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5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52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12篇 |
临床医学 | 36篇 |
内科学 | 3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76篇 |
预防医学 | 15篇 |
药学 | 36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21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斯氏针轴心位撬拨复位治疗跟骨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骨骨折在足部骨折中最为常见。跟骨的骨皮质薄 ,松质骨丰富 ,其结构形态特异 ,一旦发生骨折 ,很难达到解剖复位。我科自 1997~ 2 0 0 0年作者采用斯氏针轴心位撬拨复位治疗跟骨骨折 12 0例 ,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2 0例 ,男 97例 ,女 2 3例。年龄最小 17岁 ,最大 5 4岁 ,平均 31岁。均为工业事故坠落伤所造成。2 治疗方法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侧卧位 ,患足在上 ,膝关节屈曲90°。复位时助手双手握住患肢膝关节 ,术者一手握住足跟部 ,另一手抓住足前部拔伸牵引。然后用 1枚粗斯氏针透视下自跟骨结节处经皮穿入 ,向内、… 相似文献
42.
目的 研究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患儿外周血及关节液中白介素6(IL-6)、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及白介素17(IL-17)的表达差异.方法 收集JIA患儿血清27例[其中全身型JIA (sJIA) 13例、多关节型JIA(pJIA) 14例]及关节液18例;疑诊sJIA患儿血清19例.另收集健康体检儿童血清28例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及关节液上清IL-6、IP-10及IL-17的浓度.结果 (1)血清细胞因子浓度:sJIA组血清IL-6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8.0(4.2 ~59.2)ng/L vs.12.3(2.1 ~ 13.8) ng/L,P<0.05],但疑诊sJIA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升高[11.8(7.7~39.2)ng/Lvs.12.3(2.1 ~13.8)ng/L,JP>0.05].sJIA组血清IL-17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14.0(9.8~ 34.3)ng/L vs.9.8(7.9 ~ 16.2)ng/L,P<0.05],pJIA组血清IL-17浓度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升高[14.2(9.9 ~ 16.9)ng/L vs.9.8(7.9 ~ 16.2)ng/L,P>0.05].(2) sJIA及pJIA组关节液中IP-10的浓度均分别高于两组血清[619.7(160.9,873.1)ng/L vs.64.8(27.4 ~ 111.9) ng/L,P<0.01;660.9(401.9,1349.8)ng/L vs.97.4(41.9 ~222.1)ng/L,P<0.01].关节液中IL-17浓度仅pJIA组显著高于血清[22.9(17.1,45.8) ng/L vs.14.2(9.9 ~ 16.9)ng/L,P<0.01].结论 (1)IL-6在sJIA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并且可能成为关节炎症早期的重要生物学标记.(2) sJIA发病机制中可能共同存在自身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反应.(3) IL-17在pJIA关节液局部高表达,而在外周血表达并不升高.(4)趋化因子IP-10在关节液和外周血中存在显著浓度梯度,可能是其发挥趋化作用,进而致sJIA关节损害的基础. 相似文献
43.
44.
45.
