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0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24篇 |
内科学 | 11篇 |
神经病学 | 6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74篇 |
药学 | 3篇 |
中国医学 | 17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26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5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背景:传统中医认为三伏天灸疗法对支气管哮喘有很好的临床疗效,认识该疗法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其作用机制.目的:观察三伏天灸疗法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设计:前后对照,病例-对照观察.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及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对象:以2004-07/08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行三伏天灸治疗的哮喘缓解期患者28例为三伏灸组,同期体检健康自愿者10名为正常对照组.方法:根据"冬病夏治"原则,于初伏(7-20)、中伏(7-30)、末伏(8-09)分别将药(麻黄、细辛、甘遂、延胡、白芥子(生)等)贴于患者肺俞、定喘、风门、百劳、肾俞等穴,贴药时双侧取穴,用胶布将块状药膏贴于穴位上,贴药时间一般为成人3~6 h,儿童约1~2 h.主要观察指标:观察3个月后的近期疗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0天分别检测血浆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及IgE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作对照;同时将治疗前患者各项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28例患者和10名正常人全部进入结果分析.[1]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三伏灸组治疗前显著高于治疗后和正常对照组[(281.39±64.58),(256.95±44.22),(194.30±39.05)μg/L,P<0.01].[2]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三伏灸组治疗前显著高于治疗后和正常对照组[(234.79±89.75),(185.80±84.41),(128.85±51.28)μg/L,P<0.01].[3]IgE水平:三伏灸组治疗前显著高于治疗后和正常对照组[(482.61±123.43),(418.96±134.18),(161.53±43.64)μg/L,P<0.01].[4]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与IgE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均呈显著正相关(r=0.641,0.449,P<0.01,0.05).[5]疗效:三伏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总有效率为93%(26/28),患者证型、有无灸疱、疗程长短及病情轻重对疗效无显著影响(均P>0.05).结论:三伏天灸疗法可能通过抑制黏附分子的表达或直接抑制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从而减少炎细胞的浸润,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82.
穴位敷贴对支气管哮喘豚鼠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2的影响——空白对照与标准对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敷贴对实验性哮喘豚鼠血清中哮喘相关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2的影响,并与地塞米松的作用效应相比较。方法:实验于2004—05/06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用健康Hartly豚鼠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15只。采用卵蛋白致敏制作豚鼠支气管哮喘模型,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穴位敷贴组)与地塞米松组(标准对照)及模型组(空白对照)和正常对照组比较。①穴位敷贴组于造模成功,哮喘发作次日开始治疗。治疗穴位选择大椎、肺俞、肾俞。用大块胶布将药物敷贴固定于穴位处。每次敷药6h,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7次。②地塞米松组采用腹腔注射地塞米松0.5mg/kg,治疗时间与次数同敷贴组。③模型组造模成功后令其自然恢复。正常对照组不造模,不给予任何治疗。④各组动物治疗结束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2水平的检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结果:在造模及治疗阶段模型组死亡4只、穴位敷贴组死亡3只,地塞米松组死亡2只,正常对照组死亡2只。每组取10只共40只进入结果分析。①模型组豚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白细饱介素2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0.707&;#177;0.113),(0.377&;#177;0.134)mg/L;(1.552&;#177;0.315),(0.790&;#177;0.311)mg/L,P〈0.05]。②穴位敷贴组和地塞米松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2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0.445&;#177;0.195),(0.330&;#177;0.132),(0.707&;#177;0.113)mg/L;(1.033&;#177;0.541),(0.971&;#177;0.502)。(1.552&;#177;0.315)mg/L,P分别小于0.05和0.01]。③穴位敷贴组和地塞米松组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2水平差异不显著[(0.445&;#177;0.195),(0.330&;#177;0.132)mg/L;(1.033&;#177;0.541),(0.971&;#177;0.502)mg/L,P〉0.05]。结论:穴位敷贴与地塞米松均可降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2水平,但差异不显著,说明穴位敷贴与地塞米松的标准作用一致。穴位敷贴治疗哮喘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暑水平这些炎症因子而发挥起效应。 相似文献
283.
