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55篇
内科学   1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99篇
预防医学   37篇
药学   28篇
中国医学   53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设计一款适用于姜黄素光动力治疗的紫光LED光疗仪,并观察用该光疗仪照射姜黄素对人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方法:针对姜黄素(CUR)光敏化反应所需特定吸收波长,选择峰值波长为405nm的大功率发光二级管作为光源,采用AD9850生成脉宽调制信号(PWM),该脉宽调制信号可实现占空比的连续调节,PWM送入以MAX5035搭建的恒流驱动电路.以实现光强连续调节。使用该光疗仪对经过姜黄素孵育的Tca8113细胞进行照射,最终采用MTT法检测该光疗仪照射姜黄素对细胞抑制率的影响。结果:该光疗仪输出的最大光功率可达75mW,中心波长为405nm,半峰值宽度为5nm;选择光剂量为1.2J/cm^2和2.4J/cm^2进行经姜黄素2小时孵育细胞的光照实验.姜黄素浓度分别为5μmol/L、10μmol/L、20μmol/L、40μmol/L、80μmol/L,MTT测试结果表明可明显抑制人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细胞的生长,光剂量为1.2J/cm^2组的细胞抑制率分别为12.1%,19.1%,40.9%,68.7%,8l-3%。而2.4J/cm^2组的细胞抑制率分别为18.2%,23.4%,56.6%,77.6%,84.1%。结论:本光疗仪能够实现姜黄素光动力学的细胞抑制作用,并且证明姜黄素在紫光(405±5)nm的波长下有较好的光敏化反应。  相似文献   
62.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8岁,因“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半年,加重半个月”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5年,长期吸烟及喝酒史.  相似文献   
63.
血管紧张素(Ang)Ⅱ和内皮素1(ET-1)是重要的致炎及纤维化因子,且2者间存在交互作用[1],共同参与糖尿病肾病(DN)肾间质纤维化(RIF)的进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是组织缺氧时表达增多的产物.AngⅡ可使肾小管上皮细胞中HIF-1α的表达增加,而ET-1是HIF-1α的下游基因,3者之间密切关联.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AngⅡ、ET-1及HIF-1α在DN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肾脏损害的关系,为进一步阐明DN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病相关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autoimmune 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AAHLH)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并整理16例AAHLH患者的基础疾病、并发感染情况、临床、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基础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7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1例,SLE并发RA 1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1例,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1例,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ndifferentiat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UCTD)5例。部分患者同时并发感染,包括病毒感染4例,细菌感染3例,混合感染7例,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临床表现:高热(100%)、肝肿大(18.8%)、脾肿大(68.8%)、淋巴结肿大(75%)、皮疹(62.5%)、关节炎(68.8%),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3例(18.8%)。实验室检查:血细胞减少(100%)、肝功能异常(87.5%)、高甘油三脂血症(100%)、低纤维蛋白原血症(43.8%)、铁蛋白500μg/L(100%)、可溶性CD25 (sCD25)≥2 400 U/ml(75%)、NK细胞活性降低(100%)。骨髓检查有成熟的单核巨噬细胞吞噬血细胞现象占56.3%。经过积极抗感染、治疗原发病以及经人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存活12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3例后死亡,在院死亡1例。结论 AAHLH临床表现多样,容易并发感染,病死率高。sCD25水平高可能是AAHLH预后的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65.
目的检测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HPA的基因表达,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n=6)、糖尿病6周组(DM6周,n=10)和糖尿病12周组(DM12周,n-10)。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HPA的基因表达并分析其与蛋白尿的相关性。结果①DM组HPA基因表达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高(P〈0.001)。②HPA基因表达与大鼠尿蛋白之间存在正相关趋势(r=0.595,P〈0.001)。结论HPA基因在糖尿病肾病中表达增高,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发生。  相似文献   
66.
目的分析成人慢性咳嗽的病因,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98例慢性咳嗽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诊断及治疗效果。结果 3种病因发生率较高,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35.71%)、鼻后滴漏综合征(29.59%)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13.27%),根据诊断程序检查,91例明确病因(确诊率为92.9%),并通过相应治疗后症状消除或缓解,治疗有效率为100%。结论成人慢性咳嗽病因复杂多变,需根据诊断程序来综合分析,进行对应的诊断检查方法,在此基础上的针对性治疗可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7.