目的对尿常规检查中镜检法与仪器法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10月接受尿常规检查者2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10例,对照组采取仪器法展开尿常规检查,观察组采取镜检法展开尿常规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阳性检出率(98.2%)及临床诊断符合率(94.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亚硝酸盐、潜血及白细胞阳性率(分别为18.8%、44.5%、25.5%)及临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8.3%、42.7%、24.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红细胞阳性率(10.0%)低于对照组(P〈0.05),符合率(9.1%)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尿常规检查中,与仪器法相比,镜检法在亚硝酸盐、潜血及白细胞等检测中更具优势,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上调血浆可溶性瘦素受体(soluble leptin receptor,sOB-R)的可能机制.方法 42只6~8周龄健康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饮食(CD)组(n=21)及高脂饮食(HF)组(n=21).喂养5月后,CD组及HF组分别再随机分为3个亚组,每组7只,分别予蒸馏水(不用药对照组),二甲双胍50、200 mg/(kg·d)灌胃,灌胃15 d后取其血浆及肝、肾组织.ELISA法检测小鼠血浆可溶性瘦素受体(soluble leptin receptor,sOB-R)水平,Real-time PCR检测肝、肾脏组织中瘦素受体基因(OB-Rt、OB-Ra、OB-Rb、OB-Rc、OB-Rd)及解聚素样金属蛋白酶10(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10,ADAM10)、ADAM17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肝、肾脏组织中ADAM10、ADAM17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不用药对照组比较,给予不同剂量的二甲双胍后均能升高CD组和HF组小鼠血浆sOB-R,CD组中二甲双胍200 mg/(kg·d)组与其他2组比较,HF组中二甲双胍50、200 mg/(kg·d)组与不用药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sOB-R水平升高具有二甲双胍剂量依赖性效应.二甲双胍能上调肝脏瘦素受体基因OB-Rt mRNA的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性升高,HF组瘦素受体上升更为明显;瘦素受体亚型OB-Ra、OB-Rc、OB-Rd的上升趋势与OB-Rt趋势一致.肾脏组织中,瘦素受体基因OB-Rt、OB-Ra、OB-Rb、OB-Rc、OB-Rd的表达水平在二甲双胍用药组及不用药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变化,CD组与HF组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肝脏和肾脏组织中ADAM10、ADAM17表达量在CD组与HF组、二甲双胍用药组及不用药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改变.结论 二甲双胍能显著上调血浆sOB-R水平,该作用主要是通过刺激肝脏瘦素受体基因表达实现的,最主要的来源是肝脏的短型瘦素受体. 相似文献
47.
48.
肾浸润为首发表现经肾活检诊断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儿,男,8岁11个月.以乏力、气促、咳嗽5d为主诉入院.无少尿及肉眼血尿,无出血倾向,无四肢骨关节疼痛.体检:P 70次/min,R 24次/min,BP 105/70mm Hg(1mm Hg=0.133kPa),急性病容,无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无出血点,心界扩大,心音遥远,肝肋下2.5cm,剑下2cm,质中、缘钝,肝颈回流征( ),双肾区叩痛,双下肢轻度水肿.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小便常规红细胞2~4个/HP,心包积液检查提示为渗出液,抗"O"、血免疫球蛋白、补体、自身抗体、肝功能正常,肾功能Bun 26.31mmol/L,Scr 343.4μmol/L,Ua1 481μmol/L,血气分析示代谢性酸中毒,外周淋巴细胞分类CD3/CD19阳性总B淋巴细胞明显增加(37%,正常为15%~18%),B超见双肾弥漫性肿大,肾实质回声明显增强,皮、髓质交界不清,入院诊断为:(1)急性肾功能衰竭;(2)急性肾小球肾炎(重型);(3)尿毒症性心包炎.入院后48h,患儿逐渐出现少尿,Bun31.48mmol/L,Scr 434.4μmol/L,Ua 1 496.5μmol/L,呈现进行性增高的趋势,给予抗凝、保肾、利尿及血液透析处理,并于入院后第5天施行B超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肾功能正常出院.病理诊断:T细胞性恶性淋巴细胞侵犯肾脏,肿瘤细胞MPO部分瘤细胞阳性,CD3阳性率80%,白血病可能(见图1).骨髓检验(见图2):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L2型.最后诊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L2型.因肾功能正常转当地医院进行白血病治疗. 相似文献
49.
《内经》痿证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唐雪梅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6):350-352
对《内经》有关痿证理论进行探讨,指出病因分外感、内伤两大类,病机包括五脏热、肺热叶焦、阳明虚致五体失养而痿废不用,治疗涉及独取阳明、补荥通俞、因时制宜三个方面,这些理论对现代临床仍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0.
红皮病又称剥脱性皮炎,是一种严重的皮肤病,急性期全身弥漫性潮红、肿胀、渗液,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皮肤浸润肥厚,大量脱屑,为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及时恰当的治疗和良好的护理是治疗的两个重要环节。我科自2001年10月-2004年10月共收治红皮病患者11例,通过实施整体护理,运用护理程序,尤其是实施了精心的皮肤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