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5篇
中国医学   64篇
肿瘤学   6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41.
针药结合对高血压复合高脂血症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治疗高血压复合高脂血症(CMHH)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2K1C”复合高脂灌胃法复制CMHH大鼠模型,同时设立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复制4周后取血压、血脂能同步升高的大鼠为成功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组、电针组与针药结合组(针药组)。干预4周后,观察大鼠血压(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的变化及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含量。结果:干预后,BP、TC、TG及vWF、t-PA及PAI-1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以针药组最为显著。结论:电针与针药结合均能下调CMHH模型大鼠BP、TC、TG水平,降低血浆vWF和PAI-1的水平,增加t-PA的含量,从而能有效防治CMHH及其可能引起的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42.
针刺小肠经干预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从基因水平揭示小肠经干预心肌缺血作用分子心脏学机制。方法随机将SD大鼠分为模型组和小肠经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法复制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电针手太阳小肠经“养老(SI5)-支正(SI7)”段。对两组动物心脏基因表达谱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小肠经组共有848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表达序列标签),其中347个表达下调,501个表达上调,表达差异大于2倍的分别有26个和18个。小肠经组差异表达大于2倍的基因主要是离子通道和运输蛋白相关基因,代谢相关基因,细胞信号和传递蛋白相关基因,DNA结合、转录和转录因子类基因,免疫和炎性反应相关基因等。结论电针小肠经可能是通过影响上述基因,从而对急性心肌缺血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3.
<正>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属中医“痿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损害脊髓前角细胞而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常因无特殊和及时的治疗,留有四肢或单肢肌肉弛缓型瘫痪后遗症。我们通过应用电排针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1000例的临床观察,结果基本痊癒369例,显效340例,好转260例,无效40例,总有效率为96%,发现疗效与病情,病程有明显的反比关系,与疗程成正比,与年龄关系不明显,发现疗效与主要的瘫痪肌肉有关,说明电排针治疗脊髓灰质炎确有一定疗效。为了进一步明确疗效,本研究应用肌电图检查作为脊髓灰质炎的诊断和疗效观察的客观指标,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4.
经脉脏腑与脑之间的联系近年来被广泛关注。既往研究已经证实,针刺可明显调节心脏功能,其作用机制与神经系统的调控密切相关。下丘脑室旁核(PVN)是参与内脏功能调节的重要神经核团,学者们围绕针刺调节心脏功能的神经机制开展了大量研究,文中从针刺调节PVN神经元活动、神经递质释放、减少PVN内炎性细胞因子表达、降低应激反应、调控自主神经活动等方面探讨PVN在针刺调节心脏功能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进一步揭示针刺效应的神经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针刺心经经穴对心肌缺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电活动特征的影响,探讨针刺心经抗心肌缺血效应的下丘脑调控机制。方法:随机选取8只SD大鼠作为伪手术组,其余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复制心肌缺血模型。将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心经组和电针肺经组,每组8只。电针心经组电针"神门"-"通里"段,电针肺经组电针"太渊"-"列缺"段,刺激20min,1次/d,共7d。将微电极阵列植入大鼠下丘脑室旁核,采用Plexon多通道采集系统记录神经元放电和场电位;利用Offline Sorter软件进行神经元信号聚类分析,筛选神经元放电信号;采用Neuro Explorer软件对神经元的放电波形进行自相关与互相关分析,并分析各组神经元信号的频率、特征和实时频谱。结果:神经元信号聚类分析和自相关分析可见,伪手术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区可见2个中间神经元活动,模型组可见2个中间神经元放电活跃,电针心经组可见4个神经元放电活动,其中中间神经元1个、锥体神经元3个,电针肺经组可见1个中间神经元放电活动。互相关分析可见,电针心经组SPK 02a和SPK 02b神经元放电活动之间存在抑制关系。神经元放电序列和频率分析可见,与伪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总放电频率明显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心经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总放电频率显著下降(P0.01);电针肺经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总放电频率明显高于电针心经组(P0.01)。实时频谱分析显示电针心经组局部场电位频谱能量显著低于模型组和电针肺经组。结论:针刺心经经穴可显著降低下丘脑室旁核中间神经元活动,激活投射到下丘脑室旁核的锥体神经元活动,且中间神经元与锥体神经元之间存在抑制关系,可能是针刺心经抗心肌缺血效应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6.
电针不同穴组防治脑心综合征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筛选出针刺防治脑心综合征的有效穴组,并初步探讨针刺防治脑心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8)、伪手术组(n=8)、模型组(n=12)、水沟-风府组(n=12)、内关-心俞组(n=12)。采用胶原酶加肝素联合注射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水沟-风府组选取"水沟"风府"予以治疗,内关-心俞组选取"内关"心俞"予以治疗,每次电针20 min,每天1次,共3次。采用心率变异性分析系统检测大鼠心率变异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EAA)含量。结果:与伪手术组比较,模型组R-R间期(RRI)延长,R-R间期总变异(TV)增大,低频成分/高频成分(LF/HF)减小(P<0.01);两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RRI缩短,TV减小,LF/HF增大(P<0.01);针刺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伪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两针刺组大鼠脑组织内Glu、Asp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针刺两组之间比较,脑组织Glu、Asp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水沟"风府"或"内关"心俞"均可防治脑心综合征,且两穴组可相互替代。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及脑内EAA的水平升高可能参与脑心综合征的发生发展;电针降低脑出血模型大鼠脑内EAA的水平可能是其防治脑心综合征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7.
电针不同穴组防治脑心综合征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筛选针灸防治脑心综合征的有效穴组,为临床防治脑心综合征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胶原酶加肝素联合注射复制脑出血动物模型,观察各组72h后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脏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及电针的影响.结果 针刺两组CK-MB水平均低于模型组且有显著差异,针刺两组均能有效阻止脑出血大鼠心脏组织损伤.结论 电针水沟、风府与内关、心俞均可用于防治脑心综合征,且两穴组可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48.
针刺对高血压病患者甲皱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9.
根据患者病变部位的经络分布和循行走向,结合麻痹肌肉的分布和功能状态选有关经、穴组方,施以电排针,以通经接气,疏畅气血。结果基本痊愈372例,显效356例,好转305例,无效43例,总有效率96%。  相似文献   
50.
大黄(庶虫)虫丸能明显抑制大鼠的实验性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功能。能明显缩短“血淤”模型大鼠的红细胞电泳时间,使全血、血浆、血清和纤维蛋白原比粘度以及红细胞压积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