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78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及动物实验探究黄芪-莪术-蚤休角药配伍治疗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潜在机制,并以原位移植瘤裸鼠模型对核心靶点进行验证.在TCMSP等数据库检索黄芪-莪术-蚤休角药活性成分,通过Pub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TTD、DrugBank...  相似文献   
92.
血管新生是肿瘤生长、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肿瘤新生血管为靶向的肿瘤治疗策略已成为目前肿瘤学研究的热点。肿瘤血管生成的信号传导是一个复杂、多因素、多途径、交叉的网络系统,针对某一个单一靶点往往不足以遏制或扭转其结构的高度异质及形态异常。因此,不同作用通路和机制的药物多靶点联合作用于肿瘤血管生成的信号通路,将是今后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大量实验研究发现,许多补气活血药配伍在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中能发挥多靶点、多途径的调节作用,作用于肿瘤血管生成的不同环节而发挥抗肿瘤侵袭、转移作用,在治疗肿瘤及新生血管方面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93.
目的:观察补气活血类中药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迁移的影响,并初步筛选出对HUVEC 迁移能力具有较明显的促进、抑制作用的药物。方法:建立HUVEC的体外培养的细胞模型,将赤芍、川芎、丹皮、丹参、莪术、三棱、黄芪、人参按照1∶2,1∶1,2∶1 3种配比两两配伍组合,组成13对补气活血药药对,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含药血清,应用划痕法观察不同活血化瘀药和补气活血药药对的10%含药血清对HUVEC(5×105/mL 密度)作用24 h后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与空白血清组相比较,丹参组、川芎组、赤芍组,丹参黄芪(1∶2)组、丹参黄芪(1∶1)组、川芎黄芪(1∶2)组对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能力具有明显促进作用(P<0.05或P<0.01);三棱组、莪术组、丹皮组,莪术黄芪(2∶1)组、三棱人参(2∶1)组、莪术黄芪(1∶1)组对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能力具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或P<0.01)。结论:不同的活血化瘀药和补气活血药配伍组成对HUVEC 的迁移能力具有不同的促进或抑制作用,这可能是这些药物在细胞层面上促进或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4.
HPLC法测定肤痒片中阿魏酸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肤痒片中阿魏酸的含量。方法:Hypersill ODS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醋酸溶液(20∶80),检测波长为320nm,流速1.0mL.min-1。结果:阿魏酸溶液浓度在2.35~18.6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8.6%.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灵敏,重现性好,专属性强,可用于该产品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5.
咳喘速平颗粒剂,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患者52例中,结果临床控制15例,显效28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1%,祛痰止咳冲剂对照组41例,有效率80.5%,两组疗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补气活血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梗死心肌边缘区新生微血管数目以及VEGF,bF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构建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黄芪(1:2)组、丹参-黄芪(1:1)组、川芎-黄芪(1:2)组、丹参组、川芎组、赤芍组、麝香保心丸组,每组5只。各给药组按照13.5 g·kg-1·d-1灌胃,每日1次,共给药3周。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心肌组织中vWF的表达,计数微血管数目(MVC);采用Western blotting印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VEGF,bFGF蛋白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模型组、各给药组大鼠梗死心肌边缘区域均可见vWF因子标记染色的新生微血管,假手术组大鼠心肌中新生微血管不明显,模型组大鼠梗死心肌边缘区域可见到少量新生成的微血管,各给药组大鼠梗死心肌边缘区域可见较多新生微血管。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假手术组大鼠心肌中的VEGF,bFGF的蛋白表达最少,模型组与之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较,VEGF,bFGF的蛋白表达有较显著的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丹参、川芎、赤芍、丹参-黄芪(1:2)组、丹参-黄芪(1:1)组、川芎-黄芪(1:2)组药物可以促进血管的生成,推测这些药物促进血管生成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VEGF,bFGF的蛋白表达,从而增加VEGF,bFGF的含量以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补气活血药黄芪-莪术配伍以及联合顺铂(DDP)对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成瘤后,将其随机分为8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DDP 2 mg·kg-1,ip)、黄芪-莪术配伍高剂量组(H,12 g·kg-1·d-1,ig)、黄芪-莪术配伍中剂量组(M,6 g·kg-1·d-1,ig)、黄芪-莪术配伍低剂量组(L,3 g·kg-1·d-1,ig)、黄芪-莪术配伍高剂量+顺铂组(H+DDP)、黄芪-莪术配伍中剂量+顺铂组(M+DDP)、黄芪-莪术配伍低剂量+顺铂组(L+DDP),每组8只。观察黄芪-莪术配伍对原位移植瘤的作用及与DDP合用的效果;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黄芪-莪术配伍H,M,L组的平均瘤重分别为 (1.28±0.21),(1.61±0.28),(1.65±0.27)g,平均瘤体积分别为 (1 065.42±275.63),(1 398.77±358.75),(1 419.28±405.17)mm3,均低于模型对照组的平均瘤重(2.19±0.30)g及平均瘤体积(1 866.21±433.49)mm3P<0.05,P<0.01);H+DDP,M+DDP,L+DDP的平均瘤重分别为(0.48±0.19),(0.83±0.29),(1.01±0.31)g,平均瘤体积分别为(381.86±273.14),(704.09±386.52),(827.75±424.58)mm3,均低于DDP组,H+DDP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组化结果提示,黄芪-莪术配伍H,M,L,H+DDP,M+DDP,L+DDP各组HIF-1α,VEGF阳性表达强度均下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黄芪-莪术配伍对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与剂量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其机制可能与对HIF-1α,VEGF表达的抑制有关,与DDP合用表现为协同增效和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98.
以基础理论为依据,结合方剂临床应用,对升降浮沉配伍法的治疗理论作出探析。其独特的药性特点不仅在方剂配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在方剂组方用药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临床多在针对病势趋向,调和脏腑气机;因势利导,祛邪外出以及引经作用方面运用。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桔梗、牛膝一升一降在血府逐瘀汤中的配伍机制,不同配伍的血府逐瘀汤对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桔梗、牛膝不同配伍的血府逐瘀汤对血瘀证模型大鼠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以及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结果:桔梗、牛膝不同配伍的血府逐瘀汤确能通过影响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而改善模型大鼠血瘀状态。结论:桔梗、牛膝在血府逐瘀汤中的配伍作用,并非相互拮抗,而是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00.
香苏冲剂治疗慢性胃炎气滞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复杂、病程较长,且易反复。从1990至1995年,我们采用香苏冲剂治疗慢性胃炎气滞证6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