目的分析急性间质性肾炎(AIN)的病因、临床特点、肾脏病理改变、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肾活检确诊为AIN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肾脏病理结果、治疗措施及转归。结果①确诊为AIN患者共34例,其中药物相关性急性间质性肾炎(DAIN)27例,占79.4%,抗生素导致的AIN占DAIN的70.4%,最常见的抗生素依次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磺胺类。②临床表现有急性肾功能衰竭(ARF)(100%)、发热(64.7%)、蛋白尿(55.9%)、少尿或无尿(52.9%)、镜下血尿(41.2%)、白细胞尿(38.2%)、皮疹(32.4%)、尿糖(26.5%)及关节痛(14.7%)。⑧病理显示肾小管损伤轻重不等,肾小球及肾血管无明显病变。④18例(52.9%)口服强的松治疗,7例(20.6%)应用甲强龙冲击,7例(20.6%)行血液透析治疗,2例仅给予对症支持治疗;6周后,除2例患者未脱离透析,其他患者均明显好转.入院时患者平均血清尿素氮(BUN)为(19.9±7.3)mmol/L,肌酐(Ser)为(532±237)μmogL,尿酸(UA)为(415±141)μmol/L;治疗6周后,肾功能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降低,平均BUN为(7.4±2.7)mol/L,Scr为(133±85)μmol/L,UA为f309±94)μmol/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疗效显著。结论AIN的常见致病因素为药物。临床表现呈多样性,无特异性,发热为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临床及病理改变决定治疗措施,激素及血液透析是治疗AIN的有效方法,及时把握时机,并选取恰当的治疗方法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8.
临床上,糖尿病并发褥疮给治疗和护理带来难题.糖尿病的代谢紊乱可产生或加重褥疮感染,疮感染又可使错尿病病情加重,造成恶性循环.对1例并发压疮的老年塘尿病患者进行综合治疗与护理,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9.
将健康Balb/c小鼠腹腔注射Coxsackie病毒(CB_3V),对其种毒前及种毒后第1,3,5,7天的高频心电图(HF-ECG)Ⅱ导联QRS波群的功率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毒后低频(0-80Hz)相对能量较种毒前降低,而高频(780Hz)各频段相对能量均较种毒前升高,即病毒使心电活动的高频相对能量升高,对照组无此变化。结果提示:功率谱可能成为检测病毒性心肌炎的一项新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70.
目的:建立两种尺寸兔下颌骨骨缺损模型,研究改良猪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可吸收膜在骨缺损早期愈合中的屏障作用。方法:将1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组,于双侧下颌骨各制备一个深度均为2 mm、直径为5 mm或8 mm的A、B两种圆形骨缺损,并分别给予以下处理:覆盖SIS膜(简称S)、覆盖Bio-Gide膜(简称G)和不做任何处理(简称O), 得到AS、AG、AO、BS、BG和BO共6组(n=4)24个样本。术后4周取材,进行大体、微型CT(Micro-CT)和组织学观察,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各组骨缺损早期愈合的情况。结果:大体标本观察显示术后4周SIS膜完整,未见明显降解,Bio-Gide不完整,与周围组织融合;AS、BS和AG三组中屏障膜均平整覆盖于骨面,下方骨质较硬,BG组Bio-Gide向中央凹陷,下方骨质相对松软;AO、BO两组骨面明显凹陷,有大量纤维结缔组织。Micro-CT三维重建图显示,AS、BS、AG和BG四组均可见大量新生骨小梁,BG组中央凹陷区新生骨小梁稀疏,AO、BO组仅在缺损底部有少量新生骨小梁。Micro-CT定量结果显示,AS组骨体积分数(new bone percentage,BV/TV)(39.10%±0.79%)和骨密度(bone mineralized density,BMD)[(517.73±11.22) mg/cm 3]显著高于AO组[26.67%±1.12%,(319.81±8.00) mg/cm 3,P<0.05],但与AG组[38.15%±0.91%,(518.65±7.48) mg/cm 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S组BV/TV(34.90%±1.35%)和BMD[(409.09±8.14) mg/cm 3]显著高于BO组[23.63%±2.07%,(171.00±16.24) mg/cm 3,P<0.05],但与BG组[33.40%±1.06%,(412.70±8.6) mg/cm 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AO和BO组有大量脂肪空泡,仅有少许散在新生骨组织,相对稀疏,未形成岛状,与天然骨组织界限清楚。AS和AG两组可见大量新生骨组织形成,骨小梁呈岛状,表面衬有成排的成骨细胞,可见血管形成,与周围自体骨组织界限不清。BS和BG组也可见大量新生骨组织,但较AS、AG组稀疏,与周围自体骨组织界限清晰。结论:在下颌骨骨缺损早期愈合中,SIS可吸收膜和Bio-Gide可吸收膜均发挥良好的屏障作用,其效果无明显差异,但本实验中SIS膜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下颌骨缺损修复空间的维持能力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