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61篇 |
免费 | 196篇 |
国内免费 | 13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8篇 |
儿科学 | 20篇 |
妇产科学 | 21篇 |
基础医学 | 189篇 |
口腔科学 | 48篇 |
临床医学 | 446篇 |
内科学 | 360篇 |
皮肤病学 | 23篇 |
神经病学 | 61篇 |
特种医学 | 33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222篇 |
综合类 | 1582篇 |
预防医学 | 320篇 |
眼科学 | 84篇 |
药学 | 418篇 |
10篇 | |
中国医学 | 460篇 |
肿瘤学 | 1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81篇 |
2022年 | 97篇 |
2021年 | 115篇 |
2020年 | 77篇 |
2019年 | 106篇 |
2018年 | 109篇 |
2017年 | 61篇 |
2016年 | 83篇 |
2015年 | 83篇 |
2014年 | 178篇 |
2013年 | 164篇 |
2012年 | 212篇 |
2011年 | 249篇 |
2010年 | 252篇 |
2009年 | 245篇 |
2008年 | 289篇 |
2007年 | 261篇 |
2006年 | 205篇 |
2005年 | 186篇 |
2004年 | 207篇 |
2003年 | 152篇 |
2002年 | 172篇 |
2001年 | 154篇 |
2000年 | 119篇 |
1999年 | 92篇 |
1998年 | 114篇 |
1997年 | 85篇 |
1996年 | 85篇 |
1995年 | 74篇 |
1994年 | 60篇 |
1993年 | 55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40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31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20篇 |
1984年 | 20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12篇 |
1976年 | 8篇 |
1975年 | 6篇 |
197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在高原建立富氧室对青年运动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提高高原劳动能力探索有效途径;方法:10名受试者在进入富氧室前后及运动前后分别坐于踏车功量机上,以60rpm连续蹬车,0W为静息时对照值,从25W开始,每3分钟递增25W,蹬车至力竭时停止,然后用XG-Ⅲ血液循环自动测试仪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富氧后运动前P、BK、PAWP、CCP、η、ALT为静息状态均降低,差别有显著性(P<0.05或P<0.01),SV、MAP、BV均明显增高,差别有非常显著性(P<0.001);富氧后运动后P、BK、TPR较静息状态均升高,差别有显著性(P<0.05或P<0.01),PAWP升高明显,差别有非常显著性(P<0.001),CCP、η、ALT降低明显,差别有非常显著性(P<0.001),其余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富氧后运动后SV、CCP、η、mAP、BV、ALT较运动前均降低,差别有显著性(P<0.05或P<0.01),P、BK、TPR、PAWP均升高明显,差别有非常显著性(P<0.001);结论:高原富氧室可改善劳动者缺氧,增强心功能,提高劳动效率,是一种较理想的高原供氧途径。 相似文献
52.
目的 :研究筛选改善高原移居青年肺通气功能的药物 ;方法 :对海拔 3 70 0m已习服的 40名士兵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1 0人 ,在上午让受试者用EGM型踏车功量机做坐位踏车运动 ,初始负荷功率 2 5W ,每 3min递增 50W ,递增至 2 2 5W踏车 3min后终止 ,计算每位受试者的肺通气量 (VEBTPS) ,然后 4组受试者分别口服酪氨酸、乙酰唑胺、依那普利加硝苯地平、安慰剂 (对照组 ) ,每天 2次 ,连服 1 5天 ,在服药 1 0天、1 5天、停药 1 0天、2 0天时重复上述运动实验 ,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 q检验 ;结果 :服药 1 0天、1 5天、停药 1 0天、2 0天时 ,酪氨酸组、乙酰唑胺组、依那普利组VEBTPS较服药前及对照组减少或明显减少 ,差别有显著性或差别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5或P <0 .0 1 ) ;结论 :酪氨酸、乙酰唑胺及依依那普利加硝苯地平均能提高高原移居青年的肺通气功能 ,其药物的良性作用可维持2 0天以上。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索药物改善低氧环境负荷运动后视网膜的动态改变 ;方法 :选择移居海拔 3 70 0m 6个月的健康男性青年 1 0人 ,给予口服依那普利、硝苯吡啶 1 5天 ,于服药前、服药 1 5天、停药 1 0天时采用EGM型自行车功量仪进行负荷运动 (负荷指标W2 2 5、P1 75次 /分~ 1 80次 /分 ) ,于每次运动结束后 1 0分钟应用可调强光眼底镜检眼 ;结果 :服药前运动前视乳头充血 ,视网膜静脉怒张 ,动脉痉挛 ,视网膜渗出发生率为 1 0 0 % ,改变程度均为±(轻度 ) ,服药前运动后上述观察项目发生率为 1 0 0 % ,改变程度均转为 (中度 ) ,服药 1 5天运动后与停药 1 0天运动后视网膜改变发生率明显降低 ,改变程度均减轻为± ;结论 :依那普利、硝苯吡啶能明显减轻和降低高原低氧条件下负荷运动后缺氧性视网膜的改变程度和发生率 相似文献
54.