目的:观察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8/10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择SPF级成年健康SD大鼠50只,随机抽取8只大鼠为假手术组,其余42只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备缺血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尼莫通组和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同等条件下饲养,未予任何治疗。电针组:用28号1寸毫针,于模型大鼠头部“百会”穴(顶骨正中)斜刺0.5寸,背部膈俞穴(第7胸椎下两旁肋间)、脾俞穴(第12胸椎下两旁肋间)和肾俞穴(第2腰椎下两旁),各直刺0.5寸,连接电针仪,施以连续波,频率150Hz,强度以大鼠安静耐受为度(约1mA),1次/d,留针20min,连续治疗15d。尼莫通组:大鼠给予尼莫通12mg/kg,按20mL/kg灌胃,1次/d,连续15d。治疗15d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测定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包括定位航行试验和空间探索试验;应用透射电镜和图像分析系统测量GrayⅠ型突触的面数密度、面积密度、体积密度变化。结果:纳入动物50只,32只进入结果分析,制备动物模型42只中术后7d内死亡15只,存活27只,其中2只因术后出现偏瘫不能进行水迷宫测试而弃之不用。25只动物造模成功,其中电针组9只,尼莫通组9只和模型组7只。假手术组死亡1只,存活7只。①模型组大鼠表现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在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中,其逃避潜伏期明显长于假手术组、电针组、尼莫通组[分别为(16.89±9.13),(5.20±0.81),(5.49±0.90),(6.73±0.97)s,P<0.01],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在水迷宫空间探索试验中,模型组在原平台象限跨越平台次数与其余3个象限无显著差异,电针组相同时间内跨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多于其余3个象限[原平台、右侧平台、左侧平台、对侧平台分别为(5.67±1.50),(1.33±1.00),(0.89±0.78),(1.11±0.78)次,P<0.01]。②假手术组、电针组和尼莫通组大鼠海马CA3区细胞形态结构正常,常、异染色质分明;内质网、线粒体及突触结构正常k其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清晰。模型组大鼠海马CA3区细胞分界清晰、与周围组织结构有明显界线,整个细胞萎缩、体积缩小、电子密度较大;胞核固缩、形不规则;突触减少,部分突触的突触前膜或突触后膜模糊不清。③模型组大鼠海马CA3区GrayⅠ型突触的面数密度、面积密度、体积密度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分别为(3.36±1.21),(6.36±1.38)个;(0.32±0.14),(0.68±0.17)μm2/μm3;0.033±0.016,0.074±0.020,P<0.01],电针组大鼠海马CA3区GrayⅠ型突触的面数密度、面积密度、体积密度明显高于模型组[分别为(5.67±1.21),(3.36±1.21)个;(0.59±0.15),(0.32±0.14)μm2/μm3;0.066±0.015,0.033±0.016,P<0.01]。结论:电针可抑制海马CA3区GrayⅠ型突触丢失,从而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284.
通督醒神针刺法对脑性瘫痪幼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及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通督醒神针刺法对脑性瘫痪幼鼠脑神经细胞凋亡及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肢体功能的影响,分析该种影响是否与针刺时间有关。方法:实验于2005年8—10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清洁级实验室及针灸推拿学院实验室完成。①选用7d龄新生SD幼鼠109只。将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恢复2h,置于透明密闭容器中,并入37℃恒温水中以1L/min的速度通入低氧气体(体积分数0.08氧气和0.92氮气),2.5h后将动物取出,将存活者继续保温1h时后作行为测定,翻身不能、平衡异常或左旋者视为成功的模型(72只)。②将其余24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只分离左颈总动脉后不结扎,亦不作低氧处理。将造模成功的大鼠72只按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Ⅱ组、模型组,每组24只。选用大鼠百会、患侧率谷透角孙、内关、曲池、足三里、涌泉。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于造模后24h开始针刺,前7d仅针四肢部穴位,第2天开始加针头部穴位。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Ⅱ组造模后第8天开始针刺,头、体针同步。2组均以针灸针先在内关、涌泉速刺微出血,不留针,然后针头部及曲池、足三里。百会、率谷透角孙及曲池、足三里接G6805-Ⅱ电... 相似文献
285.
