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9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6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1.
针刺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羟基多巴胺注入中脑右侧黑质制备单侧黑质损毁的PD模型大鼠,针刺“百会”、“风府”和双侧“阳陵泉”,观察针刺前后PD模型大鼠阿朴吗啡诱导的行为学及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后PD大鼠行为学明显改善(P〈0.01),同时针刺组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数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01)。结论:针刺可明显改善P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并且可以明显减轻PD模型大鼠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凋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对于抑郁性神经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将440例患者分为针刺组、百忧解组、非穴位针刺组。针刺组采用四关穴(合谷、太冲)为主的穴位,百忧解组服用药物百忧解20mg/d,非穴位针刺组患者接受针刺治疗,但取穴偏离真正的穴位。在治疗前、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计分,按HAMD减分率进行疗效评价,以Asberg氏抗抑郁药副反应量表(SERS)结合严重不良反应记录进行安全性评估,对数据进行意向性分析(ITT分析)。结果: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86.4%,优于非穴位针刺组的59.1%及百忧解组的72.7%;针刺组的HAMD计分与百忧解组相当,而且2组均优于非穴位针刺组;针刺组及非穴位针刺组的SERS计分均明显低于百忧解组,未见晕针等严重针刺不良反应记录。结论:针刺对于抑郁性神经症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疗法;针刺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疗效可能优于百忧解或与百忧解相当,但副作用远低于百忧解。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黄芪对小鼠记忆力能力的影响。为临床推广和中医治疗记忆力障碍性疾病的优势提供有利的实验依据。方法:NIH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穴位注射组,归脾汤高剂量组,归脾汤中剂量组。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后,皮下注射东莨菪碱造模。然后用跳台法、复杂迷宫趋食法小鼠记忆力行为,进行各组的对比观察。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小鼠记忆力能力明显差于正常组小鼠(P<0.05)。在小鼠“百会”、“内关”和“后三里”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0.05mL/只)对东莨菪碱所致小鼠记忆获得障碍有明显改善作用(P<0.05)。结论: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能够改善东莨菪碱所致的记忆障碍。另外,还能显著增加小鼠体重。  相似文献   
14.
通过比较中、西医治疗肿瘤的不同特点 ,认为西药治疗可以在较短时期内使瘤体迅速缩小或消退 ,近期有效率较高 ,但并不能使之完全消灭 ,仅能达到的也就是临床上的完全缓解而不是彻底清除癌细胞 ,故而复发和转移最终仍然难以避免。近年来兴起的基因治疗由于在体内易失活、治疗靶向性差及转染的致瘤性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仍停留在实验阶段而未试用之临床。中医治疗以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及生存期延长的整体调控为特点 ,虽然近期有效率低 ,远期稳定率却高。但由于对相关证型标准及疗效的评价仍欠客观、规范 ,故而疗效容易受到怀疑 ;而作用机理的探讨也不够深入 ,从而影响了与国际的接轨。因此 ,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对于揭示中医药治疗肿瘤的奥秘将会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通督调神固本"电针法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血浆内皮素(ET)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成年健康SD 大鼠 (SPF 级) 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电针组9只(电针治疗,取百会、大椎、脾俞、肾俞穴)、西药组8只 (尼莫通治疗,剂量为 12mg/kg) 和模型组8只(不作治疗).采用改良的四血管阻断法复制VD模型,Morris 水迷宫法测定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 ET 含量.[结果] 模型大鼠血浆 ET 含量显著性升高(P<0.01),其学习记忆能力表现出明显的障碍,在水迷宫实验中,其逃避潜伏期显著性延长(P<0.01),在原平台象限跨越平台次数与其他3个象限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电针组、西药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著性缩短(P<0.01),相同时间内跨越原平台次数显著性多于其他3个象限(P<0.01),并可使血浆ET含量显著性降低(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督调神固本"电针法治疗VD的作用可能与其调节血浆ET含量,有效提高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以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为主要症状,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和未分型,其中以IBS—D最为常见。IBS—D在中医学属“泄泻”、“腹痛”或“便秘”等范畴。临床研究显示,肝郁脾虚证是其最常见证型但在南方地区以肝郁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兼杂更为多见。笔者以抑肝扶脾、清热利湿为法,自拟易激灵2号方治疗本地区IBS-3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胃黏膜的影响。【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埋线组、针刺组,后3组采用20 mmol/L去氧胆酸钠、0.5~1.0 g/L氨水、0.5 g/L吲哚美辛和体积分数40%酒精等综合方法复制大鼠CAG模型。埋线组选取足三里、中脘、胃俞穴进行穴位埋线,每2周治疗1次;针刺组取穴同埋线组,每天治疗1次,2组共治疗12周。治疗结束后观察穴位埋线对模型大鼠体质量、胃液量、胃液游离酸、总酸度、总酸排量的影响,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胃黏膜的病理形态。【结果】治疗结束后,空白对照组、针刺组、埋线组体质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针刺组和埋线组的胃液量、游离酸度、总酸度及总酸排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针刺组和埋线组胃黏膜病理形态均有明显改善。【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对CAG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能促进胃液分泌、改善胃黏膜病理形态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内关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运用功能性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内关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对不同脑功能区激活的异同。方法:7例青年志愿者分别接受内关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并进行功能性磁共振脑部扫描。统计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状态下脑部各感兴趣区的激活概率、激活点数、激活强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内关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对左右不同脑区的激活概率、激活点数和激活强度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有趋势表明,常规针刺对双侧颞叶和左侧枕叶、右侧小脑有相对集中的激活,皮部浅刺对右侧枕叶、左侧小脑有相对集中的激活。结论:内关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对不同脑部功能区激活无显著性差异,但表现有常规针刺更能激活双侧颞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中频脉冲电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斜方肌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采用视觉模拟测试表(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及表面电极肌电图(s EMG)为临床评价指标,将65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腹针加中频组(治疗组)33例和单纯中频组(对照组)32例,观察第1次即刻针刺后及针刺1个疗程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即刻针刺及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缓解疼痛及提高斜方肌抗疲劳能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即刻治疗效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疗法结合中频脉冲电治疗能更好地缓解颈型颈椎病患者颈肩部疼痛症状,并可提高斜方肌抗疲劳能力,且即刻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20.
针刺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针刺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黑质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末端标记法检测针刺治疗前后PD模型大鼠黑质神经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 针刺治疗能明显抑制PD模型大鼠黑质神经细胞凋亡,其作用和美多巴近似。结论 针刺治疗PD可能是通过抑制中脑黑质神经细胞凋亡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