四配子异源嵌合体导致的真两性畸形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报告 1例四配子异源嵌合体导致的真两性畸形并讨论其发病机制。 方法 :对 1例外生殖器模糊的患者外周血的淋巴细胞、经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两种不同性腺组织的成纤维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同时用X和Y染色体探针进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 (FISH) ;对患者红细胞血型、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和 77个短重复序列 (STR)微卫星标记进行检测 ;对患者性腺的 2种不同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同时对患者的父母进行红细胞血型、HLA和STR检测。 结果 :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呈白色和黄色性腺组织的成纤维细胞染色体核型均为 4 6 ,XX/ 4 6 ,XY ;FISH检测所有细胞都显示了XX或XY的杂交信号。 4 6 ,XY的核型在外周血淋巴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和白色性腺组织的成纤维细胞中占优势 ;4 6 ,XX的核型在黄色性腺组织的成纤维细胞中占优势。外周血淋巴细胞及 3种不同组织培养物的STR位点检测、ABO血型分析和HLA检测都显示有 2个不同的单倍体来自父亲 ,1个单倍体来自母亲。组织病理学检查患者同一性腺上有两种不同组织 ,呈白色的组织是睾丸 ,呈黄色的组织是卵巢。 结论 :性腺组织病理学检查、染色体核型分析、FISH是鉴定真两性畸形患者的有效方法 ,红细胞血型、HLA和STR可为鉴定四配子异源嵌合体提供? 相似文献
55.
56.
目的:初步探讨左卡尼汀与西地那非片在保护糖尿病(DM)大鼠生殖内分泌功能中的作用。方法:40只体重为200~230 g的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5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DM大鼠模型组,C组为DM大鼠给予西地那非[5 mg/(kg.d)]治疗组,D组为DM大鼠给予左卡尼汀[300 mg/(kg.d)]治疗组,E组为DM大鼠给予左卡尼汀[300 mg/(kg.d)]联合西地那非[5 mg/(kg.d)]治疗组。各组大鼠治疗6周后分别进行血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的检测。结果:糖尿病大鼠治疗6周后,血清T,FSH、LH含量,A组:T为(25.25±2.67)nmol/L,FSH为(5.78±0.61)IU/L,LH为(625.21±43.45)ng/L;B组:T为(9.63±1.71)nmol/L,FSH为(1.98±0.42)IU/L,LH为(479.89±27.62)ng/L:C组:T为(18.98±3.07)nmol/L,FSH为(5.08±0.33)IU/L,LH为(586.57±31.72)ng/L;D组:T为(16.18±2.65)nmol/L,FSH为(4.63±0.30)IU/L;LH为(540.78±25.52)ng/L;E组:T为(23.65±2.66)nmol/L,FSH为(5.59±0.48)IU/L,LH为(621.53±36.40)ng/L。各组血清T,FSH、LH含量之间比较,B组均显著低于A、C、D、E组(P均<0.01);C、D组均显著低于A、E组(P均<0.05),而C、D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E组与A组比较,差异也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西地那非片与左卡尼汀灌胃6周后均可增加DM大鼠血清T、FSH、LH的水平,而两者联合用药时,T、FSH、LH增加水平比单独用药更明显,显示联合用药在保护雄性DM大鼠生殖内分泌功能方面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13号染色体长臂相互缺失所致严重少弱畸形精子症患者生精阻滞的可能机制。方法:对1例13号染色体异常的严重少弱畸形精子症患者血液样本进行全基因组的寡核苷酸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分析,以确定受累染色体的断裂点或基因缺失。对患者生殖细胞进行多色荧光原位杂交分析,以观察初级精母细胞13号染色体配对的情况。结果:寡核苷酸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显示在13q12.3上有连续4个探针的缺失(A_16_P19757882,A_16_P02744617,A_14_P108858和A_16_P02744687),覆盖59.93 kb,位于基因FLT1和POMP之间,没有注释基因存在。初级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分析显示同源13号染色体配对错误,13q14和13qter信号彼此分离。结论:染色体重排导致的精子发生阻滞可能是由于生殖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错误导致的。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采用da Vinci S机器人系统完成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robotic-assisted laparoscopic radical cystectomy,RARC)加尿流改道术的临床可行性,并总结技术特点和临床效果. 方法 2007年12月至2012年3月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22例,男20例,女2例.年龄37~ 72岁,平均62岁.体质指数22.5 ~ 30.1 kg/m2,平均26.1 kg/m2.麻醉评分1~2分.术前肿瘤活检病理诊断为浸润性或高危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痛,术前检查均未发现有其他邻近脏器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均低于T2N0M0.全麻下行RARC加尿流改道术,其中行体外尿流改道术15例(原位新膀胱2例,回肠膀胱术13例),行完全腹腔镜下尿流改道术7例(回肠膀胱术2例,原位新膀胱5例). 结果 本组22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300 ~ 667 min,平均480 min;出血量100 ~ 1200 ml,平均550 ml;淋巴结清扫数目6~ 25枚,平均15枚.术后2~3d下地活动,3~4d肠功能恢复,术后住院时间8~35 d,平均16d.行原位新膀胱的患者术后1个月行膀胱造影确定无吻合口漏后拔除尿管和双侧输尿管支架管.术后随访4 ~ 49个月,平均32个月,复发2例,死亡1例,出现肾积水2例,其余病例肾功能均正常,尿控较满意. 结论 根据初期的手术操作过程和随访结果,RARC加尿流改道术在临床上是可行的.更多的操作经验、长期和随机的对照研究将有助于对这一技术进行评估和推广.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腹腔镜单纯尿道前壁悬吊加强法和尿道前后壁加强法对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早期尿控的疗效。方法 纳入自2014年2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99例前列腺癌患者,其中56例采用尿道前后壁加强法治疗,43例采用单纯尿道前壁悬吊加强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前列腺体积、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临床分期、手术时间、病理分期、Gleason评分、淋巴结阳性率、术后切缘阳性率及通过电话随访拔除尿管后第2、4、12、24、52周时的尿控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前列腺体积、PSA、临床分期、手术时间、病理分期、Gleason评分、淋巴结阳性率、术后切缘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除尿管后第12周可见单纯尿道前壁悬吊加强法的治疗效果优于尿道前后壁加强法,但各指标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8)。结论 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中采用前壁加强缝合悬吊法安全易行,与前后壁双重加强的方法相比,疗效接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