目的:尝试借助人工智能探讨足三里循经传导效应产生的影响因素。方法:招募广州中医药大学在读本科生、研究生受试者272例,记录其基本信息包括中医体质分类、体质量指数分级、脉象、舌苔、舌质、面色。以及采用不同规格针具及针刺手法针刺足三里后最终是否产生循经传导效应。运用重复增量修剪算法(RIPPER)对结果进行预估并总结相关影响因素的规则。结果:(1)阴虚质者往往出现循经传导效应(共55例,其中有1例被错分,即未出现循经传导效应);(2)平和质者出现循经传导效应(共39例,其中有0例被错分,即未出现循经传导效应);(3)痰湿质合并舌苔为薄白者出现循经传导效应(共31例,其中有8例被错分,即未出现循经传导效应);(4)痰湿质合并舌质为淡者出现循经传导效应(共7例,其中有2例被错分,即未出现循经传导效应);(5)特禀质者全部出现循经传导效应(共6例,其中有0例被错分,即未出现循经传导效应);(6)其他体质类型或体质和症状的组合不出现循经传导效应(共134例,其中有4例被错分,即出现循经传导效应)。模型对测试数据的分类准确率达94.49%。针具规格的不同和针刺手法的不同与循经传导效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体质可能是循经传感效应出现与否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86.
目的:客观评价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的有效性及优越性。方法:检索PubMed、Google Schola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数据库(VIP)、万方资源数据库创库至今所有穴位埋线治疗本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应用GRADE profile 3.6对文献进行证据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5.3软件,辅以STATA 14.0对其有效率效应结局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最终22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累计病例1 714例。GRADE分级结果提示文献质量等级较低。异质性经数值检验(χ2=31.11,P=0.07,I2=32%)、加布雷斯图及敏感性分析最终确定为异质性较小或无。穴位埋线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3.77;95%CI:2.63~5.41;P0.00001)。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失眠有一定优势,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但纳入文献质量较低,尚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加强本结论。 相似文献
287.
目的 系统评价头孢硫脒临床使用的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查寻国内外关于头孢硫脒临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的报道。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由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35篇文献,共收集观察组病例1913例,对照组病例187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头孢硫脒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RR=0.35, 95%CI(0.27, 0.45),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与其他同类药物相比,头孢硫脒的临床安全性相对较好,但临床应用中仍应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更进一步的研究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补充验证。 相似文献
288.
289.
目的:客观评价浮针治疗网球肘的有效性。方法:通过检测Pub Med、Google Scholar、Cochrane Library、CBM、CNKI、VIP、万方数资源据库,收纳浮针治疗网球肘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资料,运用GRADE profile 3.6对文献进行证据等级评价,应用Revman 5.3以及STATA 12.0软件对其总有效率效应结局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最终17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合计病例1251例。文献证据等级评价:GRADE分级结果提示等级极低。异质性评价:异质性数值检验(χ2=14.73,P=0.54,I2=0%50%)确定为无异质性或小。偏倚评估:应用Egger检验法分析潜在的发表偏倚,P=0.0060.05,其95%CI[0.611,3.013],提示存在发表偏倚。Meta分析结果:浮针或联合其他疗法对网球肘临床总疗效优于其他疗法,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4.99,95%CI(3.13,7.95),Z=8.10,P0.000 01]。浮针分别与对照组不同干预措施比较:进一步得出浮针临床疗效分别优于常规针刺、电针、局部封闭。浮针对照火针,OR=7.50,95%CI(0.78,72.44),Z=1.74,P=0.080.05,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浮针治疗网球肘具有相对优势,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囿于文献质量偏低,尚需要更多多中心、大样本量、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对上述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