行性和连通性,能找出准确冠脉的配对边缘,很好的解决了由三维图像投影为二维图像冠脉之间的部分重叠和遮挡问题。上述方法能获取完整、单连通和单像素的冠脉树边缘。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方法有很好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应用心腔内超声指导局灶性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探讨在心腔内超声 (ICE)导引下对局灶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选择 4例阵发性房颤而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在 ICE指导下根据电生理检查的定位结果分别在左房的左上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及右房终末嵴上部进行射频消融。消融能量为 3 0 W,消融温度为 60℃ ,放电时间 87~ 12 0 s。结果 :右房内超声均可在单幅影像下动态显示卵圆窝、主动脉、左房 ,穿刺房间隔时可避免误穿主动脉或穿刺针过深穿破左房。左房内超声可显示肺静脉及其分支的内部结构以及导管与内壁的贴靠紧密与稳定程度。 1例术中房颤终止 ,术后 1天复发 ;2例消融后房早消失 ,随访一周无房颤复发 ;1例术中消融后可诱发房颤但随访半年无房颤发作。结论 :在ICE导引下对局灶性房颤进行射频消融 ,能增加安全性和可靠性 ,是一种较有前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568例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评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施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自1996年1月至1999年12月,我们共施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568例,其中疑诊急性心肌梗死416例,疑诊不稳定性心绞痛152例。结果416例拟诊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有328例施行了梗死相关血管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rimaryPTCA,P-PTCA)治疗;有32例造影发现冠状动脉梗死相关血管直径狭窄<75%,前向血流TIMIⅢ级,未行P-PTCA治疗;有12例左主干和(或)三支血管病变患者施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6例左主干和(或)三支血管病变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行择期CABG治疗;有8例因梗死相关血管不能确定或是不适宜P-PTCA或CABG病例接受了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有4例梗死相关血管细小,未行特别处理;有13例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示结果正常或体表心电图判定的梗死相关血管正常。152例拟诊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行急诊PTCA治疗108例,CABG33例,动脉造影正常8例,因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不适宜PTCA/CABG治疗,选用IABP短期辅助治疗加药物治疗维持2例。2例急性心梗和1例梗死后心绞痛患者死于术中或术后即刻。结论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施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是必要的和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持续监测ST段变化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梗死相关动脉(IRA)动态变化的意义。方法 对发病≤6h的55例(男40例,女15例,年龄39-80岁)AMI患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持续观察24hST段变化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对照。结果 (1)IRA未开通ST段持续抬高并伴有逐渐下降趋势.(2)溶栓疗法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成功后ST段迅速下降并保持相对稳定。(3)所有患24h内均见有间断的ST段抬高和下降的波动性变化,尤其多见于溶栓成功早期。结论 AMI发病早期IBA处于动态的开放-关闭状态,持续监测ST段可较全面反应IRA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根据经射频消融治疗的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术中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程序的变化以及随访结果,评价室性心动过速消融成功标准的客观性,寻找更可靠的判断标准。方法1994-2008年消融成功并得到随访的146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发病情况;第1组68例,常规方法;第2组51例,常规方法结合靶点刺激;第3组27例,导管消融使其体表心电图成为左后分支阻滞图形,在此基础上重复第2组方法。观察3种方法对复发率的影响。结果①38.7%的患者在术中诱发窗口不稳定,存在着随手术时间延长室性心动过速不易诱发的特点。②第1组68例患者复发率为8.8%,第2组51例复发率为3.9%,第3组27例复发率为0%,第3组复发率明显低于第1组。结论形成左后分支阻滞的消融策略结合靶点刺激,有助于提高效果判断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亚临床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86例,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根据改良Gensini评分系统对冠脉病变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分为轻度组(5分)、中度组(5~10分)、重度组(≥10分)。测定患者血浆Hcy、hs-CRP、FIB水平,分析血浆Hcy和亚临床炎症因子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三支病变组及双支病变组中血浆Hcy和亚临床炎症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均0.05),改良Gensini评分重度组和中度组的血浆Hcy和亚临床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P均0.05)。血浆Hcy、hs-CRP和FIB水平均与冠脉病变支数及改良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436,0.438,0.563,P0.05;r=0.45,0.462,0.511,P0.05)。结论血浆Hcy和亚临床炎症因子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包括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呈正相关,是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